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脱了内裤让我添,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蜜桃,性色av免费观看,久久人妻av无码中文专区

分享

當下的力量(解讀版)

 夜幕騎行客 2016-08-24


 

導讀

人為什么會痛苦?痛苦的根源是什么?怎樣才能擺脫內心的痛苦?

作者認為:人痛苦的根源是思維和時間,我們受控于思維而不自知,因為我們無法從身上找出任何一個按鈕能立刻停止我們的思維。而思維創(chuàng)造了小我,小我賴以生存的土壤卻是來自外界的身外之物,比如社會地位、財富、名聲等,過去的一切造就了小我,小我意味著對當下的抗拒、不寬容、沖突、矛盾等消極的一面,這也是小我能存在的根基。

時間分為過去、當下和未來,無論你是沉溺于過去還是幻想一個美好或者糟糕的未來,都會帶來痛苦,只有活在當下才是擺脫痛苦的唯一途徑。

《當下的力量》起源于研討會、冥想課程和私人咨詢會談中,作者埃克哈特·托利是世界一流的心靈導師,他針對人們提出的問題給予答復,所以全書采用了問答的形式。他指出,我們有可能生活在一個沒有痛苦、沒有焦慮、沒有神經質的狀態(tài)中。全書指導人們怎樣生活在這種輕松的狀態(tài)中。這種經驗來自作者的親身經歷——很長時間的壓抑和絕望,如何在他29歲生日后不久的一個晚上突然消失,之后作者的生活一直處于一種深深的寧靜和極樂狀態(tài)中。對于特別希望改變內心狀態(tài)的人來說,它好似一種催化劑。

一、你不等于你的大腦

作者為了說明自己的角色,開篇講了一個乞丐的故事:一個乞丐在路邊坐了三十多年,一天,一個陌生人經過他身邊的時候,乞丐說:給點兒吧。陌生人說:我沒有任何東西給你。然后問:你坐著的是什么?乞丐說:什么都沒有,只是一個舊箱子而已,自從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讓乞丐打開箱子,沒想到,箱子里裝滿了金子。

作者就是這個陌生人,而沒有找到自己真正財富的人就是乞丐,即使他們有很多物質財富,卻內心空虛,四處尋找成就、安全感或愛情帶來的歡樂和滿足。但他們不知道自己已經擁有這些東西,而且擁有比這更珍貴的東西。作者希望幫助這些乞丐找到真正的財富——極樂狀態(tài)。這就需要達到開悟的狀態(tài)。

佛陀將開悟簡單地定義為受苦的終結,并不完整。作者認為開悟其實是一種簡單的與存在合一的自然狀態(tài)。它是一種與不可衡量的、不可摧毀的事物相聯(lián)系的狀態(tài)。幾乎矛盾的是,它其實就是你自己,然而它比你更為偉大。對本體的覺知的失而復得,并保持這種覺知狀態(tài)就是開悟。

那么,什么是存在?存在是超越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種生命形式而永在的一個生命。不要試著去理解它的含義,只有當你的思維處于靜止時,你才能領會它的含義。

你可以在每個當下接觸到它。當你的思維處于靜止時,當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當下時刻時,你就會感覺到存在。

很多人認為人與動物的最大區(qū)別是人有思維,會思考。哲學家笛卡爾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作者認為笛卡爾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將思考視為存在并且認同于思考。

作者認為,思維是人們痛苦的根源。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受控于思維,正確利用思維將是一個超強的工具,如果利用不當,危害很大。可以說,80%~90%的思維是無用而且有害的。

很多人認為人類的思考很有用,人們利用自己的大腦創(chuàng)造完成了很多事。在作者眼中,你能解答一個填字游戲或制造一顆原子彈,并不能說明你利用了大腦,大腦就像狗喜歡啃骨頭一樣喜歡思考問題,你或許根本對這些活動不感興趣。一個有力的證據(jù)是:思考不是你說停就停止的,你身上沒有哪個按鈕可以按一下,就停止思考了。

很難停止思考的原因是因為你從思考的內容和活動中獲取自我的感覺,你認為,如果停止思考,你就不復存在。你以自己的思考在腦海中勾勒出自己的形象,這個虛幻的自我稱為小我,即錯誤的自我,它是由思維活動組成,只有不斷地進行思考它才存在,是我們無意識地認同于思維而產生的。

無法停止思考就無法達到內心的寧靜。開悟不僅是痛苦和身心內外沖突的終結,也是思考的終結。

終結思考的第一步是意識到你不是思考問題的實體——思考者,而是觀察者,在你開始觀察思考者時,停止思考的按鈕就被激活了。

那么,怎樣終結思考呢?

在大街上,你可能會遇到喃喃自語的瘋子,他在不停地評論、比較、抱怨等,這個聲音可能與當下無關,有可能是關于過去或者他正在幻想未來,有時這種聲音可能還會伴隨著一些視覺意象或者心理電影。其實,這些瘋子跟大多數(shù)人區(qū)別不大,只是我們沒有把心里的聲音說出來。

這些聲音是人類自己最大的敵人,越糾結的人聽到的聲音越多,因此備受折磨,甚至精神分裂。這就是數(shù)不清的災難、痛苦以及疾病產生的原因。

唯一的解脫方式是:從你的思維中解放出來,創(chuàng)造思維空白,作者提出了兩種方式:

第一,傾聽你腦袋中的聲音并作為一個觀察者的臨在。當你傾聽你腦海中的聲音時,不要做任何判斷,因為這樣又會產生另外一種聲音。你很快就認識到:那里有一種聲音,我在這里傾聽它,觀察它。這是強迫性思維終結的開始,你會體驗到一種短暫思維空白。當這種空白出現(xiàn)時,你在內心會感到一種靜止和寧靜的狀態(tài),多練習,這種平和寧靜的感覺會加深。隨著你進一步深入這種無念的狀態(tài),你會認識到一種純意識的狀態(tài),進入無我的狀態(tài)。

第二,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當下這一刻,創(chuàng)造思維空白。比如洗手時,關注與洗手有關的所有感覺:水聲、手的動作和肥皂的香味等,覺察到那個寧靜且強有力的臨在,你越沉浸于當下,越能感受到寧靜。

所以,邁向開悟之途最為關鍵的一步是:超越你的思維。

上文多次提到臨在一詞,這也是本書中的一個關鍵詞,到底臨在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

作者做了一個小實驗。閉上你的眼睛并對自己說:我想看看我的下一個想法是什么?然后集中精力并等待你的下一個想法出現(xiàn)。就像貓注視著老鼠洞一樣,你會發(fā)現(xiàn)要等很久下一個想法才會出現(xiàn)。只要你強烈地在臨在的狀態(tài)中,你就會從思維中解脫出來,這時你會非常平靜并且處于一種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但是,你的注意力一旦放松,思維就會趁虛而入,你的想法就會出現(xiàn),你又回到了時間中。

在佛教中,禪宗大師為了測試弟子們的臨在程度,會悄悄從背后突然用棍子敲打他們,如果弟子處于臨在中,就能感受到大師悄悄走近,就可以阻止大師或者躲避到一邊。但是一旦被敲中,說明該弟子沉浸于思維之中,心不在焉,處于無意識狀態(tài)。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臨在,會幫助你完全進入自己的內在,經常將注意力集中在你身體的內在能量場上,從內在感受你的身體,能幫助你平靜地處于當下時刻。

在臨在的狀態(tài)下,你需要全神貫注,注意力集中在當下,這樣,白日夢、思維、回憶和期望都沒有生存的空間,沒有緊張、恐懼,只有警覺的臨在。禪宗大師用頓悟這個詞描述短暫的開悟或短暫的無思維、完全臨在的狀態(tài)。你可能已經體驗過很多次這種開悟的狀態(tài),但你不知道。比如,要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圣,你需要臨在意識,你是否在晴朗的夜晚凝視夜空,驚嘆它絕對的寧靜和不可思議的浩瀚?你是否認真傾聽過森林中山泉的聲音?或者你是否認真地傾聽過在寂靜的夏夜鳥兒的歌唱?當你的思維寧靜時,你完全地進入當下時刻時,你才會關注到這些,你必須暫時卸下個人問題的包袱、過去和未來的包袱,否則你將視而不見,無法欣賞自然的美。

當你體驗到這些臨在時刻,你就處于短暫的無思維狀態(tài),在你的思維重新活躍起來之前,可能只有短暫的幾秒,否則你無法體驗到這種美好。對于美的感知和創(chuàng)造,思維無能為力。很多人思維用得太深,自然界的美麗對他們來說是不存在的。他們可能會說:多美麗的花呀,但是,這僅僅是機械式的心理標記,因為他們沒有處于當下,所以沒有真正地看到、感受它的本質和神圣之處,就像他們不了解自己一樣。

處于思維狀態(tài)是人的常態(tài),思維是內在、不可見的,人的身體是外在的、喜怒于形的,人的身體會對思維產生反應,這就是人為什么會有喜怒哀樂的原因。

很多人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比如悲憤、傷心,會受到情緒的控制而做出非理性的事情,除非你有足夠的臨在意識。這時,你應該學會觀察你自己的情緒,學會這樣問自己:此刻,我內在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但是,不要進行分析,只觀察就可以了。

當然,人也有積極的情緒,比如愛和喜悅。當思維空白出現(xiàn)時,就會感受到愛、喜悅或寧靜,但卻是短暫的,可能瞬間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比如由愛生恨。因為大腦很快就會進行思維活動。除非你能停止思考,否則愛、歡樂以及平和不會持久。

只要你認同思維,也就是說,你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痛苦就是不可避免的。痛苦分為兩個層次:現(xiàn)在產生的痛苦和過去產生的、但現(xiàn)在仍遺留在你的思維和身體內的痛苦。如何化解?這是本書的重點。

二、意識:擺脫痛苦的途徑

作者認為,人類很大一部分痛苦是沒有必要的,痛苦產生的原因就是未被覺察的思維控制了你的生活。

當下所產生的痛苦都是對現(xiàn)狀的抗拒,思維會批判當下的現(xiàn)狀,人就產生負面情緒,從而痛苦。痛苦的程度取決于你對當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對思維的認同程度。你對思維的認同程度越高,你就會越痛苦,你對當下接受得越多,受苦就越少,對小我的認同也越小。

為什么思維要抗拒當下呢?因為在沒有時間(過去和未來)的情況下,思維就無法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并對你進行控制。比如,在動物和植物的世界里,是沒有時間概念的,它們也不會像人類這樣思考。人類生活是需要時間和大腦的,當人類被時間和大腦控制時,痛苦就產生了。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也累積了很多過去殘余的痛苦。

除非你擁有當下的力量,否則每個人都有一個痛苦之身,這些痛苦是你過去所遭遇的痛苦的余痛,包括童年的無意識的創(chuàng)傷。這些痛苦累積起來在你的大腦和身體中形成一個消極的能量場,它以兩種形式存在:休眠和活躍。

90%的時間里,痛苦之身可能在你的體內處于休眠狀態(tài),這種人比較樂觀。但是,對一個極端不快樂的人來說,他的痛苦之身可能100%處于活躍狀態(tài)。任何事情都可能激活痛苦之身,尤其是當它與你過去的痛苦共鳴時,即使一個想法或者與你關系親密的人的一句不經意的話語,都可能激發(fā)你的痛苦之身。有些痛苦之身雖然令人不愉快,但害處相對較小,有些痛苦之身則非常邪惡,會攻擊別人甚至自殺,引發(fā)疾病和意外。

比如,你原以為自己很了解某人,但某天你突然發(fā)現(xiàn)碰到的他變得像一個陌生的、猙獰的野獸,他可能已經被痛苦之身控制了。這時,觀察自己的內在變得很重要,觀察你內心任何一種痛苦形式的跡象:憤怒、煩躁、憂郁、傷害他人的欲望、生氣、沮喪等,當它剛想被激活的時候就要注意不要被痛苦之身控制。

痛苦之身想要在你體內生存,就像其他實體一樣,需要食物,而它的食物就是憤怒、沮喪、怨恨、暴力、感情沖突甚至疾病。當你表現(xiàn)出這些情緒時,你就被痛苦之身無意識地控制了。一旦被控制,你會更加痛苦,成為迫害者或者受害者。你可能會說你不要遭受痛苦,但實際上你的行為和思想都在不斷地制造痛苦。

痛苦之身其實是我們的小我投射出來的陰影,它很害怕你的意識之光。它的生存取決于你對它無意識的認同以及無意識的害怕。很多心靈導師說,所有的痛苦實際上都是一種幻覺,這是真的,但問題是,單憑這樣的信念并不會讓你遠離痛苦。

那么如何讓痛苦消失?直接觀察你的痛苦之身并認清它。當你觀察它,感受到它在你體內的能量場并關注它時,認同就被打破,一種更高級的意識狀態(tài)就產生了,作者稱之為臨在。觀察它意味著接納它成為當下時刻事實的一部分。

當你開始不再認同痛苦之身,而成為它的觀察者時,它還會繼續(xù)掙扎,雙方處于拉鋸戰(zhàn),痛苦之身還想再度控制你,這時,它會在你的身體不同部位制造一些疼痛或不適,但這些痛苦不會持久,只要你保持臨在,集中注意力對痛苦持續(xù)地關注。

比如,如果憤怒一直左右著你的思維,你不停地想別人對你做的事,或你將要對別人做的事,這時你就無意識地被痛苦之身控制了,憤怒往往引起身體的不適。或者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你開始有很多消極想法,你會想你的生活是多么糟糕,這時你的想法就和痛苦之身結合,無意識地被其控制。這里的無意識是指:觀察者的完全缺席。

持久而有意識的關注切斷了痛苦之身和思維之間的橋梁,它會帶來轉換,比如我們常說的化悲痛為力量,將痛苦轉化為意識。

總結一下這個過程就是:當你感到痛苦時,將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內心感受上,了解到這就是痛苦之身并接受它的存在,別去想它,別讓你的感受變成了大腦和思維,不要去判斷或分析它,保持臨在,繼續(xù)觀察你的內在,不但覺知到你情緒上的痛苦,更要覺察那個沉默的觀察者。這就是當下的力量。成為一個臨在的觀察者,這將是你最強有力的擺脫痛苦的轉化工具。

當然,有時你要擺脫痛苦時,會遭遇強烈的內在抗拒,尤其是你從你的痛苦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幸的自我,并認為這個虛化的自我就是你自己,害怕失去自我認同的無意識恐懼會強烈抗拒你擺脫痛苦之身。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請觀察你內心的抗拒,并觀察你對痛苦的執(zhí)著,一定要非常警覺。請觀察你從痛苦中獲取的興奮快感,觀察你想談論它或是琢磨它的沖動。如果你對此有感知的話,這種抗拒就會停止。只有你可以做這種事情,沒人可以替代你。

對很多女生來說,在經期她們的痛苦之身很容易被激活,但經期也會成為女性開悟的機會。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開悟,也是因為從集體和個人層面來說,女性的痛苦之身更多。不要用痛苦之身來賦予你一個身份,而是要利用它作為開悟的工具,將它轉化為意識。

在月經來臨之前,會有一些信號,比如突然的憤怒、愛生氣,或是純生理的癥狀,這是痛苦之身覺醒的前兆,不管是什么,在你的思維或者行為被它控制之前去覺察它,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它身上,保持臨在的力量。如果你的臨在注入任何一種情緒,它將很快平息。如果痛苦之身是一種純生理癥狀,你對它的關注將會阻止它轉化成情緒或者思維。

之后,痛苦之身徹底覺醒,你可能會體驗到一種劇烈的騷動,甚至會痛經,你只需要覺察它,別讓痛苦之身利用你的思維,并控制你的思想。通過這種持續(xù)的關注和全面的接受,痛苦就會被轉化成意識。

擺脫痛苦的途徑有兩種:一是盡量不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時間,或者至少不要創(chuàng)造除了做必要事情之外的時間;二是擺脫思維的控制,進入當下。

停止創(chuàng)造時間就是要進入當下,作者認為當下時刻是你所擁有的一切,時刻關注當下,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學會對當下說,臣服當下。即使當下的情境是痛苦的或者可怕的,接受它,就像它是你的朋友,而不是抗拒它,這將會給你帶來不可思議的變化。

作為旁觀者,通過觀察你的大腦思維活動你就能擺脫抗拒的模式,還可以允許當下時刻的存在,這時候你將感受到一種不為外境所困的內心自由和寧靜的狀態(tài)。

三、深深地進入當下

那么,怎樣才能進入當下呢?

時間(過去和未來)是一個幻想,只有當下才是最珍貴的東西,它是唯一真正存在的東西,永恒不變。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于當下時刻之外,過去的事存在于過去的當下,未來的事存在于未來的當下。

比如有人喜歡冒險運動,如爬山、賽車等,因為這些活動能迫使他們進入當下時刻,在高度緊張的時刻里,他們必須從時間、問題、思維中解放出來,專注當下的每一秒,如果不注意,有可能面臨死亡威脅。其實,不用依賴如此冒險的活動也能進入當下。

有人覺得很難進入當下,總是想象明天或者未來更好或者更壞,其實這兩者都是幻象,多練習自我觀察,當你意識到自己沒有進入當下的那一刻,你就意識到了當下。保持觀察者的臨在,隨時觀察你的思維、想法、情緒以及在各種情況下你的反應,同時關注你的注意力是否跑到過去和未來,不要去判斷或分析你所觀察到的內容,這樣你會感覺到一些比所有觀察對象更有力量的東西:寧靜的觀察者。

作者認為,時間分為鐘表時間和心理時間,處理生活中的實際事務利用的是鐘表時間,所謂心理時間,就是認同過去,并且持續(xù)地、強迫性地投射到未來。開悟的人通常會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時刻,但他們仍然會利用鐘表時間做必須做的事,只是他們能從心理時間上解放出來。

未開悟的人容易混淆兩種時間,比如,你在過去犯了錯誤并在現(xiàn)在汲取了教訓,這樣你利用的是鐘表時間。如果你在心理上不斷地回憶過去的錯誤,進行自我批評或感覺悔恨,這就是心理時間,心理時間始終與錯誤的認同有關,不能寬恕意味著心理時間的沉重負擔。所有的消極心態(tài)都是由累積的心理時間以及對當下時刻的抗拒所引起的。焦慮、緊張、不安、壓力、煩惱等所有形式的恐懼,都是因為對未來過于關注而對當下不夠關注引起的。愧疚、后悔、悲傷、怨恨、痛苦以及所有形式的不寬恕都是由于過于關注過去而很少關注當下時刻引起的。

作者列了一個簡單的標準來判斷是否被心理時間控制,即問自己:我現(xiàn)在正在做的事情當中有喜悅、自在和輕松嗎?如果沒有,時間就控制了當下時刻,并且生命會被認為是一個負擔或掙扎。如果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中沒有喜悅、自在和輕松,這并不意味著你需要改變正在做的事情,而是需要改變你做事的方式。如何做事通常比做什么事更重要,即關注做事的當下過程而不是集中在結果上,你就不會把未來作為救贖,成功失敗都不會改變你內心的存在狀態(tài),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所以,請充分利用你的感官,定靜在原處,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只觀察不要做任何判斷,觀察一些光線、形狀、顏色、質感等,關注每個寧靜的存在,關注容許事物存在的空間,傾聽聲音以及背后的寧靜,觸摸物體并感受它們的存在,感受你呼吸的節(jié)奏和氣體的流入流出,接受萬物本然面目,深深地進入當下。作者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思維的幻象,當你集中在當下時刻的時候,不會有任何問題和痛苦。

四、與內在身體聯(lián)結

想要深深地進入當下,就要與自己的內在身體聯(lián)結。

身體可以變成一個進入存在狀態(tài)的入口。當你能超越名字和身體形式時,你就可以感受到存在,那個永恒臨在的我是,感覺到以及知道你已經深深地進入到了這種狀態(tài)就是開悟,這也就是耶穌說的使你獲取自由的真理。

作者認為,你可見的、可觸摸到的身體不會將你帶入存在。你可以以一個無形的內在身體——你內在那個鮮活的臨在——時刻感受到你內心的本質。進駐你的內在身體,但只要你的思維占據(jù)著你的注意力,你就會與存在脫離。為了保持存在的意識,你需要從你的思維中找回意識。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將你的注意力從思維中直接轉移到你的身體內,這樣你就可以感受到那個內在無形的能量場,它就是代表你肉身生命力的存在。

那么,如何進入你的內在身體呢?

作者的方式是:閉上眼睛,如果以后你能輕易地進入體內時就不用閉眼睛。將你的注意力轉向你的身體,從內在感受它,它是活生生的嗎?在你的手、胳膊、大腿、腳和你的腹部、胸部之中,是否有生命的存在?你能否感受到那個充滿你整個身體的、賦予每個細胞和器官活力的微妙能量呢?你是否可以在你身體的各個部位同時感受到它是一個單一的能量場呢?

請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感受你的內在身體上幾分鐘,別去思考它,感受它就可以了。你對它的注意力越集中,你的感覺就會越強烈和清晰。你會覺得你的每一個細胞都變得更有活力。如果你的視覺比較強的話,你也許會覺得自己的身體變得光亮。

對體內的感受是無形的、無限的和深不可測的。你可以不斷地進入更深。如果在這個階段你的感受不是很強烈,請關注你能感受到的任何東西。或許你的手和腳有輕微的酥麻感,這樣就夠了。這時,請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感受上,你身體的生命力正在蘇醒。現(xiàn)在,睜開你的眼睛,在你環(huán)顧四周時請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體內的能量場上,不要與它失去聯(lián)系。稍后,可以再做幾次練習。

東西方的很多宗教都通過對身體的否定來努力尋找上帝、尋求拯救和開悟,比如禁食或者禁欲,事實上,作者認為,沒有人曾經通過拒絕身體、折磨身體或是身體經驗來達到開悟。請不要對抗你的身體,因為這樣做就是在對抗你的本質。在你身體下面是無形的內在身體,是你通往存在、進入非顯化生命的大門。通過你的內在身體,你可以與那個未顯化的合一生命緊密相連,無生、無死,永恒存在。

作者認為,與你內在身體永遠聯(lián)結的關鍵就是——時時刻刻地去感受它。你對內在身體投入的意識越多,你內在身體的振動頻率就會越高,這就像打開調光開關并加強電流時,燈會變得更亮一樣。在這個高能量的層次中,消極心態(tài)不會影響你。如果你盡可能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上,你將會被固定在當下時刻。思維、情緒、恐懼和欲望不能再控制你。平常生活中,可以多多練習與你的內在身體聯(lián)結。

以后無論做什么事,請將你的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并盡可能地感受你的內在身體,觀察一下這樣會如何改變你的意識狀況和你做事的質量。通過這種方式,交通堵塞或者排隊時,請感受你的內在身體,即使等待也會變成一種享受。

當你深深扎根于你的體內時,成為你思維的觀察者,你會很容易進入當下時刻,不管外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任何事情都不會動搖你。當你遇到麻煩、失落或被激怒時,請立刻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內在身體的能量場上,你的意識會從思維中撤離,你會立即變得寧靜并進入當下時刻。任何延誤都會讓心理條件反射出現(xiàn),并將你控制,你可能會像往常一樣失去理智地反擊或者暴怒。

耶穌說在你進入寺廟之前,請寬恕,同樣的,在進入你的內在身體之前請寬恕。

在進入你內在身體時,請將你的注意力放在你內在的情緒上,只是觀察這些情緒,全然地感受它,承認和接受它的現(xiàn)狀。全副的注意力意味著接納。

情緒也是有生命的,當你沒有將注意力放在它上面的時候,它可能會在你體內存在幾天或幾周,甚至引發(fā)痛苦。將你的注意力放在你情緒的感受上,檢查內心是否有怨恨,如果有,說明你沒有寬恕,一旦你認識到憤恨除了加強你錯誤的自我感覺之外別無用處時,你就會自然地寬恕。如果不寬恕,你唯一的選擇就是痛苦和受難,甚至生病。

作者認為,多練習對內在身體的覺知有益健康。

首先,能大大減緩身體衰老的速度。

雖然身體會變老,但內在身體卻不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如果你今年20歲,你體內的能量和你到了80歲時的能量一樣,它的生命力還是一樣旺盛。只要你慣常的狀態(tài)能從體外和思維中轉移到體內并保持臨在,你的身體就會感覺更有活力。

當你對無時間性的內在身體的認同多于對外在身體的認同,當存在變成你正常的意識模式,并且過去和未來不再控制你的注意力時,你就不會在你的心理和身體細胞上累積更多的時間。作為過去和未來的心理負擔的時間積累會大大地損壞細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所以如果你進駐自己的內在身體,你的身體就會衰老得更慢些。即使當你真正老了,你看起來依然很年輕。

其次,加強你的免疫系統(tǒng)。

你對身體投入越多意識,你的免疫系統(tǒng)就會變得越強,好像每個細胞都被激活一樣。你的身體喜歡你的注意力,它同樣也是一個很強的自我治療體系,當你不注意你的身體,疾病就會趁虛而入。當你進駐到自己的身體時,其他疾病就很難入侵。就像對花草或者奶牛放音樂,有助于花草生長或奶牛產奶一樣。

不僅你的身體免疫系統(tǒng)會得到加強,你的精神免疫系統(tǒng)也會得到提升。后者可讓你不受負面消極情緒的影響。如果你需要加強你的免疫系統(tǒng),作者提出了一個有效的冥想練習方法,尤其是你感覺到快要生病時特別有效。練習如下:

晚上臨睡前和早晨起床的時間,請讓意識流遍你的全身。確定不會受到外界的打擾,閉上眼睛,平躺著或者坐在椅子上,不要靠著椅背。首先將你的注意力輪流集中在你身體的不同部位——手、腳、胳膊、大腿、腹部、胸、頭等。盡可能強烈地感受這些部位內的生命能量。在每個部位停留15秒左右時間。接下來,從腳到頭,讓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地像波浪一樣通過你的身體然后再回來。反復練習幾次。然后,將你的內在身體看成完整的單一能量場,并且感受它。將這種感覺保持幾分鐘,這時,保持高度的臨在,感受身體的每一個細胞。

當你發(fā)現(xiàn)你難與內在身體連結,總是被外在思維打擾時,你可以先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呼吸上。有意識的呼吸,本身就是一種強而有力的冥想方式,它將會逐漸使你與你的身體相連結。隨著氣息的出入,呼吸時感受你腹部輕微的擴張和收縮。

如果冥想對你來說容易的話,請你閉上雙眼,并想象你被光亮包圍或沉浸于發(fā)光的物體之中——意識的大海,然后在這光中呼吸。感受發(fā)光的物體遍布你的全身,并使你的身體也變得發(fā)亮。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感覺上,再可能的話,停止任何有關身體的臆想,所剩下的就是包容一切的臨在感和存在感。然后將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這種感覺上,并與能量場融為一體,不再有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內體和外體。通過深深地進入你的身體,你就可以超越你的身體。

五、思維逃避當下的策略

至此,作者已經很明白地告訴我們,進入當下才能擺脫一切痛苦和問題,進入一種極樂的生活狀態(tài)。問題是,當下并不容易進入,因為思維總是會阻止我們進入當下。

雖然我們已經接受了作者的觀點:時間是一種幻想,我們要從時間中擺脫出來,進入當下。從時間中解放出來就是:從你在過去中尋找認同感的心理需要以及在未來尋找滿足的心理需要中解放出來。作者認為,這是一種最為深刻的意識轉變。這種轉變通常在人們感受到劇烈的痛苦并且對痛苦臣服時發(fā)生,一般不容易達到。

一開始,你會發(fā)現(xiàn),你會在時間層面和存在兩者之間不斷地徘徊,當你意識到自己沒有真正地活在當下時,你就成功一半了,這種覺察就是臨在,雖然剛開始只有幾秒鐘。隨著這種當下意識的增強,臨在的時間會增長,你就進入了當下。所以,在你完全進入當下之前,也就是說在你完全意識到存在時,你會在意識和無意識之間、臨在的狀態(tài)和思維認同的狀態(tài)之間徘徊一段時間。每當你喪失當下時刻時,就一再地回到當下,不斷重復,最終,臨在會成為你的主要意識狀態(tài),你就真正進入當下了。對大部分人來說,這種臨在意識永遠不會或只會在一些極少數(shù)的情況下才能被體驗到。

作者指出了一條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明路:變得有意識。這種有意識就是通過自我觀察來養(yǎng)成監(jiān)控你的思維和情緒狀態(tài)的習慣。為此,作者給出了增強有意識的練習方式:

經常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此刻我很自在嗎?或者此刻我內在發(fā)生了什么事?不必急于給出答案,將注意力集中導向內在,觀察你的內心所發(fā)生的事情:你的大腦在創(chuàng)造什么樣的思維?你有何感覺?將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體上,你有緊張的感覺嗎?一旦你發(fā)現(xiàn)了一些不安的背景噪聲,請觀察你以何種方式回避、抗拒或否認生命來否定當下的?總之,對你的內在狀態(tài)變化,要像對待外界變化一樣感興趣。

但很多人絕大部分時間是處于普通無意識狀態(tài)的,普通的無意識狀態(tài)通常與抗拒當下時刻有關。

作者舉了幾個無意識狀態(tài)的案例。

一是抱怨。抱怨通常是人們對本然不接受的表現(xiàn),人們可能會抱怨別人說的話或做的事、自己的生活情境甚至天氣。作者認為,當你抱怨時,你就使自己變成了一個受害者。當你大聲說出自己的感受,你就是在行使自己的力量。所以,遇到不滿時,要么離開這種情境,要么接納它,其他一切行為都是瘋狂的。

抗拒當下意味著抗拒此地,如果你發(fā)現(xiàn)你的此時此地變得無法忍受并且使你非常不開心,作者給出三種選擇:從這種狀況中離開,改變它,或者完全接受它。一旦選擇了,就必須接受其帶來的后果。沒有借口、沒有消極態(tài)度、沒有精神上的污染,保持你內在空間的清潔。

如果你采取任何行動,請放下你消極的情緒,行動總比不行動好,至少失敗了你也會得到教訓。如果恐懼阻止你采取行動,承認恐懼、觀察它,運用當下的力量,恐懼不敢與它對抗。

如果無法改變你的此時此地,作者的建議是放下所有內心的抗拒而完全接受你的此時此地。這叫做臣服。臣服不是懦弱,在臣服中有很大的力量。通過臣服,你將會從內心上擺脫這種情況。

二是懶惰。你是否有應該做但現(xiàn)在又沒有做的事情呢?如果有,要么你現(xiàn)在就開始做,要么你就完全接受你此刻的消極、懶惰或被動,享受你的選擇。總之,不管哪種狀態(tài),你都沒有內在沖突,沒有抗拒,也沒有消極負面的心態(tài)。

三是壓力。壓力是由于你在這里卻想到那里去,那里指未來或者過去。這是一種讓內在分裂的方式。很多人太忙,是因為他把當下變成達到未來目標的手段。作者認為,你并不需要抗拒當下并且把自己投射到未來去。當你工作、跑步時,全力去做,享受當下能量的流動。或者索性丟下工作去公園長凳上坐著,你的思維可能會說:你應該去工作,你正在浪費時間。你只需觀察你的思維,并保持微笑。

很多人喜歡回憶或者談論過去,過去你也許取得了偉大成就,或者有過冒險經歷,或者別人對你做了可怕的事情等,你的思維就創(chuàng)造出愧疚、驕傲、怨恨、遺憾、自憐,這不僅加強了你虛假的自我感覺,還會加速老化。你并不需要過去,讓過去消失吧,只有當它絕對地與現(xiàn)在有關聯(lián)時才想到它。

四是憂慮。作者的觀點與中國的未雨綢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觀點不同,作者認為憂慮無用。憂慮是將自己投射到未來的情境中,并創(chuàng)造了恐懼,但未來情境壓根不存在,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幻覺。通過關注你的呼吸,感受空氣在你體內流入和流出,感受你內在的能量場,所有實際生活中而非大腦想象的問題就解決了。如果你總是有某天,我會成功的思維模式,你的當下時刻永遠不夠好,未來似乎會更好,但你永遠得不到滿足。

五是等待。生活中,人們會有很多時間處于等待狀態(tài),比如排隊等車、等飛機、等人、等下一份更好的工作、等待成功、等待好姻緣、等待開悟。等待意味著你需要未來,而不是你所擁有的現(xiàn)在,你無意識地創(chuàng)造了內心的沖突:你不要此時此刻。努力改善你的生活情境并沒有錯,但你不能改善你的生命,生命是你內心最深刻的存在。比如很多人一直等待著富裕,它是不會在未來實現(xiàn)的。只有當你全然地接受當下的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并心存感激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富裕。如果你對自己擁有的感到不滿,即使你成為百萬富翁,在內心深處,你仍然感到不滿足。所以,作者說請放棄等待的思維,進入當下。當下若有人說:對不起,讓你久等了。你可以這樣回答:沒關系,我沒有在等待,我僅僅是站在這里自得其樂——享受我自己內心的喜悅而已。

上述是幾個普通無意識拒絕當下時刻的習慣性思維,當你意識到自己處于無意識狀態(tài)時,進入當下,這是它唯一的克星。

至此,作者多次提到臣服,這是書中的另外一個關鍵詞。但作者所說的臣服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消極意義,意味著失敗、放棄、無法面對挑戰(zhàn)、退縮等,而是無條件、無保留地接受當下時刻,放棄對當下時刻的內心抗拒。

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說的臣服,作者舉了一個例子。當你被陷入泥淖中時,你不會說:好,我認了,我就讓自己陷入泥淖中吧。聽任事態(tài)發(fā)展并不是作者所說的臣服,這也不需要欺騙自己說:陷入泥淖中沒有什么不好的。而是認識到你應該從泥淖中想辦法爬出來。然后,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時刻,沒有任何抗拒和消極情感,接受當下的現(xiàn)實,然后采取行動,盡最大的努力從泥淖中擺脫出來,這種行動叫積極的行動。不要對當下時刻貼任何心理標簽,不斷地臣服于當下,直到你取得理想的結果。

臣服是一種純內心的活動,作者舉了一個更形象的例子。在一個濃霧彌漫的夜晚,你一個人獨自走在路上。但是你有一個光亮很強的手電筒,在濃霧中開辟了一個狹窄而明亮的空間,濃霧就是你的生活情境,它包含著過去和未來,包括生活中的不開心和痛苦。手電就是你的意識臨在,明亮的空間就是你的當下時刻。

如果你發(fā)現(xiàn)你的生活情境令你不滿意或無法忍耐,試著問你自己:我可不可以做些事情來改變這種狀況,改善它或者離開它呢?如果可以,你就要采取合適的行動,不是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未來一百件事情上,而是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此刻可以做的一件事情上。

只有通過臣服,讓臨在之光照亮你的路,才能打破充滿在你生活情境中的無意識的抗拒。

作者認為,臣服與采取行動、尋求變化或達到目標是完全一致的。不要把臣服與我不愿再煩惱了我不在乎這種態(tài)度混淆在一起。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態(tài)度與消極心態(tài)有關,其中隱藏著怨恨,所以它根本不是臣服而是戴著面具的抗拒。如果你臣服,你就會將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內在,并檢查那里是否有抗拒存在。如果你沒有問題了,說明你已經臣服了。

但如何才能放下抗拒?作者認為,首先承認你的內心有抗拒,觀察你的思維是如何創(chuàng)造抗拒,如何為你的生活狀況、你自己或他人貼標簽的。關注思維的過程,感受情緒的能量。通過觀察抗拒,你將會明白它毫無用處。通過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無意識的抗拒就會變成有意識。

如果生活中的事情實在讓你很不開心,不能臣服,心中總是充滿了抗拒情緒,作者的建議是:立即采取行動——說出來或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種狀況,或者離開它。

如果你不能采取行動,比如你被關在監(jiān)獄里,那你有兩個選擇:抗拒或臣服。被束縛或從外在環(huán)境中獲得內心的自由,承受痛苦或培養(yǎng)內心的寧靜。

作者認為,通過臣服,你與別人的關系將會得到巨大的改變,尤其是當你與別人發(fā)生爭論或沖突時。首先觀察一下當你被攻擊時,你是如何進行防衛(wèi)的,或當你攻擊別人時,你是如何展開進攻的。觀察你對自己觀點和意見的執(zhí)著,細心感受你好勝心背后的心理——情緒能量,這是一種小我的思維能量。通過承認它、感受它、你將會使自己變得有意識。當你再次與別人爭論時,你將會突然意識到你還有一個選擇,并決定放棄你的反應——僅看看發(fā)生的事。這時你臣服了。

放棄反應不是僅指口頭上說:好,你是對的。臉上卻寫著:我才不屑于你這種幼稚的無意識之舉。這種口是心非的反應,并不是真正的臣服。作者指的臣服是放下整個爭權奪利的心理——情緒的內在能量場。如果你突然感覺到非常輕松、清晰和寧靜,那么,這毫無疑問就是你已經真正地臣服了的信號。

中國道家講求無為,作者認為,當你處于強烈的臨在狀態(tài)中時,無為是轉化和治療個人情況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在道教中,無為通常被理解成無行動的行動無行動地安靜地坐著,作者認為,真正的無為意味著內心的不抗拒和高度警惕。

如果你得了重病,不要責備生活對你不公平,也不要責備任何人,所有這些都是抗拒。作者認為,你應該利用它去開悟。利用你生活中任何的東西去開悟,讓它迫使你進入強烈的當下時刻,并觀察所發(fā)生的事情。即便是災難降臨或者某些事情嚴重出錯時——疾病,殘廢,喪失家園、財富或身份地位,失戀,面臨死亡等,你都可以把它作為開悟的契機。當你面臨這些痛苦時,你并不會開心,但是恐懼和痛苦將會被轉化變成一種內心的寧靜,這種寧靜來自一個深沉的地方——未顯化狀態(tài)。比如,有些謀殺犯在等待死刑的最后幾個小時,可能會體驗到這種無自我的狀態(tài)及其所帶來的深沉的喜悅和寧靜。他們無路可逃,被迫臣服。

但在某些極端情況下,你可能仍然不能接受當下時刻,不過,你仍然會有第二次臣服的機會。

你的第一個機會是向當下的現(xiàn)實臣服,承認現(xiàn)實不能改變,因為它已經發(fā)生了,如果你一時接受不了現(xiàn)實,仍有抗拒,便錯失了第一個臣服的機會,因為你沒有足夠的意識來阻止一些習慣性的和無意識的抗拒,甚至可能由于你的抗拒,加深了原有的痛苦。

你的第二個臣服的機會是:如果你無法接受外在的狀況,接受你內心狀況,即允許它的存在,向悲傷、絕望、恐懼、孤獨等痛苦臣服,在不貼任何心理標簽的時候去觀察它,擁抱它。然后,觀察臣服的奇跡是如何將深深的痛苦轉化為深深的寧靜的。

當你無法脫離痛苦時,你還有另外一個選擇:面對它,全面地感受它,但不要去思考它。如果有需要,你可以將你的痛苦表達出來,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感受上,而不是集中在造成這種感覺的人、事情或情況上。別讓你的思維利用你的痛苦去創(chuàng)造一種受害者身份。

六、進入未顯化狀態(tài)的大門

上文中提到未顯化狀態(tài),這是理解本書的另外一個關鍵詞。能夠進入這種無形的領域就是真正的解放。這是生命因分裂演化而造成多樣性之前的那種無差別狀態(tài),作者稱之為未顯化的狀態(tài)——萬物的無形源頭,眾生的內在存在。

在東方,未顯化狀態(tài)是氣的來源,氣是你身體內部的能量場。作者認為,氣是未顯化狀態(tài)和物質世界之間的橋梁。所以,如果你將注意力集中在你的體內,你可能會達到這種境界,這個合一的狀態(tài)。在這里,物質世界融入了未顯化狀態(tài),而未顯化狀態(tài)以氣的能量流形成了物質世界。

所以,作者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多練習,將注意力部分放在內在身體上,特別是當你與人交往或者與大自然接觸時,請感受你體內深處的寧靜,將你體內的大門打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保持對未顯化狀態(tài)的覺知,這是一種無論發(fā)生什么都不會消失的寧靜。你將成為未顯化和顯化、上帝與世界之間的橋梁。這就是所謂的開悟:一種與源頭的聯(lián)結狀態(tài)。

怎么進入這種未顯化狀態(tài)?作者指出了幾個進入的大門:

1.無夢睡眠。當你進入深層的無夢睡眠時,你就進入了這種未顯化的狀態(tài)。你與源頭融為一體,你從這種狀態(tài)中獲取了回到顯化世界的生命能量。但無夢睡眠的狀態(tài)是你無意識進入的,只有你有意識地進入未顯化狀態(tài)時,你才能解放出來。

2.當下。當下可被看成是主要的大門。它是其他任何大門,包括內在身體的關鍵部分。在當下,如果你不能強烈地感受你的臨在,你就不能進入你的身體。當你通過高度臨在時刻的覺知瓦解了心理時間時,你就直接或者間接地意識到了未顯化狀態(tài)。

3.停止思維活動。這個過程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事情開始,比如進行一次有意識的深呼吸,或是專心欣賞一朵花。有很多種方法可用來在思維流之間創(chuàng)造間隙,這就是冥想的真諦。思維屬于顯化狀態(tài),持續(xù)不斷的思維會將你限制在形式的世界中,阻止你意識到未顯化狀態(tài)。

4.臣服,即放下對本然(事實)的心理——情緒的抗拒,因為內心的抗拒會將你與其他人、你自己、你周圍的世界分開。它加強了小我所賴以生存的孤立感,孤立感越強,越會受限于顯化狀態(tài),你困在形式世界的程度越大,你的形式身份越堅固,就難以逾越,大門緊閉了,切斷了你與內在身體的聯(lián)結。而臣服就是你的形式身份軟化了,變得透明了,未顯化狀態(tài)就會透過你的身體展現(xiàn)。

5.寂靜。未顯化狀態(tài)彌漫在整個世界,但掩飾得很完美,所以很多人都錯過了。請仔細傾聽遠處的狗叫聲和汽車開過去的聲音,你能感受到它們之內那個未顯化狀態(tài)的臨在嗎?請將你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寂靜上而不是聲音上。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的寂靜,會創(chuàng)造內在的寂靜——思維停止,大門正在打開。每種聲音源于寂靜,又歸于寂靜,寂靜是每種聲音、每個音符、每句話內在的未顯化的部分,未顯化狀態(tài)是以寂靜臨在于這個世界的。即使你跟別人談話的時候,你也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的間隔上。這樣寂靜的范圍就會在你體內擴展。寂靜在外,定靜在內,你已進入了未顯化狀態(tài)。

6.空間。佛家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萬物的本質就是空。所以,未顯化狀態(tài)還作為空間存在于整個物質世界中。就像寂靜一樣,我們也很容易忽視空間,但如果你將注意力集中在空間上,通過覺知你周圍的空間,你會同時意識到無思維的空間,純意識的空間——未顯化狀態(tài)。這就是為什么對空間的沉思能變成一扇大門。

如果你有意識地與未顯化狀態(tài)聯(lián)結,你將會珍惜一切顯化和未顯化狀態(tài)下的每一個生命形式,并認識到每種生命形式最終會消失,世間一切都不是那么重要,用佛陀的話說就是你已經到達了彼岸。用耶穌的話說就是你已經征服了世界

七、開悟的愛情關系

自古以來,愛情總是痛并快樂地存在著,愛給予你的歡樂就像痛苦一樣多。人們孜孜不倦地追求愛情,卻總也捉摸不透愛情到底是什么,是否有只給人帶來幸福而沒有痛苦的愛情呢?作者認為,真愛是沒有對立面的,因為它是超越了大腦而產生的,愛是難以持久不變的。而作者所說的真愛就是開悟的愛情關系。

作者認為,在你擁有進入當下時刻的意識之前,你所有的人際關系都會有缺陷并最終失調,尤其是愛情關系。初期可能很美好,比如你墜入愛河時,但這種表面上的完美會隨著爭論、沖突、不滿和情緒甚至身體暴力逐漸受挫。不久,大部分的愛情關系就變成了愛恨交織了。這種在愛恨兩極之間的徘徊可能持續(xù)幾個月或者幾年,當恨越來越多時,離破裂就不遠了。于是人們就開始追求下一段愛情,這種浪漫的愛情關系都不是真愛,終會陷入兩極對立。

為什么人們會不斷追求這種浪漫的愛情關系呢?哪怕最終還是會受到傷害。作者認為,原因是它似乎可以使人從深層的恐懼、需求、匱乏和不圓滿的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這種狀態(tài)是人類尚未得到拯救、未開悟的一部分,包括人類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因素。

從生理層面講,你永遠都不是一個整體,因為你要么是男人,要么是女人,只是整體中的一部分。所以,人們對整體圓滿的渴望——回復合一狀態(tài),就以男女相吸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造成這種生理渴望的根本原因是有關心靈方面的:對二元終結的渴望,回到整體圓滿的狀態(tài)。在生理方面,性結合使你最能接近這種狀態(tài)。但這種性結合帶來的歡愉是短暫的,如果你想以此獲得圓滿是不可能的。

在心理方面,缺乏和不完整的感覺甚至比生理方面還要強烈。只要你認同你的思維,你從你的社會角色、財產、外表、成功與失敗等中尋找你的自我感覺,這種錯誤的思維引發(fā)的自我感——小我很脆弱,會不斷地從外界尋找認同,以便讓它感覺自己的存在。但是沒有任何事情可以讓小我得到永久滿足,恐懼感仍會存在。

這時,一種特殊的關系——愛情出現(xiàn)了,你感覺自己不再孤單。但如果你在愛情中既體驗到了愛,又體驗到了其對立面——攻擊和情感暴力,你就可能將自我依戀和沉溺上癮與愛混淆了,你可能只是對伴侶有依賴或者上癮。就像藥物一樣,吃藥時興奮,沒藥時就變成了會攻擊人的瘋子。

任何沉溺上癮都源于你無意識地拒絕去面對和經歷痛苦,每一次沉溺都始于痛苦而又止于痛苦。沉溺于人就像沉溺于酒精和毒品一樣,最終的結果都是空虛痛苦。

但害怕痛苦而逃避愛情也不是解決之道,因為三次失敗的愛情,比你獨居荒島閉關苦修三年,更有可能讓你開悟。

作者認為,我們可以將上癮的愛情關系轉化為真正的愛情關系。方法是進入當下,加強臨在之光,這樣就不會被思維和痛苦之身所控制。作者認為,將你自己看成是思考者之下的存在,心理噪聲之下的寧靜,痛苦之下的愛和歡樂,這就是自由、拯救和開悟。

為了從痛苦之身中解放出來,你需要將臨在帶進痛苦之中,從而改變痛苦。為了從思維中解放出來,你需要變成你思維和行為的沉默的觀察者,尤其是觀察你的思維的重復模式和小我所扮演的角色。

事實上,你只要接受事實而讓批判停止時,你就從你的思維中解放出來了,所以在愛情中,要接受伴侶的一切,而不是改變他或者批判他。當你的伴侶做出無意識的行為時,請放下你所有的批判。批判不是將某人的本來面目與其他的無意識行為混淆起來,就是將你自己的無意識投射在別人身上,并錯誤地認為這就是他們的本來面目。放下批判是指,承認無意識行為而不對其做出判斷和反應。比如你的伴侶嫉妒、占有欲強、無理取鬧、暴力等時,你能保持覺知,知道這是伴侶的無意識行為,觀察而不做批判,帶著覺知就會為愛的存在創(chuàng)造一個明凈的空間,讓其他事情和人保持本來面目,如果你這么做,你的伴侶也無法再無意識地和你相處了。這就是你的愛情關系為你提供的拯救的機會。

如果可以,雙方都可以用這種方式交往,學會在不責備對方的情況下表達你的感受,學會用一種開放的和非防御性的方式傾聽伴侶說話,保持臨在。這樣你就可以去除破壞愛情關系的兩個因素:思維和痛苦之身。當你的伴侶也這樣做的時候,你們就會體驗愛情關系的快樂,得到真愛。

如果伴侶中有一方不開悟,未開悟的一方將會面臨很多挑戰(zhàn),因為跟一個開悟的人相處并不容易,未開悟的一方可能認為自己不受重視,進而導致矛盾,而在開悟者眼中,這些都是伴侶的無意識行為。其實,在問題發(fā)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可能從無意識中解放出來。比如,女人的敵意能讓男人警覺,從而進入當下,而不是進一步認同思維或者更加無意識。女人可以選擇不成為痛苦之身,而在自己身上觀察情緒上的痛苦,因此獲得當下的力量并轉化痛苦。再加上之前論述的女性的生理期痛苦,使得女性更容易開悟。

在開悟的狀態(tài)中,你就是你自己,你與自己合二為一,你不會批判自己,不會為自己感到遺憾或驕傲,也不會更愛自己,你不會再有一種關系:就是你與你自己的關系,一旦你放棄了這種關系,你所有的其他關系都將會是愛的關系。

八、超越幸福和不幸之處——存在和平

發(fā)生在人們生活中的大部分不好的事情都是由于無意識而引起的,作者稱其為戲劇性事件。作者認為,當你完全處于意識狀態(tài),戲劇性事件就不會進入你的生活。

生活中常常會有痛苦,比如遭遇挫折、失敗、失去親人、愛人,或者你感受到死亡正在靠近,你肯定不會感到幸福。但作者認為,這些痛苦都會轉變成最偉大的老師,教人們放棄錯誤的自我意象以及表面上的以小我為主導的目標和欲望。福禍相依。每一個負的事情下面都隱藏著深刻的教訓,讓你知道什么是真實,什么是重要的。從更高的層面來說,所有的事情都是正面的。當你完全接受本然的事實——這是唯一明智的生活方法,你的生活中就不會存在了。

當你遭受痛苦時,你可能會悲傷流淚,但如果你放棄抗拒,在你的悲傷下面你就會感受到深深的寧靜與安詳以及神圣的存在。很多人在放棄抗拒和接受事實之前,會體驗到大量痛苦,才懂得寬恕。其實,作者認為,只要他們接受事實,一個偉大的奇跡就會出現(xiàn):通過那些看似邪惡的東西,存在的意識被喚醒,痛苦轉變成了內心的平靜。但如果你不進行寬恕,邪惡就不會被改變,還是邪惡。通過寬恕,即承認過去和現(xiàn)在的事實存在,邪惡轉變的奇跡就會發(fā)生。

當你完全接受當下的事實,你生活中的所有戲劇性事件就會終結。沒有人能與你爭論,你不會與一個有完全意識的人發(fā)生爭論。爭論意味著你認同你的思維和觀點,以及認同你對其他人觀點的抗拒和反應。當你思維的要求與期望和當下事實之間不再發(fā)生沖突時,所有的沖突就會停止。

一個佛教徒告訴作者:過去20年,我所學到的所有東西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凡生者必滅。當然,他的意思是:我學會了不去抗拒本然,學會了接受當下時刻的存在,學會了接受萬物無常的本質,因此我找到了寧靜。

作者認為,無常性是所有情況的本質,盛極必衰,周而復始。如果你的思維將某種情況判定為好的,不管它是一種關系、一份財產、一個社會角色等,你的思維就會執(zhí)著認同它,它就會使你感覺良好,使你開心。一旦你思維認定的條件消失,你就會感到痛苦、難受,這是因為你把生命和生活情境搞混了。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著名的女演員,由于年歲的增長,她青春不再,所以每天處于絕望和不快樂中,并且隱居起來,直到死去。她的思維認同外在的美貌,美貌曾讓她開心,一旦失去,她就絕望了。如果她能與無形式和無時間的內在生命有所聯(lián)結,就可以寧靜地接受事情的本然——外貌的變化。而且,通過她本質的光亮,她的外在會越來越透明,轉變?yōu)樾撵`之美。

不要依靠外在的形式賦予你開心幸福,外界的事物不會永遠滿足你的需求,可以短暫地給你快樂,但無法給你內心的喜悅。當你不再依靠外在形式時,你就不會有損失的恐懼,你的生活就會充滿安逸。

所有內心的抗拒都是各種形式的消極體驗,所有的消極心態(tài)都是抗拒。作者認為:只有人才會有消極心態(tài),其他的生物都沒有,你見過不開心的花朵或有壓力的橡樹嗎?作者甚至稱貓和鴨子是禪宗大師,比如,兩只鴨子會發(fā)生爭斗,有時原因不明,這種爭斗通常只會持續(xù)幾秒鐘,然后就拍拍翅膀向不同方向游去,好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作者認為,扇動翅膀是在釋放多余能量,防止積聚在體內變成消極情緒,鴨子沒有思維,轉眼就會忘記過去的事情。

但人怎么擺脫消極情緒呢?

作者指出兩條路:

一是進入臨在狀態(tài)。當你意識到消極情緒要出現(xiàn)時,立刻告訴自己:快保持警惕,遠離你的思維,進入當下時刻。

赫胥黎晚年寫過一部小說《島》,寫到此島上有一些彩色鸚鵡不斷地說注意,此時此地,不斷提醒居民保持臨在的意識狀態(tài)。所以,當你消極時,記得保持臨在。

二是通過把你自己想像成透明的,來面對外界因素。作者建議用一些小的練習,比如在家里安靜坐著時,突然街道上傳來汽車的警報聲,此時你憤怒了,受到思維的完全無意識狀態(tài)的操控,因為思維相信,消極情緒能消除你不喜歡的這種情境,這當然是幻想。此時你應該把自己看成是透明的,而不是一個堅固物質的存在,允許噪音或者任何消極反應穿越你。從小的事情開始練習,比如警報聲、狗吠、小孩哭聲、堵車等,試著讓這些消極因素穿透你。再用同樣的方法面對粗魯?shù)幕蛘吖粜缘脑挘@就是寬恕。

正如《圣經》中所說:轉另一邊臉讓他打。

總之,痛苦不是必然的,按照書中所說,祛除造成痛苦的根源:思維和時間。多練習進入當下的方式,運用當下的力量,利用臨在之光,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達到開悟的狀態(tài)也不是天方夜譚。

原書信息

書名:當下的力量

作者:[德]埃克哈特·托利

譯者:曹植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解讀版作者:王小莓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在线全国| 男女做爰猛烈吃奶啪啪喷水网站| 国产免费拔擦拔擦8x高清在线| 性无码专区一色吊丝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_国产精品_k频道w|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强睡邻居人妻中文字幕| 蜜臀av999无码精品国产专区| 少妇人妻无码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性欧美丰满xxxx性| 亚洲色欲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野花|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婷婷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 中文字幕无码乱码人妻系列蜜桃|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hd| 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导航| 亚洲精品久久久无码av片软件| 成人婷婷网色偷偷亚洲男人的天堂| 在线无码午夜福利高潮视频| 国产精品户外野外| 一边吃奶一边做动态图| 中文乱码字慕人妻熟女人妻| 亚洲国内自拍愉拍| 无限看片在线版免费视频大全| 欧美精品videosex性欧美| 亚洲妇熟xxxx妇色黄|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品| 妇女bbbbb撒尿正面视频| 1000部啪啪未满十八勿入下载| 中文字幕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性杂交内射女bbwxz| 国产熟女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99热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www| 亚洲精品无码精品mv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 欧美交换配乱吟粗大视频| 国产专业剧情a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