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津衛”的由來 天津,原名叫“海津鎮”,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按照“海濱津渡”的意思,把原始的“直沽塞”改稱而來的。據呂盛在《天津衛志跋》的記載,“天津之名,起于北都定鼎之后,前此未有也。”說的是,明初燕王(朱棣)掃北時,曾巡視海河西岸,對這個地方很贊賞,提出要起個好名字。有個大臣提議起名為“天津”。不久,朱檔為跟惠帝(他的侄子)爭奪帝位,又從直沽河南下。稱帝后,他便采納了這位大臣的建議,把“海津鎮”改名為“天津”,意思是“天子的津渡”。 又因“天津”“北近京師、東連海岱,天下糧艘商船魚貫而進,殆無虛日。”于是,在公元1404年朱棣下令筑城,“首建天津及左右三衛以防御之”。從此,成為“京師”的屏障。這就是“天津衛”一名的由來。 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指的是駐兵的地點(后只用于地名)。天津共設三衛,駐軍1.6萬多人。于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筑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天津市(2015)轄15區1縣:和平區、河東區、河西區、南開區、河北區、紅橋區、東麗區、西青區、津南區、北辰區、武清區、寶坻區、濱海新區、寧河區、靜海區、薊縣。
附:“天津”由來考 第一種說法,星座說。“天津”本為星宿名,在《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晉書·天文志》、《隋書·天文志》、《宋史·天文志》等史書中都有關于“天津”或“天津”之別名的記載。作為天上的星宿,“天津”還有一些別名,如“天橫”“箕宿”“天津九星”等。清朝乾隆年間《天津縣志》收記以上諸條,并以此作為天津“故以為名”的說法之一。 戰國時期著名的浪漫主義大詩人屈原在《離騷》這首長詩中,就寫有“朝發軔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的詩句。這是浪漫詩人馳騁神奇的想像,為了探求真理而在九天之上遨游,意為:我早晨從東方的銀河出發,傍晚到達了西方的盡頭。楚辭注曰:“天津,東極箕斗之間漢津也。”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天津是天界東邊箕星和斗星之間的銀河”。所謂銀河,就是晴夜所見環繞天空呈灰白色的光帶,由大量恒星構成。銀河的別名很多,如云漢、天河、天漢、天杭、銀漢等等。“天津”也是“銀河”的別名之一。 數年前,天津建成規模宏大氣勢雄渾的都市廣場,市地名辦公室組織學者開會討論,公開征名。有人提議“銀河廣場”后被采納,其原因有四:一是“銀河”之名與天津之名在歷史語義上相關相諧;二是群星閃爍之浩瀚銀河與廣場中月亮造型相切合,象征天津人杰地靈,人才輩出,群星燦爛,前景光明;三是“銀河廣場”平仄相調,讀音順暢,語言平易;四是“銀河”與天津近年新命名的“津河”、“金街”等地名形成相互呼應和諧的系列格局。 第二種說法,緣河說。《金史·河渠志》載:泰和六年(1206)“十二月,通濟河創設巡河官一員,與天津河同為一司,通管漕河閘岸,上名天津河巡河官隸督水監”。這是說金朝設有“天津河巡河官隸督水監”的官署,負責天津河的漕運護衛,以及兩岸河道水閘的管理工作。《天津衛志》在記述“學田”時,稱其有“一坐落天津河北武清縣”。注意,這里的“天津河北”并非“天津”“河北”兩地名的并列,而應斷句為“天津河︱北”,就是“天津河北岸”的意思。由此可見,歷史上確實存在著“天津河”之名。另外,天津又是一座著名的橋名。《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天津橋】在河南洛陽縣西南二十里。隋煬帝遷都,以洛水貫都,有天漢之象,因建此橋。用大船維舟,以鐵索勾連南北,夾路對起四樓,名曰天津。唐貞觀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為腳。宋建隆二年,留守向拱重修,砌以巨石,基址甚固。橫亙洛水,為都城之勝。今曰上浮橋。”《舊唐書·肅宗紀》至德二年:“廣平王入東京,陳兵天津橋南,士庶歡呼路側。”即此橋。唐人許渾《十二月拜起居表回》詩云:“一章西奏拜仙朝,回馬天津北望勞。”這里的“天津”即指天津橋。傳說宋代大學者邵雍,曾和客人一起在洛陽天津橋上散步,忽然聽到杜鵑叫聲凄然,有所觸動并感悟,預言天下將大亂。這就是“天津橋上聞杜鵑”的著名故事。 第三種說法,關口說。《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天津關,又名天門口、大口。在京兆宛平縣西二百余里。宋嘉定六年,蒙古鐵木真自大口攻金中都。即此。”據《天津縣志》介紹:“按舊志,天津本近口關名,在良鄉北……據《畿輔通志》考證,天津關在宛平縣西二百一十五里。《方輿紀要》則稱關在陽鄉里北百余里,至易州出大龍門凡十五關口,中間差大者曰天門關,或云天津口。” 第四種說法,賜名說。史料記載,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登基,翌年改元“永樂”。永樂二年(1404年),在直沽設衛筑城。為了紀念“靖難之役”的勝利,朱棣賜名“天津”,意謂“天子經由之渡口”。 “天津”這個地名,是從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天津筑城設衛之后開始出現的。明朝文人李東陽撰寫的《天津衛城碑記》記載:“我朝文皇帝﹙指明成祖朱棣﹚,兵下滄州,始立茲衛,……立為今名,則象車駕所渡處也。” 程敏政在重修《天津涌泉寺碑記》中說:“我文帝入靖內難,自小直沽渡河易南,命其地曰天津。” 1961年,在和平區南門外大街路東民居發現的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立的《重修三官廟碑》記載:“夫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鹵之區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內難,圣駕嘗由此渡滄州,因賜名曰天津,筑城鑿池,而三衛立焉。” 結論:以上歷史記載基本一致,明初鎮守北方的燕王朱棣,為從侄子惠帝手中奪取皇帝的寶座,率領部隊從天津﹙當時叫海津鎮,別名直沽﹚渡河南下,直搗滄州,最后攻占南京。燕王當了皇帝之后,遂將“海津鎮”改名“天津”。“天”指天子,“津”為渡口,其含義就是紀念天子由此渡河的津梁。 總上所法,皆源于歷史典籍,有名可考、有證可查。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天津”這個雙音節專用名詞,在歷史上曾為天上“銀河”之別名,在隋唐時曾為洛陽附近的一座橋名,在金朝時曾為一條河流的別名,在宋代時曾為一座關口名。但實事求是地說,這幾種說法與“天津”這座城市真正得名的原因并無直接的因果關聯。而與“天津”得名,史料最充分、記載最清楚、最有說服力的則應當是第四種說法“賜名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