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有人稱痛風是“不死的癌癥”,折磨著不少人,一旦發作起來,痛得冷汗直流。尤其在夜深人靜時,痛風突然發作,讓人驚醒于睡夢中,又或是在氣溫驟變時,痛風也會痛得讓人痛不欲生。面對這“不死的癌癥”——痛風,看傳統中醫有何良策! 痛風是指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導致血尿酸持續增高并造成組織器官損傷的一組代謝性疾病。其臨床上以高尿酸血癥、特征性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石沉積、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常累及腎臟為特點。本病好發于中年以上,男性約占95% 左右。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與痹證中的“熱痹”、“歷節”、“白虎歷節”等相類似。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本病由于正氣不足,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或嗜食鮮味膻發之物所致。風寒濕邪侵襲人體,注于經絡,留于關節,使氣血痹阻而為痹病。由于感邪偏盛不同,臨床表現也有差別。因風性善行而數變,故痹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氣凝澀,使氣血凝滯不通,故疼痛劇烈而成痛痹;濕性黏滯重著,故使肌膚關節麻木、重著、痛有定處而成著痹。而素體陽盛或陰虛有熱,感受外邪之后易從熱化,或因風寒濕痹日久不愈,郁而化熱,出現關節紅腫疼痛、發熱等癥,而形成熱痹。或過食海鮮、蘑菇等膻發之物,導致痰熱內生,阻于經絡,深入關節筋脈,發為痛風。若本病日久不愈,則瘀血內生,與痰濁互結,阻滯經絡,出現關節腫脹,屈伸不利,或病久氣血耗傷,出現氣血雙虧或肝腎虧損,甚則病邪由經絡內舍臟腑,出現臟腑痹。 西醫將本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前者多由先天性嘌呤代謝異常所致,常與肥胖、糖脂代謝紊亂、高血壓、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等聚集發生,后者則由某些系統性疾病或者藥物引起。 辨證分型 1寒濕入絡 關節僵硬畸形,屈伸不利,皮色黯紅,畏寒肢冷,舌質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脈沉細。 2濕熱痹阻 關節紅腫熱痛,得冷則舒,痛不可觸;或有發熱,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3痰瘀互結 皮下硬結,觸之不痛,皮色不變,或潰破形成瘺管,舌質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脈沉滑。 4膀胱濕熱 尿中時夾砂石,小便難,尿頻,尿急,尿道澀痛,腰腹絞痛,甚則尿血,舌質紅,苔黃,脈數。 5脾腎陽虛 氣短乏力,納呆嘔惡,腹脹便溏,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面部、下肢浮腫,面色白,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診斷要點 1.有高嘌呤飲食生活史。 2.僅有血尿酸持續升高而無臨床癥狀,可診斷為高尿酸血癥。當中年以上,特別是男性,突然出現第1跖趾、踝等單個關節劇烈紅、腫、痛、熱等急性關節炎的表現,結合血尿酸水平升高,秋水仙堿治療能迅速緩解癥狀者,應考慮痛風。 3.關節滑囊液檢查發現尿酸鹽結晶,則可確診痛風。 鑒別診斷 1類風濕關節炎 多見于青、中年女性,好發于手指小關節和腕、膝、踝、骶髂和脊柱等關節。表現為游走性、對稱性關節炎,血尿酸不高,類風濕因子多陽性,X 線示關節面粗糙,關節間隙狹窄,甚至關節面融合,與痛風所致的骨質缺損明顯不同。 2風濕 當痛風累及多關節時,需與風濕性關節炎鑒別。后者有心臟損害,且為對稱性,游走性關節炎等有別于痛風。且痛風多見于40 歲以后,無心臟損害,關節病變局限于下肢遠端,累及單關節常見。 推拿治療 治則:寒濕入絡宜溫經除濕,活血通絡;濕熱痹阻宜清熱祛濕,宣痹通絡;痰瘀互結宜活血化瘀,化痰散結;膀胱濕熱宜清熱利濕,通淋排石;脾腎陽虛宜健脾溫腎。 1部位及穴位 病變局部關節及周圍腧穴等。 2手法 一指禪推、按、揉、搓、捻、搖、擦等法。 3基本操作 (1)較大的病變關節周圍約5分鐘,同時配合該關節的被動活動。 (2)一指禪推或按揉較小的病變關節周圍約5分鐘。 (3)按揉病變關節周圍穴位,并可重按阿是穴,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度,約5分鐘。 (4)拿病變關節約5分鐘。 (5)搓較大的病變關節;捻較小的病變關節,各約3分鐘。 (6)搖受限的病變關節,順、逆時針各3 ~5遍。 (7)擦病變關節周圍,以透熱為度。 (8)抖病變關節約1分鐘。 4辨證加減 (1)熱痹:按揉大椎、曲池穴,每穴1 ~2分鐘。 (2)痛痹:按揉腎俞、關元、命門穴,每穴1 ~2分鐘。 (3)著痹:按揉脾俞、足三里、陽陵泉、商丘穴,每穴1 ~2分鐘。 (4)行痹:按揉風池、膈俞、血海、三陰交穴,每穴1 ~2分鐘。 其他治療 1中藥內服 熱痹者以白虎湯合桂枝湯加減;痛痹者以桃紅飲加減;著痹者以蠲痹湯加減;行痹者以羌活勝濕湯加減。 2針刺 可針刺陰陵泉、三陰交、太溪、曲池、豐隆等穴,并根據不同證型進行隨癥加減穴位和采用不同的針刺方法。 3耳針 取神門、內分泌、肝、腎、交感、相應肢體關節穴。每次3 ~5 穴,行毫針刺。 注意事項 1.治療過程中囑患者以低嘌呤食物為主要食品,嚴格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攝入。 2.患者應多參加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 媒體編輯:王丹 版權聲明本文選自《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推拿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之虹、于天源主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