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備課藝術---重視備問題 一、備課時要重視“備問題”及前提條件 教師備課除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外,還需要備問題。備問題是備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學生帶著問題學,教師帶著問題教,問題既能聯結教材內容和教學目的,又能溝通師生之間的思想,這對于獲得最佳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不加以充分重視。大家知道,備課過程是教師理清教學思路的過程,教學思路暢通是確保獲得最佳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盡管每門課的具體教學內容各不相同,每堂課的具體教學要求也不盡相同,但教學思路要清晰這一要求是一致的,均應遵循這樣一條思維路線: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學目的由此得到貫徹,學生也藉以獲得知識和增長才干。因此,也不難明白,問題備得深透,備得恰當,教師講起課來便會思路清晰、語言流暢,學生聽起課來也會覺得毫不費力,十分容易理解,教學效果之佳是可以想見的。 上面說過,備問題是備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問題備得好,打個比方就好像抓住了“牛鼻子”,教學思路一下子就會變得清晰,整個教學過程便會變得通暢,課堂教學的效果便會是相當理想的。然而要真正備好問題,也不是一件易事,不是不假思索地隨意提幾個問題便能達到目的的。要備好問題,必須要有以下幾個前提條件:①必須把教材內容鉆深鉆透(只有十分熟悉,才有可能發現其中值得提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重點考慮這樣一些問題:這一部分教材的基本內容是什么,重點在什么地方,有沒有特別難以理解的地方,怎樣提問才能使學生較快地消除疑問、明確重點和掌握基本內容;②必須結合課程標準和教學參考資料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這部分教材內容的教學目的、要求和編者的編寫意圖,在此基礎上,再考慮提出哪些問題能使學生比較容易地學深學透這部分內容;③必須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興趣加以正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準備的問題當然會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和更受學生的歡迎。很明顯,具備了以上三個前提條件后備的問題,是備到“點子”上了,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加以提問的話,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完全可以預期的。 二、要求學生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備課時要根據教學內容提出要求學生思考和回答的問題。考慮問題時要注意這樣幾點:哪些內容是需要以問題的形式來啟發學生思考的?本堂課一共要向學生提幾個問題?這些問題中哪個問題最為重要?為了幫助學生較快地理解,還應輔之以哪些比較容易回答的問題?這些問題中哪個問題對學生而言難度最大,教師在提出時要適當加以提示? 備問題不光是準備一些具體的問題,同時還應當安排好提出這些問題的方式、時機和先后次序。例如:哪幾個問題提出后需要學生當時就回答的,哪幾個問題提出后要讓學生思考幾分鐘(甚至討論幾分鐘)才回答的,哪一個問題在講授新內容之前提出,哪幾個問題在總結時提出。這些問題如在備課時就已經精心組織好了,那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具體實施起來便完全沒有什么問題了。 備課備問題,不但要備好所提問題的正確內容,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備好思考如何回答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如何一步步地啟發學生去接觸問題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正確的做法是:既要給學生適當的提示,但又不要提示得過于明顯以至使學生缺少思索的余地。具體的方法步驟應因情而異,問題較簡單、解題途徑學生較熟悉的應簡化之,反之則應作適當輔墊,盡可能做到巧“引”善“導”。 備課備問題,還應注意的一點是教師應預先設想在講課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并準備作出相應的解答。這種方法叫做“預先設問釋疑法”。預先準備好以后,講課時把教學內容講完后緊接著便可用“有的學生可能要問……”等語句加以過渡,不等學生直接提出便加以解答,這樣做既可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疑問,又可使整個教學過程顯得頗有條理和比較緊湊。但是,并不是所有問題都適合用此法的。一般說來,只有以下三種問題適合運用“預先設問釋疑法”:①這些問題是大多數學生所共同具有而且可能很多人會提出來的(即具有普遍性),如果不作必要的解釋、不及時加以解決,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情緒;②這些問題不解決會影響學生順利地學習下面的內容和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這部分教學內容的基本意思的;③這些問題的答案本身通常不是這部分教學內容的重點,因此沒有必要讓學生在這上面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思索和討論,只需由教師簡明扼要地敘述一遍即可。 本章內容,主要是講述了如何備課和如何備好課的一些問題,為了能夠讓大家更清晰的進行理解,下面提供幾篇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 案例一: 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氣體、液體、固體都是傳聲的介質; (3)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并思考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的能力。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觀察和發現日常生活中自然現象和物理學知識的內在聯系; (2)在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參與、交流、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聲音產生; 2.難點: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方法和教具選擇】: 1.教學方法 (1) (2) 2.教具、學具的選擇 蘆葦葉、音叉、揚聲器、橡皮錘、泡沫小球、小電鈴、真空罩、抽氣機、水槽、蠟燭、水、水槽、保鮮膜(袋)、音樂盒等一些發聲體。 【教學進程設計】:(詳細說明師生活動、媒體運用、課堂訓練設計等)
【課后教學反思】: 鑒于初二學生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陌生而好奇,由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經驗進入“聲音的世界”,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生通過探究實驗學習聲音產生與傳播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能體現二期課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并結合教師本人的教學特色:“六個多”(即就地取材、制作小實驗多;點撥學生思維多;學生相互討論、活動多;師生情感交流過程多;應用知識解釋生活中實例及現象多;學生接受信息多)滲透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教學目標的各個教學環節中。 通過欣賞黃河交響曲的片段,從中學生不僅領略到了氣勢磅礴的優美樂章,而且在欣賞的同時學生看到的吹、拉、彈、敲等不同演奏方式也為下面“聲音是如何產生?”這一猜測埋下了伏筆,使猜測有了一定的方向。 讓學生對聲音的發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再通過猜想——實驗——交流討論歸納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然后再引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最后得出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整節課的設計邏輯性較強,師生活動符合認知規律,教學環節的過渡較為自然。 點評:課的開始他安排了“黃河”音樂的欣賞,緊接著學生展示了不同的發聲物體,有樹葉、有蘆葦葉、還有氣球等等,種類之多不是一般課所能比的,這得益于黃老師課前的作業布置“請學生回去找尋身邊可以發聲的物體”,在這一尋找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有了使物體發聲的真實體驗,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中會發覺:原來物理知識其實就來源于他們的生活,而這樣對黃老師而言也彌補了實驗室器材數量、品種上的不足。在明白了聲音的發生以后,通過實驗黃老師又自然的將教學過渡到了聲音的傳播,罩子在抽氣時電鈴的外面包了一個保險袋,這一處理不僅使實驗效果得到了改善,更使空氣抽出的過程直觀化、顯性化了。在明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之后,黃老師又自然的提出了固體、液體是否也能傳播聲音?傳播的本領與空氣比那個更強一些?這樣的層層遞進,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為學生的學習做了人性化的鋪墊,實驗的自主設計、探究,而后小組間的交流、分享,不僅培養的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培養了學生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做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的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同學養成了相互間的合作意識和互幫互助的習慣。最后的課堂反饋不僅可以讓同學將所學到的知識馬上學以致用,從而激發他們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對老師而言更是具有檢驗本節課課堂教學實效的作用。課堂上的老師,教態親切、自然,師生間就象是伙伴又象是朋友,沒有距離有的只是互動與交流,課堂上的同學表現更是精彩,他們的語言表達自然、流暢,會說、能說不算,還爭著說、搶著說,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也不容忽視,課堂探究小實驗的設計只要稍加點撥就可以設計的完善而周密,這也從另一角度反映了黃老師平時對學生思考習慣的養成、表達能力的培養之關注。當然,課堂教學實錄中還略有不足,如學生最后歸納聲音的發生是因為物體在“動”,那么老師應追問下去“要聽到持續不斷的聲音呢?”,從而引導出原來聲音的發生是因為物體的“振動”這一知識點。課上“神六”發射時的視頻,雖然可以起到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但聲音明顯太輕,使得這一環節與本節課結合不是最佳。在證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的實驗中,除了要點出“聲音的傳播學要介質”外,還可以適當點出這個實驗還說明了“真空是不能傳播聲音的”這一問題。而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聲音的實驗也只能證明它們對聲音的傳播本領是不同的,并不能象黃老師所說的能證明它們對聲音傳播的速度不同。相信本節課如在上述方面有所改進的話,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好。 在教學設計中要針對“學生狀況”、“實驗探究中可能出現的探究方向預測及處理方法”、“教材內容”等要做全面細致的預測分析,特別是對學生的各種見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觀點、甚至是錯誤的想法要給予正面積極評價的方法,幫助了學生克服對科學探究的神秘畏懼心理,減輕了學生科學探究的壓力,增強學生探究學習的信心。同時通過分組活動、參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方式的運用來活躍課堂氣氛,也鍛煉了學生參與、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這是帶給觀課人強烈震撼的一節課,雖然所在學校是非試點學校,但黃新老師卻已提前將二期課改的理念在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中實踐并滲透了,并揉合的比較有效。 案例二: 滑 動 變 阻 器 [教學任務分析] 在學習本節內容前,需要準備或復習的知識有:(1)電流的概念;(2)電阻的概念;(3)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必須具備的起點能力主要是連接電路的技能。 根據有關實例或實驗事實,提出問題;如何改變電阻的大小,通過分析、比較,得出改變導體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大小是最方便、最合理的方法,進而介紹一種電阻大小可以改變的器件——滑動變阻器,說明其構造和工作原理,給出其結構示意圖和電路符號。 根據實驗,介紹滑動變阻器的正確使用方法:將“一上一下”兩個接線柱連入電路,學會通過改變電阻的大小來控制電路中的電流。根據有關實例(如錄音機機上的電位器)的列舉,介紹滑動變阻器在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實驗: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路中的電流,揭示滑動變阻器的用途,明確其使用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的實驗技能的訓練。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變阻器的概念及滑動變阻器的原理。 (2)知道滑動變阻器的結構、符號、和銘牌的物理意義。 (3)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實際物體的解體、觀察、分析,感悟知識在生活與課堂之間的聯系。 (2)親歷制作調光燈的探究過程學會用探究的方法解決問題.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生活中的各種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滑動變阻器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 應對策略:通過對實際物體的分解和實驗探究加深理解。 (2)教學難點:滑動變阻器的使用方法。 應對策略:通過實驗探究、討論交流和實例應用來突破難點。 [設計思路] 本節課總體上采用板塊式教學。共分“生活中的物理”、“觀察思考”、“實驗探究”、“課堂小結”“實際應用”等板塊。 變阻器的教學屬于實驗儀器的教學。本節課擬采用多媒體技術與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相結合的方法。教師邊演示、邊電腦模擬、邊導控、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來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根據學生對實驗儀器的認知過程規律:先了解儀器結構、再學習儀器的使用方法。因此教學上力求通過對滑動變阻器的原理、結構這一點的突破來順利開展其使用方法這一難點的教學。 [教學資源準備] (1)多媒體教學設備一套 (2)教師演示器材:課件、自制變阻器模型、自制繞線軸、收錄機、導線、滑動變阻器、調光臺燈。 (3)學生實驗器材:電池組、滑動變阻器、小燈泡、開關、導線 [教學設計]
學習活動卡 1. 2. 3.
[教學反思] 一個儀器,講清它的構造、原理、作用并不十分困難。怎樣使學生在較短時間里,由感性的膚淺認識──到理性的理解──再到熟練地使用?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受到啟發。我認為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設計方案、實施實驗,讓學生感覺知識離自己并不遠,努力思考就能想出好辦法,設計會更加合理。學生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改進,印象會更深,應用起來會更親切、更熟練。 教師即促進者,是新課程下教師角色的根本變化,是教師角色轉變過程中的一次飛躍與突變。美國的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早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加開放的要求:“教師必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而非傳統的只注重‘教’的教師”。 新的課程觀更強調課程是一種活動,因為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科學方法的掌握,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形成,都必須通過具體而生動的活動來實現。 本節課教師給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活動提供了一個展示的機會,作為教師,只是起到了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整節課學生自主動手參與實驗探究占25分鐘之久),教師沒有越俎代苞。教師對學生的探究活動只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感受學生的所想所做,考慮如何恰當地指導,積極尋找學生的思想火花,遵循“不干涉”原則。比如在講授變阻器的原理時,教師引領學生分析與電阻有關的幾個要素為后面的教學設伏,并通過用改變錄音機聲音大小來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注意,讓學生了解引起聲音變化的原因的是由于電路中的電流發生了變化,而電流變化的原因是電路中連入電路的電阻值發生了變化,從而讓學生知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變阻器這樣一種器件。在教授變阻器的使用時,教師又是讓學生自主討論分析、設計實驗方案并實施實驗,進而總結出變阻器的使用方法。對于這一部分的教學教師切忌不要操之過急,一定要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進行實驗(本節課用了25分鐘)。從課后的調查與作業效果來看,教學十分成功。就探究教學而言,并不是說教師在課堂上就不能對學生進行指導,而是要根據具體的學情進行適度的指導,既不能全部包辦代替,更不能放手不管。要求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巡視到位、發現到位,并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恰當地點撥,適度地指導,既體現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又適當地放手讓學生分析、探究、討論,從而更好地實現了師生的“交流互動”。 課堂教學的好壞,并不在于教師是否把概念、規律講清講透講活,而是看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勤于思考、樂于探究進而總結出規律揭示其概念。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節成功的探究課。 案例三: 教學設計
焦距(f = 10 厘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