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遺傳物質的傳播,我們會繼承到父母的“恐懼”記憶嗎?近日,蘇黎世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證明受損傷的老鼠后代顯示出來兩代人的創傷,研究者認為這種現象的答案藏在他們的RNA里,孩子們通過基因繼承他們父親的特性。研究表明一些動物還能繼承父親的經驗。在環境壓力是怎樣對下一代造成影響的問題上,在目前的研究領域還存在巨大的知識真空。
最新研究: 微小核糖核酸或攜帶“受傷經驗” 早年的創傷改變了老鼠精液中一種名為微小核糖核酸的小分子物質的狀態,研究者Isabelle Mansuy和她的同事最近在《自然神經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研究者分析過受傷老鼠父親的腦組織,特別是一個叫做海馬體的儲存記憶的區域,發現這里大于普通微小的RNA分子。據我們所知,這些分子控制基因活動開始或者結束,就像微小的開關一樣。在父親的精子和他們后代的腦組織里也發現了大量的微小RNA。那是不是微小RNA被印上創傷經驗傳遞給下一代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從受傷老鼠的精液里提取出微小RNA然后注射到胚胎里。從這些胚胎里發育出來的小老鼠表現出了和受傷老鼠一樣的行為和異常的新陳代謝,然而從正常老鼠里提取出來的微小RNA卻無如此表現。這個強有力的證據證明了正是微小RNA傳遞了這種受傷的經驗。
帶著此問題,記者采訪到基因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老年學學會衰老與抗衰老科學委員會理事、中山大學教授馬文賓。他告訴記者,有很多基因可以控制情緒。“例如,一個名為‘stathmin’的基因,和恐懼情緒相關。通過基因工程的操作去掉這個基因后,小鼠會變得更加‘大膽’,具體表現為可以在開闊的空地、狹窄的小橋上停留(這些都是正常小鼠會本能躲避的),而且對恐懼的記憶能力也有所下降。”他再舉例說,“科學家們也發現一個名為‘DISC1’的基因的兩種不同突變體,分別會使實驗鼠表現出與人類的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相似的諸多癥狀。而ADRA2B基因變異能夠增強情感記憶,并且意味著攜帶這種變異體的人在恐怖的事情發生時會留下更為強烈的創傷記憶。” 除此之外,在影響性格易怒的因素中,基因的比重也許可以占一半,DARPP-32是諸多“憤怒基因”中的一個。DARPP-32基因有3種變體,這些變體決定大腦中多巴胺的水平,而多巴胺是影響憤怒和攻擊情緒的重要物質。研究發現,擁有其中兩種DARPP-32基因變體的受試者更易發怒。“以上大量的科學數據都說明性格和心理特征是受基因調控并且可遺傳的。”馬文賓教授說道。 父親的情緒 對胎兒影響巨大 眾所周知,人類的基因等同于“生命密碼”,很多獨有的特性都會通過基因直接遺傳給下一代。若從基因的角度去分析,來自父輩的“創傷性行為”,是否也會遺傳給后代?對此,馬文賓教授表示,人類很多獨有的特性都會通過基因直接遺傳給下一代。但父輩的“創傷性行為”會遺傳給后代,主要不是通過基因遺傳,而是通過表觀遺傳調控。“表觀遺傳是指DNA序列不發生變化,但基因表達卻發生了可遺傳的改變。這種改變是細胞內除了遺傳信息DNA以外的其他可遺傳物質發生的改變,且可在發育和細胞增殖過程中穩定傳遞。本次研究所說的微小核糖核酸即一類重要的非編碼RNA,是表觀遺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說道。 馬文賓教授認為本次研究的發現很有新意,“一是證明父親的情緒、性格是會遺傳給后代的;二是證明這種行為的特質是可以通過精液中的sncRNA進行傳遞。”他告訴記者,以往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因為懷孕期間母親的情緒變動,身體內部的各種激素、因子的分泌都會對胎兒產生巨大的影響。近年來,關于父親的情緒對后代的影響的研究才開始慢慢增多,人們才發現父親的情緒是可以遺傳給后代的。
“性格決定命運”或能被改寫 了解了基因的奧秘后可以得知,和身體特征一樣,子女的性格也是可以由父母遺傳得來的,基因的確是控制了很多性格和情緒特征的密碼。然而馬文賓教授也提醒我們也要意識到,先天的遺傳并不代表一切,后天的因素也起著巨大的作用。“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外界的環境會對人的性格塑造產生巨大影響。俗話說‘三歲定八十’,但是并沒有說是‘出生定八十’,這就是說基因并非決定一切,后天特別是從小時候所處的環境、父母的影響、教育等等都會對個人的性格、思想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他說。“絕大多數人是肯定能夠改寫自己的性格命運的,受遺傳困擾的人,必然需要比其他人更努力才能改變自己的性格。” 對此,中山大學心理學博士曹尚卿同樣表示認同。“如果說‘性格注定命運’,人類至少可以在情緒這只‘猛虎’上下工夫。當然,受頑固基因的影響,我們改變起來需要相當的努力和堅持。情緒管理并非是消滅情緒,也沒有必要消滅,而是疏導情緒、并使之成為合理化的信念與行為。覺察自己的情緒是一種智慧,而管理情緒是一種技術活,需要訓練有素和持之以恒。”她說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