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忙北鼻!今天我們來聊聊 《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 經典傳統劇目《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簡稱《大探二》,又名《龍鳳閣》。這出戲是老生、花臉、青衣三個行當并重的一出戲。民間亦有“要想聽,二進宮”一說。 這故事發生在明代。明穆宗死后,太子年幼,李艷妃垂簾聽政。其父李良,蒙蔽李艷妃,企圖篡位,李艷妃亦欲讓位。定國公徐延昭、兵部侍郎楊波于龍鳳閣嚴詞諫阻,李艷妃不聽,君臣爭辯,不歡而散。徐延昭諫李艷妃不從,乃謁皇陵,哭拜于先帝陵前,楊波率子弟兵至,與徐會合。李良封鎖了昭陽院,謀篡之心暴露無遺,李艷妃始悟其奸,獨居悔嘆。徐延昭、楊波二次進宮進諫,李艷妃遂以太子相托,后楊波領兵,誅斬李良。 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人? 劇中李艷妃的原型就是謚號“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圣皇太后”的明神宗朱翊鈞生母李氏,徐延昭確有其人,楊波的原型則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名相張居正。 關于那個小銅錘...... 劇中徐延昭小銅錘不離身,直接將京劇中以唱功為主的花臉定義為“銅錘花臉”,與八賢王的凹面金锏和佘太君的龍頭拐杖差可比擬,屬于兵器中的必殺器,且據筆者耳目所及,這應該是傳統京劇中動用此等圣物的唯一一次,那么這個小銅錘的象征意義是什么呢?筆者認為,這應該是體現了明代臣權對君權的制約,當然這個“臣”也不會是泛泛之輩,象徐延昭雖被李艷妃定性為“奸黨”,趕下朝堂,但他的女兒仍是李艷妃的貼身侍女,他仍可手眼通天,類于清末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齟齬,但仍將其長女封為榮壽固倫公主一樣。所以說,《大探二》留有清宮往事的痕跡,這一點也體現了該劇的文化底蘊。(此段文字摘自李文龍所撰《戲說<大探二>》一文。) 大探二> 聽方旭聊《大·探·二》 方旭 北京京劇院一團優秀青年花臉演員,宗裘派。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第五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研究生。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方榮翔先生嫡孫。師承:孟廣祿、楊博森、馬名俊、張關正、鄧沐瑋、宋昌林、舒同、趙晶璇、徐超、羅長德、楊振剛等名家。2009年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孟廣祿先生為師。擅演劇目:《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秦香蓮》、《遇皇后·打龍袍》、《將相和》、《鎖五龍》、《坐寨·盜馬》等。2012年被劇院確定為“青年領軍”。曾榮獲:2008年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金獎。 劇中看點 “聽唱、聽唱、聽唱~重要事情說三遍。這出戲以生、旦、凈的唱功為主,所以主要就是聽唱。在《探皇陵》中有成套的二黃唱腔。” 名角助陣 “在這次的演出中,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杜鎮杰、張慧芳、韓巨明三位名角為我助陣,感謝三位對我們青年演員的提攜!” ![]() 杜鎮杰 ![]() ![]() ![]() ![]() ![]() ![]() 張慧芳 ![]() ![]() ![]() ![]() ![]() ![]() 韓巨明 ![]() 一張老照片 “我找到了一張老照片,是我爺爺與馬長禮先生同臺演繹《大探二》的劇照,每當我將我與杜鎮杰老師的劇照和這張照片放到一起的時候,我都有種穿越的感覺,這是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是對'傳承'二字最好的詮釋。” ![]() ![]() 上圖咯! (李濱聲繪圖) ![]() ![]() ![]() ![]() ![]() ![]() ![]() 演 員 表 楊 波…………杜鎮杰 李艷妃…………張慧芳 徐延昭…………方 旭 李 良…………韓巨明 鼓師:劉洋、楊廣同 琴師:艾兵、裘 新 舞臺監督:紀烈祥 圖文編輯與排版:馮曉蕾 劇照拍攝:趙楠、婉拉黛 宣傳圖設計:楊瑾 審校:市場開發部 本文部分圖文來自于網絡,在此一并向原作者致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