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太湖,東山人的幸福生活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東山位于蘇州郊外40公里的太湖之群,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古鎮,東山是伸展于太湖東首的一座長條形半島,因其在太湖洞山與庭山以東而得名洞庭東山,也稱為東洞庭山,古稱莫厘山、胥母山。三面環水,萬頃湖光連天,漁帆鷗影點點,與洞庭西山、光福鄧蔚等72峰交匯而成綺麗寬廣的太湖風景區。 主峰莫厘峰是太湖72峰中第二大峰,海拔293.5米,其山脈呈魚龍脊背狀,綿延起伏,氣勢雄偉。東面與渡村鎮相接,其余臨湖。西與西山島、南與浙江湖州、東南與吳江隔湖相望。東山鎮還轄有太湖中三山、澤山、厥山、連柱山、南劍壺、北劍壺、余山、小浮子山、孤亭、余洲、小雷山等大小島嶼11個。 面朝太湖,東山人的生活就在這如詩如畫的歷史文化氛圍中熏陶開來。 楊灣古村,坐落在東山鎮的西南部,面積16平方公里,12個自然村落,1145戶村民,26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3664人,古村北倚山巒,滿目蔥郁,南枕煙波浩渺的太湖,青山綠水相擁,使楊灣在嫵媚中多了一份雄奇,在清秀的意景中充滿著詩意。相傳遠在吳越春秋時代,這里就是吳國的軍事要塞,吳國名臣伍子胥曾在此迎母歸來,吳人為紀念此重大事件,專門修建了“胥母殿”用以祭祀,由于年代久遠廟名屢變,現更名為“軒轅宮”。古代交通依賴水運,自隋、唐特別是明、清以后,楊灣一直是東山鎮西南部的主要交通樞紐和政治、文化、經濟重地。 楊灣,歷史悠久、文化遺存眾多,是全國為數不多,保護完好的明清古村之一,也是江南地區村建制中,國保級單位最集中的地方。在9公頃的核心保護區中,擁有軒轅宮、明善堂、懷蔭堂等3處全國文保單位及崇本堂、錦星堂、久大堂、純德堂等4處市級文保單位,擁有控保單位57處,境內現保存有29638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落,形成了以楊灣古街為中心區域并向左右兩側幅射的歷史街區,古街、古商鋪、古民居、古寺廟、古更樓、古橋、古井等點綴其間,他們似一顆顆天女灑落的星辰,連袂著古村的小橋、幽巷、粉墻黛瓦、重脊高檐,仿佛在向人們默默地訴說著楊灣昔日的繁華。 另一座古村,陸巷古村位于后山太湖邊,同西山遙遙相望,為明代正德年間宰相王鏊的故里,建于南宋,因村中有六條古巷而得名。村中現保存有解元、會元、探花三座明代牌樓和明代古街、古弄及30多幢明清建筑,為江南少有的明清建筑博物館。 相傳東吳大都督陸遜,用計火燒連營七十里,燒后蜀軍元氣大傷,使劉備在白帝城托孤而亡。吳蜀兩家由親家變成了冤家。陸遜病故后,東吳怕蜀國派人挖墳鞭尸,即把陸遜秘葬到吳中一處不知名的湖山上。東山靜謐安閑,景色佳絕,后此處漸有人煙,成一山村。據說清順治年間,有村人為父挖墓,掘地三尺時,發現一墓碑,上刻有東吳左丞相陸遜之墓,山村因此得名“陸巷”。 在陸巷古村,有個寒谷仙境,此山為寒谷山,又名寒山,背山面湖,是觀賞湖光山色的最佳處。相傳唐代高僧即創建蘇州寒山寺的寒山拾得曾來此山,故名寒谷山,右手邊這幢建筑為“可月堂”,每當清風徐來,清朗月夜之時,在此賞月,皓月當空,頗有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味道,仰望天空,月亮似觸手可及,又可與之竊竊私語,故名之“可月堂”,極目遠眺,陸巷古村盡在眼底。 站在寒谷山,俯視山下,頓時八百里太湖就在眼前,大家看,前面湖中有一小島,它名為“箭浮島”,相傳寒谷山一帶當年是吳國練兵對付越國之處。凡國內制了強弓,都要到此對著島練射,島上豎起箭靶,后久而久之,小島及四周積聚了許多箭,這些浮于水面的箭,遠望好比把小島簇擁了起來,因而得了“箭浮島”之名。 在此山上看太陽西下,遼闊的太湖水天相接,波光粼粼,湖中歸帆點點,波底夕陽紅濕”美不勝“收,回首山村,青山如黛,果園樹叢,層林盡染,鄉村人家粉墻黛瓦,炊煙裊裊,暮霧交融,宛如古村披上了一層柔軟的輕紗,更為金秋時節,山下桔林碧峰、萬綠叢中、紅果點點,“飽霜新桔萬枝金”的白居易筆下美景頓時呈現,因而“寒山落照”為東山著名十景之一。 景點介紹 1、陸巷古村 陸巷古村位于東山后山太湖邊,同西山遙遙相望,其實啊,陸巷作為一個村,其文人輩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古建筑的悠遠、恢宏,都足以媲美國內任何一個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景色佳麗,物產豐富,依山傍水,雞犬相聞,實乃人間仙地,世外桃源,村中明清古建筑保存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質量之高,保存之完整,在我們江南地區獨占鰲頭,是名副其實的太湖第一古村落。 2、閣老廳 走進東山老街,街上有個閣老廳,閣老是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鏊,明代重臣,官至宰相,國家總理嘛。王鏊字濟之,號守溪,古代人的名字比較麻煩,又是字又是號的,咱們記住姓名就行了。王鏊是東山陸巷人,成化十一年(1475年)禮部會試高中榜首——會元。金殿御試點中一甲三名,為探花及第。正德元年,王鏊入閣,官封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官至“從一品”。王鏊歷憲宗、孝宗、武宗三代,死于嘉靖三年,嘉靖世宗皇帝還追封王鏊為太子太傅,親自為他撰寫祭諭碑文,由總管太監送往東山,所以東山楊灣街上還留有人字形的御道街,相傳為當年接旨之處。江南家喻戶曉的唐寅唐伯虎是王鏊的學生,他稱贊老師說“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 閣老廳是王鏊在東山居住的宅第,當年的閣老廳氣勢恢宏,東鄰王家弄、西含玉樹堂、北連唐股村。門前有石座旗桿,大門左右置有青石雕花石鼓墩,大門口還有兩塊下馬石,像怪獸似的伏在門邊,虎視眈眈,注視著大門對面的一道影壁。閣老廳兩側有轎廳,天井后為正廳,再后為堂樓,廳后有花園。這座宅第的范圍大致是從紅木家具總匯一直到東盛飯店這一塊,所以這里就被東山人稱為閣老廳了,又被人們稱為王衙前、王家門前,這些稱呼其實指的就是一個地方。 3、楊灣古村 座落在國家AAAAA級風景區東山鎮的西南部,面積16平方公里,12個自然村落,1145戶村民,26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3664人,古村北倚山巒,滿目蔥郁,南枕煙波浩渺的太湖,青山綠水相擁,使楊灣在嫵媚中多了一份雄奇,在清秀的意景中充滿著詩意。相傳遠在吳越春秋時代,這里就是吳國的軍事要塞,吳國名臣伍子胥曾在此迎母歸來,吳人為紀念此重大事件,專門修建了“胥母殿”用以祭祀,由于年代久遠廟名屢變,現更名為“軒轅宮”。古代交通依賴水運,自隋、唐特別是明、清以后,楊灣一直是東山鎮西南部的主要交通樞紐和政治、文化、經濟重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