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源:斯芬克斯工作室(做最專業的心理工作坊) “我為什么會這樣?”是Mimi在后臺聽到大家問的最多的問題。“他真的很愛我,但為什么他越愛我,我就越想跑?” “她一直在拒絕我,但我為什么就是無法自拔地想要占有她?”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和依戀模式有關。在剛才的“Mimi解謎”欄目中Mimi已經詳細地為大家講解了四種依戀模式分別是什么,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如何提高“找到和保持真愛”的能力。 我們追求熟悉的親密方式,即便那是不好的 Mimi解謎中我們說到,“童年和父母的依戀模式”會發展成“成年和愛人的依戀模式”。這是什么意思呢?人生來有一種適應環境的本能。我們在小時候會發展出一種最能契合當時環境(養育者和自己的關系)的行為模式——好好的照顧我們的父母、忽冷忽熱的父母、無視我們的父母——我們調整我們的行為以能夠最大可能地保護自己,減少痛苦感。 所以對于忽冷忽熱的父母我們調整出緊張、渴望操控他們的小心計;對于無視我們的父母我們調整出獨立和不需要依賴他們的心理。當我們長大后,我們繼續保持小時候建立起來的那套模式。對于那些適應了過去不太完滿的環境的人來說,那一套最為適應當時環境的行為模式,其實并不適應于好的親密關系環境。Tricky的是,長大后的我們,不會輕易地在隨著新環境改變行為模式,反而,會依據自己的行為模式,去重塑一個與行為模式匹配的熟悉環境。 這就回答了篇頭的問題。“他真的很愛我,但為什么他越愛我,我就越想跑?”因為疏離型的人要復制一個對方離自己有距離、不親近的環境。 “她一直在拒絕我,但我為什么就是無法自拔地想要占有她?”因為癡迷型的人,會傾向于找一個忽冷忽熱的人,復制熟悉的環境。 還有人在看嗎?這期真的好長…這里是“Mimi怎么辦”欄目,那么到底怎么辦呢?依戀模式可以改變么?研究顯示,1/4的人會在四年的時間段里改變他們的依戀模式。改變通常發生在他們經歷了一段特別重要的親密關系時。一個安全依戀類型的人,很有可能改變他們伴侶的依戀類型——使得他們變得更安全。 但解謎中我們也說過,不安全依戀類型的人不容易被安全類型的人吸引。如果是癡迷類和疏離/恐懼類的人在一起,事情就復雜多了。會發生的情況通常是你們會加重彼此的不安全,即癡迷類型的人會更癡迷,疏離/恐懼類的人也會在回避的路上走得更遠。此時想要發生好的轉變就需要兩個人的共同努力,你的伴侶要和你一樣有改變的意愿。 當你能夠停下對過去的重復,為自己找到一個安全的新環境,并讓你的行為模式去適應這個新環境,你的改變就會發生。 認清自己是改變的第一步 首先我們要先認識自己是哪一種依戀模式類型(明晚Mimi會為大家推送目前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專業自測量表)。問問自己,這種模式是怎么形成的,在你過去的人生中,它如何影響著你的生活?假如你的測試結果顯示你屬于不安全的三種依戀模式類型,在親密關系的互動中,你要學會不斷觀察自己的行為,通過自我檢查我們能夠認識到我們要去突破和改變的對象是什么。這個過程中和伴侶的交流也很重要,我們在后文中會繼續談到。 知道了對象之后,有兩種途徑能夠幫助我們改變依戀模式。第一,是和一個比我們的依戀模式更健康的人,談一段長期穩定的戀愛。第二,找一個足夠好(必須足夠好)的心理咨詢師,做長期的心理咨詢。好的心理咨詢本身是一個安全的依戀關系。在咨詢關系中,你能夠體會到“什么是安全的感覺和好的溝通方式”。另外心理咨詢師可以幫助你做“自我檢查”工作。心理咨詢師還能幫助你學會控制自己的不安全感,教你控制自己,不在沖動下做出有損親密關系的事。不過,Mimi認為,大部分人在國內不具備第二條途徑的條件(粉絲中的有保險的留學生朋友,和國內有錢任性的朋友,還是很值得嘗試第二條途徑的),但第一條其實很多時候也能起到咨詢的效果,甚至比咨詢的效果更好。 我們每個人看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實都是自帶濾鏡的。人際間同一個細小的行為,在癡迷型、安全型和疏離型、恐懼型人眼里,讀到的意思截然不同。比如今天我的愛人沒接電話,安全型的人第一反應可能是“Ta在忙”,癡迷型可能是“Ta不愛我了”,恐懼型可能是“Ta不在我控制內了好可怕”,疏離型“(一閃而過的厭惡然后馬上無所謂了,但可能再也不會主動打電話)”。這個濾鏡,其實就是我們的“模式”。所謂“模式”是一種不假思索的狀態,我們聽從自己本能的反應,不假思索地采取行動。改變可以從改變這個“不假思索”開始。 比如,癡迷類型的人,當你覺得對方的某個行為是Ta開始冷淡的信號,你可能習慣于在這種時候“玩游戲”,比如你也冷淡,不接電話,來緩解自己的焦慮。如果要改變,就要對抗這種“本能反應的傾向”。直接告訴你的伴侶你有這樣的感覺,問問對方究竟是不是這個意思。同理,疏離回避型人感受到“對方要控制自己”的信號時,習慣于直接逃開。如果要改變,就要控制自己,在逃開前先和對方做一個溝通。 這種溝通對于不安全的人是很困難的,在他們的感受中,這需要冒很大的風險。此時一個安全型的伴侶就起著關鍵的作用。如果你有一個安全型的伴侶,Ta就能在你冒風險后給出好的回應,緩解你的焦慮和痛苦,同時也讓你覺得直接的表達是可行的好辦法。下一次你就更愿意冒這樣的風險去溝通。 此外,一個安全的伴侶,能夠為你示范,一個安全的人是如何看到世界和理解他人的。在Ta長期的影響下,最理想的結果是你能樹立起一種視角:你在和愛人互動時,能夠實時意識到,自己此刻的舉動有沒有受到過去的影響?是怎樣的影響?同時你能知道更加好的互動方式是怎樣的,并能夠模仿和嘗試。 也是在這段安全、長期的關系中,你能夠完整地向自己敘述自己的過去,理解自己的過去,完全地去感受和接納自己曾經產生過的痛苦。 你的親密關系,和你的依戀模式,是互相影響的。通常我們會無意識地尋找能夠帶來熟悉感覺的那個人。所以安全型的人,會找到安全型的人,重復安全;不安全的人,找到不安全的人,驗證自己對親密關系的負面看法,惡性循環。不安全的人如果想要改變,就要學著給安全類型的人機會。一個可信賴的,會照顧你的,直接的伴侶,能夠讓你從更真實的角度看到世界,而不再“想太多”。 那么現在,問題來了—— 如何找到能幫我改變的那個“對的人”? 不安全的人有他們習慣的吸引別人的方式,英文中叫作“Game-Playing”。他們像獵人捕捉獵物一樣吸引別人。早在約會的初期,他們根據對方的喜好,隱藏自己一些真實的需求,或者做一些偽裝,只為了得到對方。在戀愛中,他們會使用一些小技巧,比如故意冷淡等,以博取對方的注意。 事實上,這種方法是有問題的,即使你拿下了你的目標,他也基本上都是“不對”的人。一個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假如你現在是一個招聘用人的面試官,你會不會為了讓對方留下來工作,就隱瞞這個職位真實的要求?被這樣留下來的人,很有可能并不真的適合這份工作。 早早的在約會初期直接地表達你的需求是你能夠找到對的人的關鍵。這是因為玩游戲是一種迂回的、不夠真誠的方式,在采取這種方式時,你和對方始終是有一定距離的,并不是真正的親密。而會被這種方式吸引的人,往往后來你會發現,他們對真正的親密是感覺不舒服的。當你從一開始發現對方可能不太喜歡太親密時,你應該學會和平而堅定地告訴對方,“我希望我的伴侶是一個我能夠依賴的人”,而不是說“我其實也是一個非常獨立的人”。 此外,你要學會辨別對方的依戀模式。最首要的一個問題是,“對方是不是把我的利益放在首位?”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yes”,你就很安全。如果不是,你就要繼續觀察,“Ta是不是給我一些模糊的信號,好像喜歡我又好像不喜歡我?”“Ta是不是過于快得說一些未來兩個人親密的安排?”“Ta過去是不是一直很難有長期穩定的親密關系?”這些事其實都會在很一開始的時候就顯現出來,你只是要多留心,然后不要抱僥幸的心理。 當然,如果對方和你一樣有改變的意圖,那又是另外的情況了。 最后Mimi給大家轉述幾個親密關系專家Lisa Firestone?教授的Tips,幫助大家提高找到和維持真愛的能力: 1,想清楚對你來說戀愛意味著什么,以及什么樣的人能夠在戀愛中讓你快樂。要具體,想到一些很具體的要求,比如“對方看到我的電話不會故意不接”等。 2,知道自己的依戀類型,然后練習去分辨你約會對象的依戀類型。 3,采取有效的、有力的溝通方式,在約會早期就讓對方明確了解你對親密關系的需求(第一條的內容)。 4,分清楚你是不是癡迷或者恐懼/疏離型依戀模式。這兩種類型需要注意的事很不一樣。比如癡迷型依戀模式的人,同時約會幾個人(指的是同時和幾個人接觸,互相了解潛在可能)對你會有幫助。如果你是恐懼/疏離型人,你最好在一段很長的時間里都只給一個人機會。 5,學會珍惜那些安全的人。當你找到一個安全的人,你可能會覺得無聊無趣,不要因為這樣離開這個安全的人。你會覺得無趣,是因為這不是你所熟悉的痛苦的感覺。堅持在他身邊,也許他會改變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