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本來我想說,內向是一種“病”。 想想還是算了,畢竟我也很內向的,罵自己是不太好。 其實內向也挺好的,這么多年來,不知道給我做了多少次擋箭牌。 每當我在跟不熟悉的朋友在一起的時候, 出現在陌生場合的時候, 有重要人物在場的時候, 跟姑娘單獨相處的時候, 我都覺得有壓力,甚是尷尬。 但是因為我內向啊,所以我不會說話啊。 多好的解釋。然后我就成了宅男。 說起我很內向,很多要好的朋友都不服:就你?沒比你能鬧騰的。 是啊。為什么在有的人面前我就內向,有的人面前我就很外向呢? 因為內向是一種間歇性發作的”病“,有時候犯病,有時候不犯啊。 02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時候染的這種病呢? 我相信人天生是外向的,因為與人連接,是一件非常滋養的事情。 嬰兒需要媽媽,對于嬰兒來說,主動發出自己的聲音,要比不主動發出自己的聲音更有利于生存。 要相信上帝造人的時候,一定會把出廠設置設置為最佳生存狀態。 與人連接,是那么的美好。
有一個人或很多人能在你身邊,接納你,抱持你,允許你,關注你,認可你,看見你,那是多么滋養的一件事。 外向就更加容易得到關系。關系是滋養人的,所以外向更加符合人性。 那么是誰修改了上帝的設置,把人變得開始回避社交,開始內向了呢? 對嬰兒來說,當不哭比哭更安全的時候,就慢慢學會先不哭了。 當關系不再是滋養,而是壓力的時候,人就會回避社交——趨利避害的本能。 果子好吃,人就會想吃。果子變壞的時候,人就想扔掉。 對于嬰兒來說,當他表達需求, 如果得到滿足,嬰兒就會更加渴望關系。 如果需求被忽視,他就會懷疑關系。 如果需求被否定,他就會逃避關系。 如果還被反過來要求,他就更想逃避。 嬰兒哭泣時,媽媽是什么態度很重要。 在他長大的過程中,他是否是被環境所允許和接納的,他是否是被認可和看見的,他是否是自由的,他是否能做自己,他周圍的關系有沒有在滋養他。 這都在決定著小孩子在怎樣感受關系。 答案如果是沒有得到,那么小孩子就會回避關系,因為在關系中實在沒得到什么好處。 如果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媽媽還做了很多破壞關系的事:
小孩子潛意識里就會對關系產生恐懼。 為了生存,他必須使用高焦慮來應對關系,必須小心翼翼謹慎地安全著,好累。 久而久之,累成了一種常態,都不覺得自己在焦慮和累了。關系成了負擔的一種象征。 這種累與焦慮,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就會被激活一點。 潛意識里形成了這樣的印象:
這種感覺被帶到大,所有的關系,都感受到了有某種潛在的要求和批判而感覺到有壓力。 最后發現,還是跟自己呆著比較舒服。 03 跟一個人在一起,如果你總覺得應該好好表現才覺得踏實,應該掩飾自己不好的一面不被人知道。 總要刻意表現與掩飾,不能亂動亂說,生怕別人發現自己哪表現得不夠好,批判、嫌棄自己。 在一起的時候,還要顧及下別人怎么看怎么想。有時候寧愿委屈自己,也要處處照顧別人的感受,盡量不給別人添麻煩。 想想就很煩,好累。 因為不相信自己是被接納的,不相信別人對自己沒要求。 即使別人對自己有點好,也不敢接受。人家愿意跟你建立關系,愿意滋養你,愛你,對你好,因為你值得。 然而你卻總有一種受不起的感覺,不敢享受,你總想著這給別人添麻煩了,多不好,你就壓力好大。 來不及感動,就開始了焦慮。根本無法享受。 別人的好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你就想著怎么回報人家。 生怕自己欠了別人的,生怕別人覺得自己自私,生怕因為自己沒付出就搞砸了關系。 如果你說是啊,人家對你好你就是要回報人家啊。 可問題是,拜托你先在當下好好享受,好好感動,好好被溫暖。享受完了再圖回報好嗎? 你這還沒開始享受就開始思考該如何回報了。 那感覺就像是:
雖然你還是很渴望,但你卻不敢接受別人的好了:還得回報,還給別人添麻煩,好累哦。 跟人相處,如果累、焦慮、有壓力、不享受、不自由,帶來的不舒適感遠遠大于舒適感,為何還要與人相處。 04 偏偏成功學家和雞湯學家都在告訴我們說:你要社交啊,你要人脈啊,你要陽光啊,你要善言啊,巴拉巴拉。 然后你就又開始強迫自己,我應該去社交啊。
PK戰開始。 內耗開始。最后把自己搞得抑郁了。 因為你的精力在神不知鬼不覺中都消耗完了,抑郁就會登場說:別想了,對世界的感覺再麻木點,你就不用消耗了。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本能,如果關系是滋養的,那么你就會自動想建立關系。 如果關系是壓力,你就想遠離關系。 所以如果你回避社交,那是因為關系對你來說不是滋養,而是壓力。 這時候強迫自己去社交,只能把自己搞得更挫敗,自我否定,抑郁。 05 你從來不曾相信,關系對你是安全的。其實你是被接納的,你是被允許的。只要你不表現得太出格,你都是被歡迎的。
內向都是被自己嚇出來的。 因為內向者的潛意識目標就是: 我要說出一些話,讓所有人都不討厭我,都喜歡我。 當我準備好這樣的話題,并且準備好怎么說的時候,并且在最恰當的時機的時候,我才能開口說出來。不然我選擇等待。 結果…… 你可以想到吧。 06 你會發現內向的人如果被鼓勵,被耐心,被贊揚,他就會慢慢活過來,而且還表現得很好。 其實就是他已經在潛意識里醞釀了很久了,只等待著有人邀請他。 如果一個人相信環境是安全的,他就會很外向; 如果一個人相信環境是不安全的,他就會很內向。 這個安全與否與真實的環境無關,只與內心的信念有關。而內心的信念,則來自于童年的經驗。 關系本來就一種滋養,雖然不是所有關系。但當你開始相信其實你遇到的很多人都是接納你的,對你不求回報的,認可你的。 你就開始享受起關系來。外向,也就來了。 正如你小時候或者你剛出生的時候那樣—— 大膽表現,無所畏懼。 因為你堅信,無論你怎樣,你都是被接納的。 你要相信,你正在被支持著,而非被評判著。 你也可以說這是生理因素,我相信后天心理的變化會導致腦結構、神經系統等生理的變化。 你說天生如此也很好,這樣更理所當然地坦然些。反正天生的,我什么都做不了。 是不是天生的又怎樣,你都可以在后天讓自己更被滋養,更開放。 - The End - 最后 內向不是天生的,而只是我們掩蓋自己害怕不被接納,不被認可的外殼。但是人總是活在關系中,需要關系滋養的。那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