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陽或靈臺 以指代針,按壓至陽穴、靈臺穴治療急性胃痙攣有特效。短則3~5秒,長則3~5分鐘,必能止痛,屢用屢效,療效之快捷遠勝于服藥。試舉幾例驗案如下: 深夜一男子抱腹來診,訴上腹部疼痛較甚。經檢查為胃痙攣,讓病人俯臥于床上,用雙手拇指用力按揉其至陽穴和靈臺穴,不足半分鐘,疼痛緩解消失。 數月前,學院一青年職工突發胃痛,先服快胃片,元胡止痛片,胃必治,服后約一小時,疼痛不見減輕。遂讓她俯臥于沙發上,按壓至陽靈臺穴,約3分鐘,疼痛消失。 還要許多類似的驗案,不一一列舉。此法并不是我的獨特經驗,而是源于《靈樞》,我只不過是把這一方法找了出來,并進行臨床驗證而已。
胃痛在《靈樞》中都叫心痛,但心痛并不一定都是胃痛,也包括心臟病導致的心口疼痛。這句話的意思是:胃痛的病人可針刺第九節,針刺前要先按壓穴位,按壓后疼痛緩解了再針刺,一般情況下按壓后疼痛可立刻緩解;若按壓后疼痛沒有緩解應該在第九節上下找穴位,再按壓疼痛就會緩解消失。九節是第7胸椎棘突下的至陽穴第七胸椎上的靈臺穴。 按壓至陽靈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位:應采取俯臥位。坐位效果沒有俯臥位好。 二、找穴方法:從兩個肩胛骨下角找一連線,與椎體相交的地方就是第七胸椎,上為靈臺,下為至陽,一般情況下此兩穴都有顯著壓痛點,若壓痛點不明顯,可上下移動一個椎體。 三、按壓方法:醫者立于患者一側,用雙手拇指指腹分別放于至陽靈臺穴上,行圓圈狀按揉,用力要垂直朝向腹部方向,力度大小以病人為耐受為適,按壓時間一般為3~5分鐘,按壓時應囑咐病人行緩慢而深長的腹式呼吸,以活動胃部,可提高療效。 此法不僅對急性胃痙攣特效,對各種胃痛也有效果。臨床上治療各種胃痛,至陽、靈臺都是常用穴,多用針刺之法,針后可拔罐。 至于取效之理,督脈為陽脈之海,至陽為陽氣最多之意,按之可驅寒溫胃止痛。 中脘 針刺中脘穴對急慢性胃痛都有效,對急性胃痛效果更好。 中脘是胃的募穴,是胃腑之氣輸注的部位,又是腑之會穴,胃痛是六腑病,六腑屬陽,中脘在腹部,屬陰,所以胃痛針胃的募穴中脘,針灸術語叫“陽病治陰”或“從陰引陽”。 中脘屬任脈穴,在前正中線,臍上4寸,即肚臍與胸劍聯合連線的中點。 內關 內關既能理氣止痛,又能溫胃止嘔,對胃痛伴有惡心嘔吐者最適宜。 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一穴通心包和三焦兩經,據《靈樞-經脈第十》記載,心包經‘下膈,歷絡三焦’,三焦經‘下膈,循屬三焦’,都聯系胃部;另據本篇記載:“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實則心痛......”此外,內關還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陰維為病苦心痛”,心痛就包括在胃痛,所以內關是治療胃痛及所有胃痛的常用效穴。 一位待產孕婦,突發腹痛。仔細詢問疼痛部位,不在臍下而在臍上胃脘部,是因為飲食不慎所導致,伴有惡心,乃斷定不是婦產科原因,可能是胃痙攣。便讓她回到病床,原想按壓至陽靈臺穴,但孕婦大腹便便,無法俯臥,便用雙手拇指按壓其雙內關穴,約五分鐘,疼痛完全消失。 內關位于腕橫紋中央上兩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足三里 四總穴歌說:“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胃經的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合治內腑”,用足三里治療胃痛的人多知之。 不僅所有的胃病可用足三里,六腑病可用足三里,而且所有的脾胃病,不論其寒熱虛實,也都可以用足三里。
足三里的主治病癥很多,如孫思邈《千金要方》就認為足三里,膏肓,涌泉三個穴位都可以主治百病。 足三里在小腿前側偏外,在髕骨下緣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公孫 多年前,我因讀書廢寢忘食,導致胃痛時作,疼痛時便自己針灸,中脘,內關,足三里,公孫等穴我都常用,前三穴稱為“胃病三要穴”,根據自己的體會,如果單獨使用,以公孫穴的療效最好,一般針后即可止痛,但缺點是此穴皮膚角質層較厚,針刺時較疼,難以長期堅持。 公孫是足太陰脾經的絡穴,穴通脾胃兩經。此公孫穴正處于足底反射區的胃部。 公孫在腳內側,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齒白肉際處。 你是否還在醫學理論的迷宮里苦苦徘徊?你是否還在為疑難雜癥束手無策? 大醫如道,大道至簡,只有找到問題的源頭,方可化繁為簡!為推動道教醫學傳承與發展,弘揚道醫濟世養生之宗旨,傳播道家文化身心兼修之要義,玄博道醫誠邀有緣人一同朝圣仙山,參悟醫道,學習道醫秘籍,追尋中華醫學之本源。 【玄博道長】武當太極神針傳承人。出生于中醫世家,畢業于湖北中醫藥大學,拜中國道教協會李光富會長為師,修煉道家養生醫術,研修武當太極針法。 |
|
來自: shiping2008 > 《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