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和正室太姒共生有十個兒子。分別是: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振、曹叔振鐸、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冉季載。除了大兒子,先后被分封,可以說是各自為王的小國家,但是發展卻大相徑庭。有的草草收場,歷史很難找到之言片語,有的卻享國長久,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見證者。簡單說一下幾個兒子。 分封制示意圖 網絡圖片 長子伯邑考:姬考,《史記》中沒有為他立傳。只是說了伯邑考死得早。所以把王位傳給了次子周武王。但是小說《封神演義》第十九回 伯邑考進貢贖罪,中描繪很精彩:周文王被紂王囚禁后,伯邑考求見紂王為父請罪,妲己見伯邑考相貌英俊,便以彈琴為名引誘伯邑考,一計不成很是惱怒,設計讓紂王殺了伯邑考,妲己說:“妾聞圣人不食子肉,今將邑考之肉著廚役用作料,做成肉餅,賜與姬昌。若昌竟食此肉,乃是妄誕虛名;如果不食,當速斬姬昌,恐遺后患?!奔q王命人將伯邑考他做成肉餅賜給周文王,周文王裝糊涂,最后還是吃下肉羹。伯邑考死后沒有封地。 次子武王發。姬發,他和伯邑考都是周文王姬昌的正室太姒生的。周文王回到封地后七年多就死了,姬發繼承了他的位置,是為周武王,在其父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基礎上,通過孟津會盟,牧野之戰,最終建立周朝,而后分封諸侯,統領天下。 三子管叔鮮。姬鮮,周武王平定天下以后,分封功臣和兄弟,把管地分封給管叔鮮,在今天河南鄭州附近。為了防止商朝遺民作亂,周武王把商朝的京畿之地一分為三。讓老三管叔和老五蔡叔、老八霍叔幫助紂王兒子武庚共同治理商朝遺民,其實就是監督,世稱三監。武王班師回朝第二年就去世了,周成王繼位,由三子周公輔佐,管叔感到大權旁落,懷疑周公圖謀篡位,于是聯合老五蔡叔、老八霍叔(被連累了)和武庚,舉兵征討,這就是“三監叛亂”。周公率軍鎮壓叛軍后,處死了管叔和武庚。流放了蔡叔。管叔這一系也就此終結。 四子周公旦。姬旦,非常賢能,他被分封到了魯國,但是沒有去,由兒子去治理,自己留在了鎬京輔佐周武王,武王死后,輔佐成王,由于成王當時年幼,周公攝政七年后才還政成王。他制作周禮,對歷史貢獻非常大。魯國這一系后來將禮樂制度發揚光大了。魯國最終被楚國所滅。 五子蔡叔度。姬度,被分到蔡國,在今天河南上蔡,由于和管叔、霍叔共同參加了三監叛亂。被鎮壓后,周公旦把他流放到現在的蟾虎寺附近,周公旦還給他配了十輛乘車和刑徒七十人作為隨從。這比后世的流放要人性很多啊。他死后兒子胡比較賢能,又繼承了蔡國的封地。公元前447年,蔡國被楚國所滅。 六子曹叔振鐸。姬振鐸,封于曹國。定都在今天的山東定陶?!妒酚?管蔡世家第五》中對曹國有流水賬式簡單描述。后來在公元前487年,被宋國所滅。 七子成叔武。姬武,被分封在成國,在現在的山東境內,公元前408年被齊國所滅。 八子霍叔處。姬處。由于在三監叛亂中被連累了,被廢為庶人?;魢伤膬鹤觼砝^承。封國一直到春秋時代,在公元前661年被晉國所滅。 九子康叔封。姬封。期初由于年齡小而沒有分封。《史記》說:三監之亂過后,就把朝歌的地方改成衛國,把商朝的遺民封給康叔封。周公旦擔心康叔年輕,沒有統治經驗,于是告誡他要選賢任能,愛護百姓。并作《康誥》、《酒誥》、《梓材》等文章。康叔使用這些準則治理封國,安定敦睦他的人民,人民非常高興。周成王親自主掌政權,任命康叔為周朝的司寇,掌管刑法。把許多寶器祭器賜給他,用以表彰康叔的德行。衛國直到秦始皇滅六國時才王斷絕家世。 十子冉季載。姬載。也是年齡幼小,未受分封。三監之亂之后,把他封在聃國,封國后來被鄭國兼并了。 此外還有幾個有名的同父異母的兒子。被周武王分封后,成為很多姓氏的源頭。分別是: 郜(gao)叔,周武王把他封在了郜國,在今天的山東成武。到了春秋時候,郜國后來被宋國滅掉,他的后人以國為姓。 雝(yong)叔,周武王把他被封在雍地,就是現今河南省境內。后來又封為伯爵,所以又叫雍伯,他是雍國的創始人。其后人以國名為氏,形成了今天的雍姓。 滕叔繡,周武王分封自己的弟弟姬繡于滕國。在今天山東滕州,戰國時期,滕國被宋國滅掉。 郇(Xún)叔。被周武王封為伯爵,建立郇國,在今天山西省臨城。史稱郇伯、郇侯。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其后裔以國名郇為姓。 畢公高,周武王將畢公封在畢畢原,在今天陜西西安附近,建立畢國,爵位為公爵,故稱畢公或畢公高。封國被兼并后,其后人姓魏氏。 原叔,周武王封弟弟原叔于原國,在今天河南濟源,其后人便以國為氏,稱為原氏。 叔穎,被周武王被封在賴地,在今天河南省息縣,故又稱賴叔穎,建立賴國,賴國亡于楚國楚靈王,其后人以賴為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