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雕的流派 任何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總會形成流派。中國竹雕藝術于明末清初成熟后,流派也逐漸形成并展示出來。中國民間收藏的竹雕器件,也不乏明清時期的流派名家作品。 1、嘉定派竹雕 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竹刻藝術發展十分迅速,幾乎每個時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藝術家涌現出來。當時,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蘇嘉定和金陵一帶,一些士人便將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據雕刻技法和風格特征劃分流派,于是出現了嘉定派。嘉定派生產中心主要是在江蘇嘉定(今上海嘉定縣),以“深刀刻法,即奏刀深峻,洼隆淺深,可五六層”為主要特征,作品能表現出豐富的畫面層次及立體效果,因此在中國竹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嘉定派最早的創始人是朱鶴,在嘉定竹刻藝術中,以朱鶴、朱纓、朱稚征祖孫三代最為著名,被譽為“嘉定三朱”?!凹味ㄈ臁钡幕撅L格,在明代就有評價,稱其“花鳥規撫徐熙寫意,人物山水在馬、夏之間,畫道以南宋正法,刻竹則多崇尚北宋。蓋以刀代筆,為簡老樸茂,逸趣橫生”。這就是說:“嘉定三朱”的竹雕花鳥畫,與五代時期著名畫家徐熙的文人畫一脈相承,注重“水墨”,而且多為粗筆寫意,計有大寫意、小寫意,兼工帶寫等技法,頗能傳達文人的高雅、“野逸”之氣;“嘉定三朱”的竹雕山水畫,與南宋時期著名畫家馬遠、夏圭為代表的畫風相仿。馬遠的山水畫一反北宋山水畫全景式構圖方法,畫面重心偏于邊角,“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近景突出”,屬于截取扼要部分的章法安排。夏圭的畫作亦愛取一邊一角,作“截景式”山水。所以,畫史上有“馬一角、夏半邊”之稱。嘉定三朱竹雕的山水畫面,也是“截景式”,所以逸趣橫生。 繼竹刻大家朱鶴之后,其子朱嬰、其孫朱稚征在嘉定竹刻中也頗負盛名。“嘉定三朱”的傳人甚眾,據《嘉定縣志》、《竹人錄》記載,嘉定派麾下的名手大家不下二三十人,其中,秦一爵、沈兼、吳之瑤、封賜祿、周灝、施天章、顧玨、蔡時敏等,尤為世人所重。嘉定派竹雕得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時期(1662-1820),達到了黃金盛世,嘉定由此被稱為“竹刻之鄉”,嘉定派成為名聞遐邇、光耀千秋的竹雕流派,對后世影響深遠。 嘉定派竹雕當中,由于時代的不同,各人的文化藝術素養又不一樣,所以名家作品都有他們各自的個性特性。 2、金陵派 明中葉至清道光年間,在竹雕藝術上能與嘉定派齊驅并駕的,是濮澄開創的金陵派。金陵派竹雕以淺刻、簡刻為主要特征。這種技法雕鏤不深而層次不減,表面略加刮磨,卻古樸有味,雖看似了了幾筆,卻意境深遠。 金陵派對圓雕運用頗為講究,對材質選擇很嚴,雕刻時善于因形取勢,不多作人工修飾。金陵派還擅長于竹雕書法,使中國的傳統竹雕平添了濃郁的文人氣息。這都是金陵派竹雕藝術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主要特征的具體表現。然而,金陵派竹雕自濮澄創立后,得其親授或直接受其影響者寥若晨星。濮澄之后,僅潘西風、方絜的成就最為卓著,名聲日隆,因此被后人視作金陵派藝術承傳的兩大支柱。此后,因嘉定派竹雕在各地盛行而受到一定的沖擊,最終,影響式微,幾近失傳。 3、浙派浙派竹雕藝術是“留青圣手”張希黃開創的。張希黃,本名宗略,字希黃,以字行。浙江嘉興人。張希黃對竹雕藝術的貢獻,主要是改進了唐代以來的傳統“留青”竹雕技法。“留青”又稱“皮雕”,是一種在竹子的“青筠”(青竹皮)上雕刻的技法,即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層竹青雕刻圖紋,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以下的肌膚。這種竹雕不僅精巧,而且外表潤澤;經年之后青筠處泛黃,竹膚顏色則愈深,色澤與質地的對比,圖案便神奇地顯出其獨特的韻味。張希黃刀筆之下的“留青”,則是對傳統技法的匪夷所思的改進與發展,他在同一個器件上,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以服從畫面內容的需要,分出層次。經年之后形成色彩從深到淺,自然退暈的效果,把毛筆國畫在紙面上體現的濃淡色澤變化,巧妙地反映到竹雕中來,因而使留青圖案突破圖案形色,兼備筆墨神韻和雕刻趣味。他的傳世之作,皆細致工妙、精美絕倫,其中以“山水樓閣”筆筒最為典型,被稱為“立體的界畫神品”。張希黃以竹的表皮作書畫, 成績斐然,人們稱他為“留青圣手”。他的作品,精細的構思和絕妙的制作工藝渾然一體,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并且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竹雕藝人,最終形成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浙派風格,堪與嘉定派、金陵派齊驅并駕。二十世紀中期,留青竹雕的代表刻家多聚居在上海,如浙江吳興的金西崖,江蘇武進的徐素白,蘇州的支慈庵及無錫的張韌之等。 4、徽派 傳統“徽州四雕”之一?;罩萁ㄖ酁榇u木石結構,竹樓極少,故竹雕用于建筑物的裝飾較為少見。 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產的毛竹為原料,以刀代筆,因材施藝,運用線刻、淺浮雕、深浮雕等工藝,雕出各種書畫。這些作品,有名人的書法墨跡;有名勝古跡的山川風貌;有民間傳說的神話故事;有珍禽異獸的千姿百態,題材極其廣泛。竹雕主要用于擺設裝飾,如常見的工藝品,包括屏風、告屏、掛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簽盒、煙灰盒、茶葉簡、帽商、筆筒、筷筒、楹聯、腕枕、餐具等。都飾以竹雕。 將竹子從中剖開,形成兩塊半弧形竹片可以用來制作包柱的雕刻楹聯,一般將字雕成陰文,填以石綠色料,懸于廳內,古色古香。有的還在半弧形竹片上雕成畫面,用作建筑物的裝飾部件,但多數是獨立成畫、雕刻較為精細。竹雕有的用漆,有的保持竹質本色;即使用漆,一般也都用淺色,或用桐油涂于表面,既有光澤,又能透出竹質纖維的脈理,以達清新淡雅的審美效果。 徽州古稱“新安”,地處皖南。明清時期,那里文風日盛,逐步形成業儒傳統,并誕生了著名的“新安文化”。歷史上,徽州不僅以產紙、墨、硯著名,磚雕、木雕、石雕并稱“徽州三雕”,在海內外享有盛譽,而且竹雕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有驕人業績。因此,隨著嘉定、金陵、浙江三個藝術流派的興起,“徽派竹雕”也很快顯明于世。 “徽派竹雕”的代表人物有吳元滿、李希喬、張立夫和程文在等。吳元滿是明末安徽人,精通書法,擅長篆刻,尤喜“六書”研習。因此,竹雕獨顯文字風采,并以金石碑體為主,運刀時都能和運筆一樣得心應手。形成了渾如三代鼎彝的獨特藝術風格。李希喬是清初著名的竹雕大師,號“石鹿山人”,他的竹雕既有吳元滿書法入竹的風緒,又有新創,簡筆刻畫如竹石、人物山水臂擱、筆筒,線條簡潔、流暢,畫面清麗而富有意韻。張立夫是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成名的竹雕大師,以多才多藝飲譽江南。以雕版、刻漆為業,多有建樹,竹雕作品也獨具一格。 5、其他明清兩代的竹雕,除了地區形成的流派藝術之外,還有一些雕刻家在繼承前人、推陳出新方面做出了貢獻,發明了有別于地區流派之外的新技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耀、張步清、馬根仙、鄧孚嘉、尚勛、時學庭和時鈺兩兄弟等人。 看過了各個流派的簡介,大家一定對每個流派的差異性產生了疑惑和興趣,下面我們來講講竹雕的各種技法,各個流派對技法的運用和擅長是有所不同的。 二、竹雕的主要品種 1、翻簧竹刻 竹刻之一種。也叫“貼簧”、“竹簧”、“反簧”和“文竹”。將毛竹鋸成竹筒,去節去青,留下一層竹簧,經煮、曬、壓平、膠合成鑲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紋樣。內容有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不少清代乾隆重時期的翻簧制品,當時的福建上杭,制作的翻簧器相當精美。此后湖南邵陽成為重要產地。道光咸豐以后,上海嘉定也成為生產中心之一。浙江黃巖、四川江安,亦是著名產區。翻簧的雕刻,多在很薄的竹簧表面,故以陰紋淺刻為主,亦有施以薄雕的。色澤光潤,類似象牙。產品以實用的茶葉罐、花瓶、臺燈、照相架、首飾盒、文具盒、筆筒和果盤為主。 2、留青竹刻竹刻之一。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層青筠,作為雕刻圖紋;然后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竹青選用深山冬竹,經防霉防蛀工藝處理,成品第面光潤。竹筠潔如玉,竹肌有絲紋,竹筠色淺,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留青竹刻,宜充分利用這種質地和色澤變化差異,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層次,形成色彩從深到淺,自然退暈效果。明晦濃淡,因景而施。留青雕刻的筆筒、臂擱、匣盒、扇骨等器物不僅精巧,而且外表潤澤,色澤近似琥珀,歷年越久,竹肌顏色越紅,圖案部分就越突出,如經常把玩摩挲,則光滑如脂,溫潤如玉。 留青竹刻始于唐代,到明代后期,竹刻藝術家張希黃發展了前人的刻法,使留青竹刻突破了以往圖案形式,達到筆墨神韻和雕刻趣味兼備的境界。立葆恂《舊學庵筆記》載其竹刻山水臂擱事,“凡云氣、夕陽、炊煙,皆就竹皮之色為之。妙造自然。不類刻畫。”道出張希黃運用竹筠之妙?,F藏于美國波斯頓美術博物館的“山水樓閣筆筒”,就是他的代表作品。清代竹刻藝術家在繼承明代技法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留青竹刻更注重書畫藝術的效果,藝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到了清末,竹刻工藝日趨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較罕見。 20世紀中期,留青藝術家多聚居上海,如江蘇武進的徐素白、蘇州的支慈庵以及無錫的張韌之等。他們在繼承明、清名家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 徐素白,字根泉,號曉鐘,自幼喜愛刻竹,后以此為專業,表現手法巧妙,刻法精細入微,生動傳神,特別在表現花鳥、草蟲方面有較大的創造。他創作的蜻蜓、蟬、蝴蝶、小鳥等,都有獨特的表現手法。支慈庵能在扇骨上留青刻蠅頭小字,用留青和淺浮雕相結合的手法雕刻繪畫也很精巧。張韌之是少有的女竹刻藝術家,她巧妙地利用了竹青最表面的一層來表現景物的近處和亮光部分,在露出的竹肌上又深刻一層表現遠景,使作品更富有立體感。 江浙地區盛產毛竹,竹刻資源豐富,而留青竹刻取材仍是極嚴格的。必須在秋冬時節入山,選伐4年至5年生的毛竹,要求表皮平整,節長無斑。砍伐時,不能損傷其表皮,根據制作器具需要,鋸斷或劈開刨花擦去竹面油膩,在日光下曬一星期,再放置室內通風處架空陰干。 雕刻留青,大多先制成器物,然后在竹面上打好畫稿,運用各種雕刻技法操刀。留青竹刻很講究用刀,雕刻刀以彈簧鋼制成,風格不同,用刀也有區別;用于切邊線,用斜口刀;鏟去空白處,用平口刀;刻留青部分,用平口、圓口刀;刻劃毛發之類,用槽刀??虅濖唑阎惖谋∫?,則要把翼筋凸出,薄膜處用圓刀鏟去竹青的十分之七,利用色澤和雕刻深淺的對比,充分表現薄翼透明的質感。如留青竹刻藝術家徐素白先生雕刻的蜻蜓、月季花表現手法巧妙,精細入微,物象質感強烈,清秀典雅,浮然竹上,堪稱留青竹刻之珍品。 三、竹雕技法1、陽紋砂地系陽紋刻法,地作砂粒狀,有細砂地、粗砂地、核桃地、香櫞地(一名桔皮地)等。 2、薄地陽文 其義有三;一指清代吳魯珍所刻淺浮雕,其刻法淺于明代的高浮雕,故名“薄地陽文”。一指較吳魯珍淺浮雕更低的陽文。近人所謂“薄地陽文”,將花紋以外全部竹地或鄰近花紋四周之竹地刮去,使花紋微微高起,然后雕刻。 3、陷地深刻 一種深刻,比一般深刻更深。竹林表面光素,稱為地,所雕圖像全部刻陷地中,有五六層,始達其最深處,故名“陷地深刻”。此法始于清代前期。 4、竹刻地紋 其地紋有四;一為光地,即平地。二為空地,即透雕之鏤空地。三為幾何紋地,如雷紋、波紋、鱗紋、錦紋等。四為糙地,即砂地,以形似得名。紋覆地,地承紋,地為紋輔,紋因地成。 四、竹雕工藝 竹雕形式豐富,除了圓雕、浮雕等不同表現形式之外,還引申出留青、貼黃、鑲嵌等工藝。竹雕作品依據品種和產地的不同,在工藝上又各有所長。建筑多浮雕,擺件多圓雕,糕板雕則都是陰刻;寧波工以骨嵌著稱,潮州工則以透雕見長。 1、圓雕 是指完全立體的雕刻,即前后左右均完整雕出景物形象,具有三度空間,在不依附任何背景的情況下,可從四周的任何角度進行欣賞。這種以圓雕技法刻制的器皿,大多是取竹根為材,根據竹的自然形態進行構思和設計,略施雕鏤,使其成為或巧妙、或古樸、或精致,供人觀賞的藝術品。這種因材施藝的創舉,看似簡單,實極難為。不僅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獨創性,還要有極為高超的雕刻技術,兩者之間必須緊密配合。最具代表的要數封氏家族。封氏是竹刻世家,世代相傳多至五六代以上。其中最有名的封錫爵、封錫祿、封錫璋三兄弟,號稱鼎足。他們繼承了朱氏刻竹中的圓雕技藝,以竹根為原料,摹仿現實寫生,所制作的器物多以新奇勝。封錫祿和封錫璋兄弟由于技藝精絕,名聲遠播,被地方官推薦,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召入宮,于養心殿服務。 2、浮雕 是指在平面基礎上雕刻藝術形象,物象近似繪畫,前后體積壓縮。因此,浮雕是介于繪畫和雕刻之間的一種藝術形式。浮雕的制作過程也表明了這一點,即在雕刻前,先將畫稿貼在刻板上,然后依據畫稿進行雕刻。根據浮雕立體程度的差別,可分為“高浮雕”、“淺浮雕”、“薄意雕”、“線雕”等。高浮雕,與圓雕相接近,所雕形象起伏較一般浮雕大,有的局部為圓雕,具有很強的立體感。淺浮雕,與繪畫相接近,所雕刻的想象所起伏較一般浮雕平緩。薄意雕,最淺薄的浮雕,所表現的形象僅是一層平緩的起伏,意到即止。 3、留青 所謂“留青”,也稱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層青皮雕刻圖案,把圖案之外的青皮鏟去,露出竹肌。竹材干后始能奏刀,此時表皮已由青轉白。所謂“跡若粉描”,與留青之花紋正合??毯蟛豁氁粌奢d,表皮即呈淡黃色,但此后變化不大。竹肌則由淡黃而深黃,由深黃而紅紫,故皮、肌色澤之差異會越來越明顯。這種雕刻方法不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澤瑩潤,經常撫摩掌玩,年代越是久遠,竹肌顏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溫潤如玉,色澤近似琥珀,同時圖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這種技法始于唐代,當時雖是留青竹雕的初期階段,所刻紋飾還比較渾樸簡單,但這種技法的出現,顯示出了竹刻藝術的提高與進步。 4、陰刻 是指所雕的物象低于雕面的水平面的雕刻技法。線刻,在平面的雕面上以陰刻線條造型,與繪畫中白描相似。 5、微刻 微刻也是竹刻的一種,由于竹子纖維結構,以至于較難在竹子上面進行微刻,故現代雕刻家鮮少可以在竹子上進行微刻,也是微刻較難的一種。很多微刻作品畫面上常常兼有微刻詩詞或文章,此時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微刻文字書法效果重要性,那些雖刻得細微的某些作品無非蟻足一堆,在放大鏡下觀察,波磔點劃,不成樣子,字型或呆板,或歪斜,或扭曲,實不足取。尤其在微刻作品上的微刻功力怎樣,也成了評判微刻作品的成敗。好作品之所以受到人們推崇,除了微刻技法外,究其原因還在于微刻布局而又要表現出鐵劃銀鉤的書法功底。而要在竹子上微刻作品則是難上加難。 6、透雕 透,意為穿透。透雕又稱通雕。通,意為貫通。有在浮雕基礎上鏤空其底版使圖象空靈突出,分為單面鏤空雕與雙面鏤空雕。有在圓雕基礎上作鏤空透雕,雕出內層的景物。也有平面多層透雕,多的可達五六層。 7、貼黃 又稱“竹黃”、“翻黃”、“反黃”、“文竹”等。其工藝乃取竹筒內壁之黃色表層翻轉過來,經煮壓、粘貼到木制胎骨上使其成器。清中期以來,江蘇嘉定、浙江黃巖、湖南邵陽、四川江安、福建上杭均以制作貼黃著稱。據已知文獻記載,以上杭為較早。貼黃器以木為胎。木胎可隨意造型,故能突破竹材為圓筒形的限制,可以制成各種形狀的器物,并因此而增加其實用價值,所以貼黃器是值得并應該提倡的。不過貼黃甚薄,只能淺刻。一般民間的貼黃器,造型雕飾都比較簡單。但清宮所藏,精工華美,遠非民間者可比。 8、鑲嵌 為了增加竹木雕的層次感,采用與載體色澤不同的材料通過鑲嵌形成圖案。如嵌牙、嵌玉、嵌石、嵌竹、嵌木、嵌骨、嵌螺鈿、嵌珊瑚、嵌玳瑁、嵌珍珠、嵌瓷等材料。用多種材料鑲嵌在一件作品上,稱“百寶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