紫 砂 壺 型 下
八方壺:
八方器型是紫砂方器中較為難見的一種器型,現在多見的八方器型多為不規則的八方,八方壺造型方中藏圓,線面挺括平正,輪廓線條分明,給予人們干凈利落,明快挺秀之感。歷來有很多出色的方器造型。亦達到方器造型規則要求:“線條流暢,輪廓分明,平穩莊重”,以直線、橫線為主,曲線、細線為輔,器型的中軸線、平衡線要正確、勻挺、富于變化。方器除口、蓋、的、把、嘴應與壺體相對稱外,還要求做到“方中寓圓,方中求變,口蓋劃一,剛柔相稱”。 宮燈壺: 宮燈造型始于清代雍正年間,其原型為燈籠,為屯頭村一老漢設計,后來屯頭燈籠被一縣級官員進貢到宮中,屯頭燈籠被定為貢品取名貢燈,成為皇宮專用品,后來人們把“貢”字換作“宮”字,就成了現在的“宮燈”,宮燈壺就是根據此種燈籠設計而成,多以方器造型出現,造型清新自然,古典優美,氣韻高雅,符合古代人們的審美觀,也容易被現代所接受。 青玉四方壺: 青玉四方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李昌鴻首創的作品,他取材于中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借鑒了青銅文化器皿造型的鐘鼎,設計成方形壺的壺體,而在壺的嘴、把、鈕上,又借鑒了新石器紅山文化時期的“玉魚”、“玉龍”及良渚文化的“玉琮”。李昌鴻老師設計的這款青玉四方壺蘊含無窮的傳統文化,而這也是他創作紫砂壺的一大特點。
鐘鼎造型的壺體,“玉魚”的騰空之態被設計成壺嘴的造型,微微彎曲的頭和身顯示生命之感,魚頭和魚鰭用陰線奢望的手法將它表現出來,魚頭即壺嘴頭部,并塑有一對眼珠,仿若看到烔烔有神的魚已成為貼切的壺嘴;體若一鉤新月的紅山文化中的“玉壺”設計成壺把,龍口緊閉,龍首下探前伸,與壺身連接處微微翹起,壺把之上一簇卷起之態正是壺把的韻律美,壺把簡潔夸張,在龍頭部亦飾有一對眼珠,有點睛之妙用,這樣一個富有矯健雄強的生命力體現在壺體上;而新石器時期的良渚文化中“獸面紋琮”則設計成壺鈕,此壺鈕在形制上高于一般壺鈕的高度,但卻與重器的壺體相得益彰,比例恰到好處,此壺也因其靈感來源于青銅玉器,故取名為“青玉四方”,而在壺面底部用三條線裝飾,若再壺身配上金文陶刻裝飾,青玉四方的造型更會突出重器的韻味!
升方壺造型與方斗有點近似,不同之處在于壺蓋以及壺肩的設計,升方的立體感更強,同樣的四方基底,下寬上窄,具備了方壺穩重剛強的優點,又不流于呆板單調。壺鈕與壺把加入曲線變化與虛實空間對應,全器表現出剛柔并濟的美感,創作者能于不變中求萬變,這是制壺過程中的最高境界。升方同方斗一樣,符合中國人心目中對“方”的理解,表現出一個人風骨悠然、剛正不阿、正直利落的性格。 磚方壺: 磚方是方器造型中較為經典的器型之一,據考證磚方壺最早出現于明朝晚期,由當時的制壺能手許龍文所制,其所制磚方曾流傳于日本。但磚方的原創作者暫無從考證,磚方壺是方貨中較為成熟的作品之一。磚方壺壺體長方高身,線面干凈利落,直挺不板,給人以坦坦蕩蕩之勢;四方壺嘴胥出自然,方把剛毅,橋鈕壓蓋,口平蓋緊,整體通出靈氣,散逸著精致韻味。
方斗的壺型是仿古代農村用以量米的方斗,在造型方面,作者的設計是在一個“方”字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方”代表為人處世的方正、端平,莊重、規規矩矩,不偏不倚,有棱有角等多種意義,古人也常常把“教子以義方”作為立身的第一張本。這件方壺,無論是壺身、壺蓋、壺紐、壺嘴、壺把都是方形的,四棱界線,方方正正。從方紐、方蓋落腳到方底,是一個上小下大的直立物。它的方向,距離,比例都是中規平衡的,并使其構圖趨向簡化性;整體剛正挺拔,堅硬利索,渾穆瑩潔,不僅方中見秀,而且清新別致。 四方橋鼎壺: 四方橋頂壺是近代壺藝高手吳淦成于民國時期創作的作品。所謂“橋鼎壺”,即指以橋形為鈕的紫砂壺,“鼎”為“頂”的偕音。壺底為四方形,壺身棱線呈弧度向上收縮,方圓結合。壺蓋與壺鈕制作得非常獨特,壺蓋四方,敦厚如礎,壺鈕呈拱橋形狀,矗立于平蓋之上,且壺鈕轉折多變,立體效果極強,甚是特殊,觀此壺鈕油然生出山水之意,若再配上山水畫境,壺與陶刻相呼應,那種意境幽遠之美令人嘆服。 八方壺: 八方器型是紫砂方器中較為難見的一種器型,現在多見的八方器型多為不規則的八方,八方壺造型方中藏圓,線面挺括平正,輪廓線條分明,給予人們干凈利落,明快挺秀之感。歷來有很多出色的方器造型。亦達到方器造型規則要求:“線條流暢,輪廓分明,平穩莊重”,以直線、橫線為主,曲線、細線為輔,器型的中軸線、平衡線要正確、勻挺、富于變化。方器除口、蓋、的、把、嘴應與壺體相對稱外,還要求做到“方中寓圓,方中求變,口蓋劃一,剛柔相稱”。 宮燈壺: 宮燈造型始于清代雍正年間,其原型為燈籠,為屯頭村一老漢設計,后來屯頭燈籠被一縣級官員進貢到宮中,屯頭燈籠被定為貢品取名貢燈,成為皇宮專用品,后來人們把“貢”字換作“宮”字,就成了現在的“宮燈”,宮燈壺就是根據此種燈籠設計而成,多以方器造型出現,造型清新自然,古典優美,氣韻高雅,符合古代人們的審美觀,也容易被現代所接受。 青玉四方壺: 青玉四方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李昌鴻首創的作品,他取材于中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借鑒了青銅文化器皿造型的鐘鼎,設計成方形壺的壺體,而在壺的嘴、把、鈕上,又借鑒了新石器紅山文化時期的“玉魚”、“玉龍”及良渚文化的“玉琮”。李昌鴻老師設計的這款青玉四方壺蘊含無窮的傳統文化,而這也是他創作紫砂壺的一大特點。
鐘鼎造型的壺體,“玉魚”的騰空之態被設計成壺嘴的造型,微微彎曲的頭和身顯示生命之感,魚頭和魚鰭用陰線奢望的手法將它表現出來,魚頭即壺嘴頭部,并塑有一對眼珠,仿若看到烔烔有神的魚已成為貼切的壺嘴;體若一鉤新月的紅山文化中的“玉壺”設計成壺把,龍口緊閉,龍首下探前伸,與壺身連接處微微翹起,壺把之上一簇卷起之態正是壺把的韻律美,壺把簡潔夸張,在龍頭部亦飾有一對眼珠,有點睛之妙用,這樣一個富有矯健雄強的生命力體現在壺體上;而新石器時期的良渚文化中“獸面紋琮”則設計成壺鈕,此壺鈕在形制上高于一般壺鈕的高度,但卻與重器的壺體相得益彰,比例恰到好處,此壺也因其靈感來源于青銅玉器,故取名為“青玉四方”,而在壺面底部用三條線裝飾,若再壺身配上金文陶刻裝飾,青玉四方的造型更會突出重器的韻味!
升方壺造型與方斗有點近似,不同之處在于壺蓋以及壺肩的設計,升方的立體感更強,同樣的四方基底,下寬上窄,具備了方壺穩重剛強的優點,又不流于呆板單調。壺鈕與壺把加入曲線變化與虛實空間對應,全器表現出剛柔并濟的美感,創作者能于不變中求萬變,這是制壺過程中的最高境界。升方同方斗一樣,符合中國人心目中對“方”的理解,表現出一個人風骨悠然、剛正不阿、正直利落的性格。
磚方是方器造型中較為經典的器型之一,據考證磚方壺最早出現于明朝晚期,由當時的制壺能手許龍文所制,其所制磚方曾流傳于日本。但磚方的原創作者暫無從考證,磚方壺是方貨中較為成熟的作品之一。磚方壺壺體長方高身,線面干凈利落,直挺不板,給人以坦坦蕩蕩之勢;四方壺嘴胥出自然,方把剛毅,橋鈕壓蓋,口平蓋緊,整體通出靈氣,散逸著精致韻味。
方斗的壺型是仿古代農村用以量米的方斗,在造型方面,作者的設計是在一個“方”字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方”代表為人處世的方正、端平,莊重、規規矩矩,不偏不倚,有棱有角等多種意義,古人也常常把“教子以義方”作為立身的第一張本。這件方壺,無論是壺身、壺蓋、壺紐、壺嘴、壺把都是方形的,四棱界線,方方正正。從方紐、方蓋落腳到方底,是一個上小下大的直立物。它的方向,距離,比例都是中規平衡的,并使其構圖趨向簡化性;整體剛正挺拔,堅硬利索,渾穆瑩潔,不僅方中見秀,而且清新別致。 四方橋鼎壺: 四方橋頂壺是近代壺藝高手吳淦成于民國時期創作的作品。所謂“橋鼎壺”,即指以橋形為鈕的紫砂壺,“鼎”為“頂”的偕音。壺底為四方形,壺身棱線呈弧度向上收縮,方圓結合。壺蓋與壺鈕制作得非常獨特,壺蓋四方,敦厚如礎,壺鈕呈拱橋形狀,矗立于平蓋之上,且壺鈕轉折多變,立體效果極強,甚是特殊,觀此壺鈕油然生出山水之意,若再配上山水畫境,壺與陶刻相呼應,那種意境幽遠之美令人嘆服。 龍頭一捆竹壺: 清朝制壺名家邵大亨,所做的龍頭一捆竹,是根據一個非常動人的傳說而設計出來的,它講的是龍王到東海來巡視,路過一個地方,見到當地的人民非常貧困,但都又非常善良,就叫它的兒子送一樣既能吃又能用的東西給當地人民,以幫助人民解決生活困難的問題。龍王的兒子遵照其父親旨意將生長在大海中的一種叫“竹”的植物捆上一捆,綁在自己的龍頭上送到當地群眾的手里。龍頭一捆竹壺正是詮釋了龍與竹的關系。 合菱壺: 筋紋器主要是仿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囊和紋理,經提煉加工組成。如瓜棱、竹條、菊花、玉蘭和水仙等。規則的紋理組成,一般在壺體上作若干等分直線,構成如瓜樣的筋紋,故名。造型齊整、秀美、明快,具有強烈的節奏韻律美。
合菱便是眾多筋紋器中的一款,壺鈕與壺身均是由上下相間的筋紋花瓣咬合而成,含苞待放。壺蓋同樣是六瓣花瓣造型,筋紋溝壑深深,老師刻意表現出筋紋特有的凝重感,從而凸顯出花瓣的肥碩。整個壺身是由六瓣花瓣上下鑲接而成,分布均勻,其中兩瓣分別胥出壺流和壺柄。流和把采用素面造型,嘴頭尖尖且修長,很是鋒利,飛把同樣氣勢挺峭,鋼骨盡現。 菊蕾壺:
紫砂“筋紋器”形態多姿優雅。講求淳樸逸秀的風格。故精雅之壺須精細之坭,紅坭圓條比紫坭圓條優勝一籌,墨綠風卷葵成色清純細膩,易體現造壺風格,壺之總體,配置最美坭色,方現五彩斑斕之光澤,但是又考慮制作與燒成,應注意坭料顆粒度,稍加適量的砂土,亦可形成胎質獨特的肌理效果,達到“妙不可思”的微妙藝術境界。
紫砂“筋紋器”,由坭片鑲接、壓筋紋、依據樣板校準、拼接而成。這是獨特的成型手法,使作者藝術才華得以充分發揮,從而使壺藝個性鮮明,工巧是制作“筋紋器”之前提。有“良工雖巧,要先器具修而制度精”之名言。制成各種工具,如壓筋紋的線梗、理筋紋的內外鐵皮刀、清線之明針等等,工藝制作切忌馬虎,定須精到,方可出精品。紫砂制作工具,包含諸多的審美理念,是技與藝相結合的產物。 菊蕾筋紋器是一種制作難度比較大的工藝,不但要求制作的花瓣清晰可見,且要做到均等分配。此壺壺身中間由一筋紋將整體分為均等兩部分,上下兩種花紋對稱協調,壺把與壺嘴遙相對望,呈現出一種鳥兒飛的假象,特別之處還在于壺蓋的制作,其花紋要求與壺身相對應,往各方向轉動皆可銜接自如,其所需技藝是可想而知的,肌理溫潤,協調感十足。 紫砂“筋紋器”的形成,是吸收諸多姐妹藝術成果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的。“筋紋器茶具”與蘇式家具相類,制作講究,圓透而渾厚,均勻又飽滿的藝術效果,角線、面的要求達到均、挺、圓、正。面上平而有力,線型“硬”、“糯”兼之,角線鋒不顯露,腳線轉折分明。風格上協調統一。我們認清紫砂工藝的特性,加強對紫砂傳統工藝的學習,珍視紫砂壺藝獨特的材質美、獨特的工藝制作美、獨特的使用功能美,使之提高發展,創造出符合現代生活需要的佳作。
菱花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棱線凹凸分明,有棱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云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棱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技藝精湛。
紫砂筋紋器型制殘片最早見于宜興丁蜀鎮羊角山古窯遺址出土器皿,歷經宋、元及明代早期無數陶工的開掘,并逐漸演變,在明代中期以無名氏陶匠為先導,以時大彬、李仲芳、陳仲美、徐友泉等為杰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宜興陶器圖譜》所錄《砂壺考》云:“鄧秋板砂壺全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壺,工巧有致。大彬二字楷書款。”《菱花式壺》以對稱菱花瓣為造型特征,陰陽交間,凹凸分明,十二瓤紋清晰端正,制工亦十分嚴謹,可謂是明代時大彬所創制的筋紋器代表作。香港茶具文物館收藏的款為“萬歷丁酉春茗、時大彬”的《玉蘭花六瓣壺》精巧樸致,使該品成為紫砂筋紋器造型中優秀的傳統經典之作。此壺造型從莖形蓋鈕如花蒂狀,逐漸延伸至壺肩壺身上部,氣勢飽滿,渾圓如玉。花蒂下逐漸展開花瓣至壺腹處膨脹至極,給人以心靈的震動。壺足亦呈展開狀,壺嘴壺把如花莖延伸,自然和諧,成完整玉蘭花狀。歷來為后代藝人仿造,成為楷模。
葵仿古壺是紫砂壺的傳統作品,是在圓仿古壺中用筋鑲、塊面轉折的表現手法制作而成。葵仿古以六棱葵瓣為圖案,加上嘴、把、蓋也用筋紋起線,使整個壺的造型協調統一。筋紋凹凸有致,氣勢挺拔貫通。作者張普泉,制作此壺顯現了他的精湛技藝。
仿古如意壺: 仿古如意是在傳統造型仿古壺的基本上加以創新演變而來,壺身周圍有如意紋飾裝飾,整體錯落有致,骨肉勻亭,壺的口沿與壺蓋截成一條圓線,口蓋各占一半,蓋子蓋上即合成飽滿的圓線,其對作者的考量可想而知,壺流胥出自然,壺把勻勢而起,且與壺身如意貫氣,壺鈕為如意形橋梁式,平緩舒展合體,整器精美絕倫,而且能夠在泥色的襯托下呈悠然、典雅之美。 竹段壺:
竹段便是以竹為主題的經典壺型,壺身采用的是古典造型,筆直而粗壯的壺身,給人一種踏實之感,壺嘴、把、蓋鈕亦取竹段,生動自然,挺拔清秀。竹自清高,壺亦清高。昔有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板橋竹石圖數幅,以達文人之意。今竹寓于壺,更顯清雅。時而似有古風輕輕徐來,時而又似有君子款款走來。 典型傳統壺型,是魚躍龍門之意.民國的唐樹芷所制小魚化龍壺鈕為卷云狀,壺身淺塑波浪,波浪中龍伸出首部,龍尾卷成壺把,把上鱗片刻劃清晰.此壺紅泥制成,形體較小,做工精細.清代邵大享魚化龍為波浪堆塑得一層一層,立體感強,而波濤中龍露出頭部而不見爪,鈕為堆浪狀,裝在蓋里的龍頭短而粗。 而黃玉麟所制魚化龍,波浪立體感不強,波濤中的龍伸出半身,龍爪清晰可見,鈕也不作堆浪而作卷云形,裝在蓋內的龍頭細而偏小。魚化龍壺制作因名家的不同而特點各異,如邵大享的龍不見爪,而黃玉麟,俞國良的龍爪清晰可見,唐樹芷的龍爪也不見,但邵大享用堆浪鈕,其后的黃俞唐又都改成云形鈕,又具一定的時代特點。 南瓜壺: 花塑器又稱為“花貨”,是對雕塑性器皿及帶有浮雕、半圓雕裝飾器皿造型的統稱。將生活中所見的各種自然形象和各種物象的形態透過藝術手法,設計成器皿造型,如將松竹梅等形象制成各種樹樁形造型。這種壺藝造型規則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僅應具有適度性的藝術夸張,又應著意于風格瀟灑”。例如此類壺藝以松竹梅為裝飾題材時,勁松要刻劃出枝干勁拔,針葉挺秀,氣勢鏗鏘;秀竹則要求嫻靜有致,俊逸瀟灑;冬梅又須主干蒼勁,寒中獨俏,素枝閑花,以簡為主,達到疏中見密,少里寓多,富有活力氣息的藝術效果。 “南瓜壺”,以瓜形為壺體,瓜柄為壺蓋,瓜藤為壺把,瓜葉為壺嘴,構思巧妙,雅而不俗,陳鳴遠作傳世品現藏南京博物院。
大自然中的萬物,是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紫砂花貨也不例外。將自然界中的物體形態去粗取精,經過藝術加工提煉,方成為藝術品。而松鼠葡萄作品也不例外,葡萄果實堆疊繁密,象征著五谷大獲豐收和富貴。成串的葡萄還有“多”的含義,鼠在十二時辰中為子,喻“子”之意,葡萄松鼠合喻為“多子”“豐收”“富貴”。 松鼠葡萄作品古雅大方,且極具自然趣味,枝葉及葡萄繚繞壺的全身,數只松鼠跳躍其間,憨態可掬,惟妙惟肖。壺蓋略凸,以葡萄枝為紐,彎曲有致,整個壺勾畫出一幅立體的藝術畫面,真正做到了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報春原意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當日,讓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樣子,于街市、里社道路上高聲喧叫“春來哩”、“春到哩”,將春天來臨的消息報告給鄰里鄉親。報春民俗的另一層用意在于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紫砂工藝師根據這一民間風俗,憑靠大膽的想象和高超的設計水平制做出了報春壺。報春壺的壺蓋壺把和壺嘴以樹木為形,壺身卻為圓壇形,恰恰顯示出報春壺美麗逼真。特別是壺嘴像勁松一樣向上傲立,代表著松樹的頑強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也代表春天的到來和大地復蘇,樹木伸開枝干迎接春天。報春壺從古至今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
裙花提梁是王寅春晚年創作的作品,在70年代,歷經浩動與動亂的王寅春已年過70,年事已高的他辛勞過度而住院治療,剛病愈出院的王寅春仍耕耘不息,在1972年身體稍好轉的王寅春幾度創作于當年5月創制出紫砂筋紋器的代表作品《裙花提梁》,這款作品雍容大貴、規矩挺秀,光潤和洽,口蓋準線嚴密,以端莊古樸的造型,清秀酒脫的風格,別致獨到的處理。精工制作的技藝,成為王寅春創作生活中最為成功的紫砂筋紋器經典作品之一,也成為王寅春創作生涯中最后一把創制的成功之作。 裙花提梁壺器身為橢圓形,下部為六瓣紋飾,凹凸相間 , 口飾云肩線與腰圓蓋板相吻合,蓋面貼飾如意菱花,點明主題,中間壺肩處貼飾百結繩紋,將多種技法集于一壺,配以三彎流方嘴,扁方體提梁乘勢而立,俏麗俊秀,樸實無華,呈現敦厚、渾樸、融圓,人品、藝品的表里如一。
松、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故稱歲寒三友。 梅、竹、石是取梅寒麗秀,竹瘦而壽,石丑而文,松竹梅被稱作“歲寒三友”,一向深受藝人以及壺友愛慕,尤其是文人墨客的追捧。的流把以梅樁位造型,壺身以梅枝裝飾,器型端莊精致,堪稱雅致。壺色澤肅穆,泥質細膩適手,乃是純正泥料所制,紫泥親茶性極好,因此此壺用來沖泡烏龍、普洱系列都極合適,為生手最愛。整款壺上豐下斂,圈底收縮,卷沿,與壺口一致。截蓋,壺蓋略微隆起,梅樁造型的壺鈕搭接呈橋形,更有小枝自壺鈕胥出,甚是生動。三彎流一側胥出一枝梅枝,貼于壺壁之上,幽幽生香。除卻梅花造型,竹子裝飾的壺同樣不俗。的流把竹節造型,壺鈕與壺嘴均有竹枝胥出,竹韻悠悠,清秀動人。松的造型同樣不同凡響,松枝造型的壺嘴、壺鈕胥出松枝,松枝乃是綠泥裝飾,更有樹癭突出,生動逼真。
佛手壺最早創于1300年前,而紫砂佛手壺的來源要從龍門石窟說起,在龍門石窟博物館陳列著一佛手雕塑,佛手雕塑纖如蘭花,作者見此十分養眼的雕塑心中靈感一現,想到了西游記中的如來佛,正是這只佛手神通廣大協助唐僧西天取經,為還原西游記中佛手的原型,作者制作出經典器型佛手壺,而紫砂壺的神韻便如同這佛手造型線條優美,流暢舒展自然。另一種關于佛手壺創意來源于一種叫五指橘的水果,其形狀如同五個手指握在一起,是一種仿生器造型,瓜蒂與葉巧妙連接,巧妙表現出紫砂的含蓄自然。
初冬季節,是荸薺收獲的時候,黑褐色的荸薺,是孩子們喜食難忘的果實,它附著泥土,憨憨的外形,是那么樸素,甚至有些丑陋。然而,一旦用清水洗凈,削去外皮,袒露出的竟是晶瑩剔透、潔白如玉的果肉。那蘊涵童趣的荸薺壺,以凝重的朱紅泥料塑出壺身,給人以成熟健康的視覺。蔣蓉在造型上,不求形似,而是以藝術夸張的手法,將荸薺的細微之處,以逼真的精雕彰顯出來。尤其是那荸薺芽狀的壺鈕,無疑是此壺的點睛之處,讓人望了會有種想去提一提的沖動。我們久逝的童年美好時光,就這樣被荸薺壺勾起,涌上心間。不知蔣蓉大師偏愛荸薺,是否因為那外形丑陋之果,雖出之污泥,但其內心卻是一派冰清玉潔。取荸薺之形,塑造紫砂;納清泉陽羨,滌蕩心靈塵埃。
風卷葵因為其造型簡潔明快,曲線順暢自然,規范的圖案以及生動活潑的形態成為花貨的傳統經典器型之一,展示了花貨自然、生動細膩、生機勃勃的風貌英姿,象征了生命的頑強以及長盛不衰。 相傳風卷葵是清朝制壺大家楊彭年妹妹楊鳳年所制,據悉雖然楊彭年自己是制壺高手,但當時的規定的是藝不傳女,所以楊鳳年剛開始對制壺一無所知,但有一次楊鳳年只是想到作業坊拿把壺澆花,才剛一進門便被哥哥轟了出來,說是女人不能進這個地方,楊鳳年心里卻是很委屈,立志一定要學會做壺,從此楊鳳年便專心于制壺之上,這一學就是好幾年,當他能夠照著以前的樣式做出壺來時覺得這還不能顯示其真本事,便老想著要創作新樣式。一年秋天刮了好幾天的大風,花園中的花草被吹得亂七八糟,心里想著想著突然看到在一枝花干上項著一只壺,但這壺的樣式以前從未見過,定睛一看原來是當年自己種下的錦葵花,它被風吹歪了又挺起來,花瓣也被吹得攏在一起,四周花皆被摧殘只有錦葵花依然如故,始終不散,于是以此為形經過無數更改后制作出此款風卷葵。 牡丹雍容華貴,端莊富麗而引發人們諸多聯想,派生出與之相關聯的一系列文化象征意義,第一牡丹是中國國花,其象征國家繁榮昌盛;第二牡丹花姥紫婿紅,富麗堂皇,從氣質上給人以富貴之感,象征對富裕生活的期盼與追求,第三牡丹也有勁骨剛心、不畏權貴的高風亮節,其實牡丹也是美的化身,純潔與愛情的象征,從種種象征意義來看中國人對牡丹是多么的看中,故而牡丹不但成為文人墨客口中稱頌的對象,也成為藝人手下最亮的靈魂。
桃,鮮果也。老壽星手中捧著的就是一個大壽桃。民間傳說能得到此桃者,必能福壽盡享,長命百歲。心靈手巧的制壺人常在茶蓋上塑一壽桃為紐,精致小巧,惹人愛慕。然終究栩栩如生者多,得仙氣者少。《壽桃壺》壺身以碩大豐滿的壽桃為主體,線條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均成拋物線狀,圓潤飽滿,惹人喜愛。蓋上豎一小桃,折枝為鈕;桃枝為把,曲折有度;壺嘴短而上翹,直指青天,剛柔并濟,與壺腹線條完美地銜接在一起。壺蓋處有桃葉迎風飛揚,大有托著小桃乘風而去、飄飄成仙之勢。還有絕妙的,便是壺把上的“飛”騰空而起,似與壺嘴比天高,又似欲提壺翱翔。
以竹為題材,夸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干,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作品將竹子的特性以及高潔品質表現得淋離盡至,雙線竹鼓以其獨特的造型在紫砂器型中有著屬于它的一席之地。
在中國紫砂壺的發展史上,供春壺的制作有著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紫砂壺走向成熟并發展到高峰的開端,而供春壺也已成為中國紫砂壺的一個象征,是中國工藝史上一個不可或缺的代表。供春壺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宜興制壺藝人供春所制,供春壺最初稱作“樹癭壺”,為紀念供春后改名為“供春壺”,此壺是供春仿照金沙寺旁一顆銀杏樹的樹癭制作而成,他在壺上刻上樹癭上的花紋,燒成之后此壺卻是非常古樸可愛,后來這種仿照自然形態的紫砂壺便聞名于世。
環龍三足是周桂珍丈夫高海庚早時所設計,后由周桂珍制作而成面世,1989年“環龍三足”壺獲輕工業部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頒發的“陶瓷美術設計”三等獎!而提起環龍三足還需要提起另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我國著名的紅學家、被稱作“國學大師”的馮其庸。因為周桂珍首次制作的的環龍三足便是由馮其庸題書的,這也間接成就了此壺在紫砂界的地位。 環龍三足壺將現代意識與傳統藝術融為一體,三足鼎主體飽滿而穩重,龍首躍出成柄力勁無窮,且神龍見首不見尾,壺蓋之上配環龍圈為鈕,有點睛之筆的妙用,從古至今,“龍”被視為自然的原始力量,象征著權力、長壽和興盛,此壺表達了設計者的巧思妙想! 所謂“束柴三友”,乃集松、竹、梅三干而成,亦稱“歲寒三友”,意指寒冬臘月,獨近自然之精神。壺身仿似松、竹、梅三樹段束于一體,松段的松鱗、松針,梅段的桿枝、花卉,以及竹段的竹節、竹葉,都刻劃仔細,自然夾置,于繁復中見規整條理。壺把狀若虬屈的松枝,壺流有如橫生的梅枝,蓋紐又巧塑成一段竹節,更為絕妙的是,在樹干小洞中,還塑有兩只小松鼠。全器渾若天成,成為絕妙名壺。
品鑒此壺,可看是否有松之堅、竹之虛、梅之貞,此款壺構思脫俗,文化品味高,是一件完美的傳器,也因其經典,在1989年郵電部發行的一套四枚《宜興紫砂陶》特種郵票中就有一枚是由清朝陳鳴遠制作的束柴三友壺。 南瓜提梁壺: 陳曼生是個文人學士,他一生所崇拜的便是蘇東坡。在一個冬天陳曼生的生日聚會上,爐火燒得旺,陳曼生呼朋友喚友喝茶吟詩,期間好友郭麟把壺言歡之間談及“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今天是曼生你的誕辰,何不古為今用呢。一語驚醒夢中人,曼生對提壺二字甚是驚異,想到提梁,于是等賓客散盡,一整個夜晚陳曼生都在繪制提梁壺,更改數次都不滿意,轉眼就到天亮曼生漫步到庭院,正好碰到侍女婉兒送來南瓜羹,曼生頓覺靈感突現,想到當年蘇東坡回歸田園生活,院內外都種有南瓜,而自己又自稱東坡之徒,便以南瓜為型,以南瓜為壺身,繪三叉提梁,得南瓜提梁壺。 此壺系有感于東坡提壺所得,故文人氣息最濃,文人雅士,群聚得以高朋滿座,獨處得以與古人神交,人生之樂,莫過于此。其風神可謂典雅,把玩此壺,猶如茅屋賞雨,竹林讀詩。似眠琴綠陰,上有飛瀑;如白云初晴,幽鳥相逐。典麗高雅,正是落花無言意當遠,人淡如菊品自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