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丨紐橙西 來源:思想精髓(ID:sixiangjingsui) 1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在他的著名戲劇《禁閉》中寫道: '他人即地獄。' 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他人與自我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沖突——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他人對你的評價,那么他人將變成你的地獄。 有一個中國寓言故事,深刻地詮釋了“他人即地獄”這個道理: 話說有一天,爺爺帶著孫子牽著一頭驢去市場上賣。走在路上的時候,有人嘲笑道:“這爺孫真笨,這么熱的天,有驢也不知道騎。” 于是爺孫倆趕緊騎上了驢背。 沒走多久,又聽見有人議論:“這驢真慘,這么熱的天還要馱兩個人!” 爺孫倆只好決定讓爺爺騎驢,孫子牽著驢走。走了一會,旁邊有人指責:“這老頭居然自己騎驢,讓小孩走路,真是太不心疼孩子啦。” 無奈,爺爺趕緊下來,讓孫子騎上去。結果路人痛心疾首地說:“這小孩年紀輕輕,居然自己騎驢,讓老人徒步,真是世風日下!” 爺孫倆欲哭無淚,既不敢騎,也不敢不騎,于是乎只能抬著驢走。 這下子路人們紛紛大笑:“天底下竟有這樣的蠢人!不騎驢反而抬驢!” 2 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畫家。 某天,他突發奇想,想仿效《呂氏春秋》中“一字千金”的做法,把畫拿出來展覽,讓人們提出意見然后自己修改,畫出一幅令所有人都滿意的作品。 他立即把自己一幅比較出名的畫拿到市場上去展覽,并在畫旁放了一支筆,附上說明:如果覺得此畫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就請在相應之處做上記號。 隨后這位畫家驚訝地發現,他的畫幾乎被涂滿了記號——換句話說,他的畫沒有一筆一畫不被人們指責。畫家十分不解,這幅畫明明在文藝界中很是受追捧,為何卻被大眾如此貶低? 畫家的朋友見了,笑而不語,建議他再畫一張相同的畫,然后依舊拿著它到市場上展出。不過這一次,要觀賞者們在自認為畫得精妙的地方做上記號。 結果,這次的畫也被涂滿了記號——原先所有被否定過的地方,現在又標上了贊美的記號。 于是,畫家不無感慨地對朋友說: “原來,這世上根本沒有什么完美的事情。有人喜歡你,就會有人憎惡你,你永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 3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論你怎么做,總會有人對你指指點點。如果你不能保持自我,你將時刻活在地獄之中。 正如美國前任國務卿鮑威爾所說:“你不可能同時得到所有人的喜歡。” 他人的批評或建議固然重要,但就像語文習題后面的答案一樣,僅供參考。你若奉為標準答案,必定會陷入精神困苦之中。 別人的觀點永遠只是別人的觀點,千萬不要讓別人的想法決定了你的人生。如果你太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就會像故事中的爺孫一樣,一路上手足無措,卻忘了自己最初只是想賣一頭驢。 人生在世,我們更應該像故事中的畫家,明白生命不為別的,只為完成一個自我雕琢和自我實現的過程。生活原本就是一件樸素而自然的事情,為的是取悅自己,而非迎合他人。 然而網絡時代的興起,卻讓現在的人越來越學不會取悅自己。人們逐漸沉浸于虛擬的自我表演之中,社交軟件的大熱更是加固了這種表演欲望。 我的朋友小V,最開始玩微博的時候,因為長得漂亮,拍照有自己的風格,而被封為“文藝女神”,擁有不少的粉絲。但她卻因此而痛苦不堪,她說自己每次發動態比寫論文還小心翼翼,生怕哪次“不夠高級”,“不夠文藝”,而失掉了別人眼中的“女神”身份。某些人一句不好的評論,足足可以讓她郁悶一天。 后來某天小V一怒之下卸載了微博,再也不發動態。一年之后再見,她已經開始經營自己的公眾號,寫一些內斂而樸素的文字,擁有了一批因為寫作而喜歡上她的粉絲。她整個人變化了許多,比以前多了一份從容淡定的氣質,真真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文藝女神。 問及做出如此改變的原因,她說,“我再也不想因為別人的評價而自添煩惱,所以我選擇了‘閉關修煉’。我每天專心工作,有時間就看書、學習、寫字,我發現取悅自己比取悅粉絲要快樂輕松得多,我更喜歡這樣的自己。” 無獨有偶,2015年的時候,某位有著50多萬粉絲的澳洲網紅,也毅然宣布了退出網紅界,卸載了各種社交軟件,刪掉了平臺上2000多張照片。 她說, 你們不知道這表面光鮮照片下面的艱辛,這樣的壓力,已經把我逼瘋了...... 她說, 你們以為我們隨手拍的一張照片,其實是凹了多少造型,找了多少角度、修了無數回的假的不能再假的生活。 我想這也是社交網絡上大部分人的生活狀態: 作者:紐橙西;來源:思想精髓(ID:sixiangjingsui)。本文為原創首發,轉載請聯系,違權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