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積食與“咳嗽” 很多家長不理解,脾和肺是兩個器官,積食怎么能引起咳嗽呢? 這要從中醫上就能解釋得通了,因為五臟之間都是有聯系的。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積食過久,脾胃虛弱,日久就容易生痰,導致咳嗽不止。 所以說,看那些食積的小兒,大多有積食化熱的癥狀,比如說肚子脹、不愛吃飯、噯腐、口臭、手足心熱、大便干結或便秘,舌質偏紅、舌苔厚膩等。這時候給孩子用一些消食和胃為主、肺胃同治的藥,效果就會特別好。 2.積食與“發熱” 積食導致的發熱叫“積熱”,吃的食物都停滯在中焦,積滯時間長了就會化熱,熱蒸于內,孩子體溫就上去了。 這類孩子大多面黃、腹脹、吐瀉、乳食不化、大便酸臭異常,這都是吃東西吃住了。《脈經》中就說:“小兒有宿食,嘗暮發熱.明日復止,此宿食熱也。” 3.積食與“肺炎” 積食為什么會導致肺炎?積食傷脾→脾虛生痰→痰貯于肺→痰阻肺道→郁久化熱、傷肺。 4.積食與“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 門診上還經常見到一些小孩子有反復呼吸道感染,一生病就輸液,再生病再輸液,反復輸液,孩子身體越來越差。其實,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也與脾胃功能障礙有關。 5.積食與“咽炎” 咽炎,中醫上叫“喉痹”。咽喉是肺胃的門戶,積食的時候容易“化火”,而火的特性是向上的,所以就會上攻到這個門戶上,小孩子就容易生喉痹。 所以,中醫上給孩子治咽炎的時候,除了用解毒利咽的藥以外,再給孩子用一些消積清熱的,病就好得快。 6.積食與“便秘” 再說一個積食與便秘的多米諾骨牌。古代有個小兒方面的醫書非常有名,叫《幼科發揮》,上面說:“太飽傷脾”。太飽一方面可以理解為吃得太飽,也可以理解為腹脹、積食。 所以,就會有:太飽傷脾 → 脾常不足 → 脾胃運化不及 → 積滯腸腑 → 積久化熱 → 積熱蘊結 → 腸道傳導失常 → 大便秘結不通。 有些家長一看孩子便秘了,給孩子吃點瀉藥吧!雖然當時有用,但過后更嚴重。因為它的病根兒不在那個位置。 打個形象的比喻,您可以把積在腸道里的大便想象成船,腸道里的水少了,大便下不去,那就“增水行船”。多讓孩子喝水,河(腸道)里的水多了,船自然就能起動了。 如果孩子便秘比較輕,多讓孩子喝水,便秘就可以解決了。如果還是解決不了,那可以吃一點消積導滯的中藥,孩子便秘也很快就減輕了。 8.積食與“泄瀉” 泄瀉就是腹瀉、拉肚子。中醫上說,積食常與“風寒”、“濕熱”、“暑濕”之邪相兼并存,交結胃腸,脾胃氣機難復升降之常,所以積食會導致泄瀉反復發作,難以治愈。 就拿積食腹瀉來說吧,食滯內停,阻滯胃腸,導致腹痛泄瀉,這時候不僅不能止泄,相反當消食而導滯攻下,推蕩積滯,使積食去而泄自止。 9.積食與“盜汗” 再說個多米諾骨牌:食滯腸胃 → 郁蒸化熱 → 熱蒸津液 → 外泄為汗。小兒為純陽之體,夜寐則陽入于陰,加之積熱內蘊,所以晚上盜汗情況比較嚴重。 這類孩子,用一些消積泄熱的藥,很快盜汗就消失了。 10.積食與“舌苔剝脫” 小兒舌苔剝脫與現代醫學的小兒地圖舌相似。產生的原因是由于乳積食滯,郁久化熱,蘊結心脾,火熱上熏造成舌苔剝脫所致。 治以消食導滯、清心瀉脾熱的藥,很快就好。 11.積食與“貧血” 積食容易導致脾虛,而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積食時間久了,小孩子容易血虛。從西醫上說,孩子脾胃不好,就容易偏食厭食挑食,營養不均衡,時間長了就會貧血。所以,貧血的時候也應當調理脾胃。 12.積食與“麻疹、丘疹樣蕁麻疹” 小兒積滯日久,容易損傷脾胃,導致郁而化熱、聚濕生痰。這時候,一方面,熱、痰、濕相合,外發于肌腠,容易導致蕁麻疹等。另一方面,脾胃損傷,易感外邪。這時候內有積熱,外有外邪,內外交攻,就容易郁于肌腠而出現蕁麻疹等疾病。 劉醫生:181426569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