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公眾號:中科院物理所 微信號:cas-iop 我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你的眼睛有木有你想象中那么忠誠。我們精挑細選地準備了視覺錯覺豪華套餐,全程高能,各位看官請盡情享用。
[1]米勒·萊爾錯覺(Miller Lyle illusion):哪根豎線更長?其實一樣長! [2]埃冰斯錯覺(Ebbinghaus illusion):橘色的圓,孰大孰小? [3]弗雷澤螺旋(Fraser spiral illusion):你所看到的好像是個螺旋,但其實它們是一系列完好的同心圓! [4]托蘭斯肯彎曲錯覺(Ken Torrance bending illusion):Are you kidding me? 三條曲線的曲率是一樣的?! [5]霓虹色擴散:仿佛看到了經緯線組成的網格?實際上并沒有。 [6]錯覺輪廓:你是不是腦補出了三角形和正方形? 這不就是一個轉動的正方形嗎?Really? [7]曲線錯覺:中央的正方形是不是有點扭曲?但是每一行都是平行的,不信你量! [8]模棱兩可(Ambiguous image):是美女還是骷髏? 你的眼睛已經開始出賣你了!別著急,這些還只是開胃菜,精彩的還在后面呢。 [9]棋盤陰影:陰影中的“白格”和亮光下的“灰格”居然是同一個顏色?! [10]撒切爾效應:這樣看兩幅圖似乎沒什么違和感,但是千萬別把手機倒~過~來~!
[11]階躍(Stepping feet)錯覺:藍塊和黃塊在黑白盤上賽跑?事實上它們一直在做勻速圓周運動! [12]轉動的花瓣:仔細看,其實小球并沒有轉!怎么回事,不就是個橫波嗎,變個形就不認識了? [13]負空間(Negative space):你能做到只盯著一種顏色看嗎?不,你不能,你總是看到黑+和白+來回切換。因為我們的大腦喜歡“看”封閉的圖形。 [14]亂序閱讀:有圖有真相。 開始想洗眼了?你以為這樣就完了?Too naive!最后的高能預警,請坐穩扶好!
[15]補色殘像+特克斯勒消逝(Troxler’s fading)效應 來,盯著圖中的十字架別動,缺口轉動一圈兩圈后,發生了神馬?! 啥,你看了綠點在轉??你告訴我,這圖除了灰色和粉色,哪里有綠色??不要方,你再看,看久一點,你就會發現——所有粉色的點都消失了!!! 其實這就是補色殘像現象:為了減輕長時間看一種顏色產生的疲勞,視神經會誘發一種補色進行自我調節。所以當我們用余光看轉動的缺口時,才會看成綠球(綠色是粉色的補色)。再加上特克斯勒消逝效應:當一個人的目光聚焦在某個固定點上20秒或者更長時間之后,在該固定點周圍,也就是在觀察者余光中的其他視覺刺激源將會在觀察者的視野中慢慢淡化直至最后消失。所以當我們再盯+久一點,就發現粉球都消失了。如果你的目光隨著缺口轉動,就不會發生這樣的現象了。 再看看下圖中的節點是白點還是黑點?是不是很神奇?這下知道為神馬內科醫生的手術服是綠色了吧。 [16]沒想到你是這樣的恐龍! 咦,這恐龍會動,恐龍會動,會動,動……納尼!知道真相的你是不是眼淚流下來! 造成這個錯覺的原因在于我們的大腦總是侵向于從圖像中挑出一張臉的輪廓,但是這個恐龍由于臉是個凹面,因此大腦所接受的視覺線索產生了混亂,大腦根據我們的經驗,強行腦補出了立體的凸面恐龍的形象。 下圖這個“浮動的魔方”也是同樣的原理哦! [17]蓬佐錯覺(Ponzo illusion)+強迫透視(Forced perspective) 我的眼睛腫么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小編快被整瘋了。 到底發生了什么?其實這就是利用了蓬佐錯覺和強迫透視:人類的大腦根據物體的所處環境來判斷它的大小,利用人眼視覺感知的錯覺,讓被拍物體與周圍環境產生錯誤的相對性,從而在特定的角度實現這種不(sang)可(xin)思(bing)議(kuang)的錯覺。 還覺得蒙圈?其實換一個角度就不一樣了,不信你看。 [18]周邊漂移錯覺(Peripheraldrift illusion) 來,告訴我,下面的圖是jpg(靜止的圖片)還是gif(動圖)? 坊間曾有傳聞,說這些圖片可以用于“心理壓力測試”,壓力越大,看到的圖就動的越快。其實那是一個謠言,這種現象叫做周邊漂移錯覺,它是一種因為周邊視覺觀察到的異常運動錯覺。如果你覺得不明顯,只要你的目光在圖上稍加移動,就能觀察到這個現象。 這還不夠猛,來個厲害的。再看下去,小編覺得多年的近視就快治好了,因為我已經要瞎了。。。 [19]天旋地轉 大魔王來了!先盯著下圖的中心10秒,再看下下圖,暈不暈,你就說暈不暈! 別問我為什么,我也想知道為什么。。。。。。
趁著小編(你)還沒被瘋,最后再說(看)幾句。視覺錯覺一般被分為:圖像本身的構造導致的幾何學錯視;由感覺器官引起的生理錯視;以及心理原因導致的認知錯視。直到現在,還有很多錯覺的產生原因尚未研究透徹。所以,感興趣的騷年們,歡迎踏上科研的征途,前去開疆辟土! |
|
來自: luckyer2016 > 《科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