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它確立了我國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了中醫藥學發展的基礎和源泉,是我們后人學習中醫的必讀經典。 《內經》雖是一部中醫著作,但書中所闡述的醫理、醫術讓我覺得不僅形象逼真,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我閱讀的是清朝張志聰做注的版本,大一的時候開始看第一遍,剛開始的時候,對于文言文功底比較弱的我來說,真的是舉步維艱。于是我就結合著原文和批注一起看,他所批注的內容,真的給了我很大的幫助。通過閱讀《黃帝內經》,仿佛給我打開了一扇通向中醫之路的大門,讓我領略到了中醫的魅力與神奇,成為了我學習中醫的啟蒙老師,堅定了我將中醫的這條道路走下去的信念。 《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 《內經》成書于大約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是我國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書中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并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不僅闡釋了人的生命的來源,同時也系統全面地闡釋了人的生理機能,病的發生發展,病的診斷治療,及其保健養生長壽的方法。 《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大致分為四部分:臟象(包括經絡)、病機、診法、治則。其中體現了天地人三才一體的整體觀、人命至重以人為本的醫道觀、陰平陽秘的恒動觀,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防治觀。 “臟象”一詞,首見于《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謂臟象,指的是藏于體內的臟腑組織器官及其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臟象學說是以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為物質基礎的。《黃帝內經?靈樞經水第十二》說:“經脈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經水,而內屬于五臟六腑。” 而且《黃帝內經》充分認識到“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辨證法則,使臟象學說系統而完善。正如《黃帝內經靈樞?本臟》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也。”六腑內合于五臟,外應于皮肉筋骨,看到外部表象,就可以反映出其內臟的狀況,知道其病在何處。 臟象學說,主要包括臟腑、經絡和精氣神三部分。臟腑又由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組成。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內各臟腑組織器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經絡相互溝通,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如《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臟腑雖因形態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們之間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為用的。 經絡系統可以分經脈、絡脈和連屬組織三部分。《靈樞?本臟》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經脈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官竅、溝通內外起著重要的作用。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包括精、血、津、液;氣,指宗氣、榮氣、衛氣;神,指神、魂、魄、意、志。《黃帝內經靈樞?本臟》說:“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身而周于性命者也。”可見,精氣神對人體十分重要。精和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和神又是人體的復雜的功能,也可以認為氣為精之御,精為神之宅,神為精氣之用。 病機學說主要研究的是疾病的病因、發病和病變。對于病因,《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中說:“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風雨寒暑實為“六淫”(外因)的概括;陰陽喜怒乃“七情”(內因)的概括;飲食居處即“飲食勞倦”(不內外因)。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決定著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邪正相爭的勝負決定了發病與否,邪勝正負則會發病。疾病并不是不變的,其變化很復雜。疾病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導致病變。 望聞問切對于中醫診斷來說非常重要。望聞問切四診來源于《黃帝內經》,其中《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可見,四診是通過觀神色、察形態、辨舌苔、聞聲、嗅氣味、詢問患者、切脈與切膚來對病人進行診斷。單單就一個舌象,就會衍生出不同的分類。首先看舌質,舌神榮枯,舌色是否為淡紅;舌形有老嫩、胖瘦、齒痕、腫脹、點刺、裂紋;舌態有萎軟、強硬、歪斜、顫動、短縮;還有舌苔,薄厚、潤燥、膩腐、剝落…… 《黃帝內經》與男女生命規律 《黃帝內經》開篇“上古天真論”里曾提到過一個重要的定律,叫做“女七男八”。女七男八就是指女子的生命節律跟七相關,男子跟八相關。 根據《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女性一七時,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時,任脈通,開始有月經,能懷孕生育;三七,腎氣平衡,發育基本完成了;四七,筋骨堅,身體盛壯;五七,面容開始憔悴,頭發開始掉落;六七,三陽脈開始衰落,面色枯槁,頭發白了;七七,進入絕經期。 從這個生命周期可以看出,女性在28歲生理上達到最佳狀態。28歲之后,身體開始走下坡路,所以說呢,28歲的女性們就應該開始保養身體了。平時應該注意活血與養血,多吃一點大棗、阿膠,注意飲食的健康。 而男性是以八為周期。一八時,腎氣開始充實,頭發牙齒開始生長;二八,腎氣盛,具有了生殖能力;三八時,腎氣平和,身高達到極限;四八,筋骨強盛,生命達到極點;五八,腎氣衰落;六八,臉色枯焦,頭發花白;七八,精氣不足;八八時,沒有生殖能力。可見,男性身體最佳年齡為32歲。40歲的時候,就應該重視補腎養陽了,平時可以多食用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 通過《黃帝內經》,我們了解到了女七男八的道理,洞悉了生命節律,我們就應該順勢而為,注重養生與健康。 《黃帝內經》與養生 世界萬物,生命是最寶貴的。《黃帝內經》開篇的“上古天真論”中說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人的自然壽命為百歲,能否達到這一壽限,關鍵在于能否堅持養生。養生者,皆度百歲,不養生者,半百而衰。應該順應自然規律,調攝精神,節制情欲,保養元氣,抗御外邪,節制飲食,勞逸適度。《內經》提出了養生的最高標準是“形與神俱”,即年至百歲仍然形體壯實,精力旺盛,動作不顯衰老。而且《內經》中批評了那些不懂養生的人,違背養生規律,“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恣意飲酒作樂,只貪圖一時的心歡,作息無規律,所以容易衰老得病。 通過《內經》我們可以知道要想做到養生,首先要順應四時季節變化。春發陳,夏蕃秀, 秋容平,冬閉藏。春天,是生命萌發的季節。我們應當入夜即睡眠,早早起身,舒張形體,使精神愉快,胸懷開暢。夏天,是繁衍秀美的季節。應當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使心中無存郁怒,氣機宣暢,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對外界事物有濃厚興趣。秋天,是萬物成熟的季節。應當早睡早起,保持神志安寧,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 而冬天,是生機潛伏的季節。要注重“緊閉堅藏”,躲避寒冷,求取溫暖,不要使皮膚開泄而令陽氣不斷地損失。我們要做到不違背天時氣候,夏季要養心氣,秋季養肺氣,冬季養腎氣,在相應的季節做該做的事。 做到養生,其次是要注意飲食。飲食要有節制,要講究吃的科學和方法。一是飲食要適量。吃東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恰到好處,饑飽適中。 “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之謂五臟之葆”其中的“無饑無飽”,就是進食適量的原則。只有這樣,才不致因饑飽而傷及五臟。二是飲食應定時。“不時,不食”,這是孔子的飲食習慣,即不到該吃飯的時候,就不吃東西。一日三餐,食之有時,脾胃適應了這種進食規律,到時候便會作好消化食物的準備。現在有很多好吃零食的人,到了該吃飯的時候,常會沒有饑餓感,勉強塞進些食品,也不覺有何滋味,而且難以消化。三是要把好“入口”關,進食優質、安全、放心飲食,拒絕不潔食物和垃圾食物。四是講究烹調方法,做到科學、衛生、營養。 做到養生,更重要的是養心。《內經》認為是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臟淳厚,氣血勻和,所以能夠健康長壽。“心理平衡”是健康長壽的基石。對于現代都市人來說,誰擁有了心理平衡,誰就擁有了健康長壽。“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 《黃帝內經》是一部經典的中醫藥學著作,它不同于西醫書籍那樣將人體進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學科性細化,而是通過陰陽五行學說和天人合一理論構建了完整的中醫藥學體系。同時它也是一部偉大的哲學典籍,我通過閱讀它,讓我認知了日常事物中的深奧智慧,明白了許多事物和事物之間的聯系以及其中的辯證法思想。 傳頌千年的《黃帝內經》養生學說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過我國幾千年歷代醫家不斷實踐總結。它值得我們這些中醫藥傳人不斷地繼承,更值得我們不斷地去完善,使中國中醫養生在世界得以發揮,為全人類的健康事業發揮更大作用。我們也要借鑒《黃帝內經》中的養生知識,關愛生命,讓我們的生活更快樂,更健康! (作者學校:山西中醫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