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預支煩惱和憂愁!
生活中,人們總免不了有一些煩惱的事。有些煩惱來自外界,必須正視;有些困擾則源于內心,這就是所謂的“自尋煩惱”。“魔由心生”的故事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過早地為將來擔憂,設想自己可能遇到的麻煩,只會徒增煩惱,平添許多憂慮和無奈。所以,在人生的儲蓄卡上,你可以預支幸福和快樂,但請不要預支煩惱和憂愁! 煩惱和憂愁就像戒不掉的煙,你越是糾纏就越是痛苦。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還是未知,只要好好把握現在,什么事情都可能出現轉機。培根說過這樣一句話:“一份快樂與人分享,就成了兩份;一份煩惱向人傾訴,就只有了一半。這句話告訴我們,歡樂要與人同享,煩惱要善于傾訴。” 生活中有陽光朗照之日,必然也有陰霾籠罩之時。有了煩惱,并不是一件可羞的事。今天讓我們打開心扉一吐為快,也許你心頭的陰云就會煙消云散,心情像陽光一樣燦爛。 針對現代人總愛自尋煩惱,美國心理學家曾得出四個論斷: 1、自尋煩惱是人的本性。人并不完全是理性的動物,人常為情緒所困擾,而困擾的原因多半是來自于自己,很少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 2、人有思考能力,但在考慮自身問題時,則多表現出心態(tài)上不平衡的傾向。對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往往做過多的無謂思考,這是困擾自己的根源。 3、沒有事實根據,單憑想像就可形成自以為是的信念,這是人有別于其他動物的特征之一。這種無中生有的想像力過于豐富,就會使人陷入無盡的煩惱中。 4、人有自毀傾向,同時也有自救能力,合理的情緒療法可以通過轉化前者來幫助發(fā)展后者。 俗話說得好:“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只要好好把握現在,什么事情都可能出現轉機。學會用心感受生活,你就會發(fā)現平淡無奇的生活,每天都充滿了精彩畫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