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他從沒拍過爛片 有人叫他電影暴君 更多人愛他“站著把錢掙了” 無論如何 只要他有新片,我們就忍不住期待 作為中國現在最被期待的導演(也許沒有之一),姜文的新片《邪不壓正》從立項開始就備受關注。 前兩天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擔任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的姜文,也肩負著宣傳新片的任務,走到哪兒都帶著自己的主創團隊,時不時就聊一聊新片。 《邪不壓正》是姜文“北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影片改編自張北海的武俠小說《俠隱》,小說曾被張大春、徐皓峰等人極力推薦,多年前姜文通過張北海的侄女張艾嘉買下了電影改編權。 《俠隱》的故事發生在1936-1937年之前,抗日戰爭一觸即發之前的北平。 青年俠士李天然執行特工任務來到北平,而他的真實目的其實是想為五年前師門血案報仇。而隨著他調查深入,京城各路人馬也漸漸浮出水面。 按姜文的說法,這是一個“李小龍闖進卡薩布蘭卡”的故事。(《卡薩布蘭卡》:好萊塢經典諜戰愛情電影) 從不久前曝光的兩個預告片來看,《邪不壓正》顯然又是一部非常有姜文味兒的電影。 復仇、槍戰、勾心斗角、美人情婦,再加上民國背景,一下子似乎又找到了《讓子彈飛》的感覺。 完整預告看這里 (時長01:17) 與《讓子彈飛》《一步之遙》不同的是,這次的男主角不再是姜文自己,而是換成了小鮮肉里面質感不錯的彭于晏。 除了年輕有演技,姜文看上的可能還有彭于晏的腹肌——預告片里驚鴻一瞥的八塊腹肌已經迷暈了不少迷妹。 李天然的師兄朱潛龍由廖凡飾演,這個勾結日本特務的角色看上去像是這部電影的反派。 姜文自己則選了一個有點神秘的角色——正邪難辨的前朝武人藍青峰。 周韻飾演的裁縫關巧紅,這次除了美似乎還很帥,與李天然的感情糾葛有點令人期待。 而許晴飾演的交際花,也是姜文電影里“標配”角色了,風情萬種的樣子可能對不少人來說也是吸睛點。 時隔四年,雖然《一步之遙》的“滑鐵盧”還沒被完全忘記,但一點也不影響我們期待《邪不壓正》。 畢竟,是姜文的電影嘛。 為什么姜文總是讓人期待? 最被大眾認可的姜文,可能還是2010年的《讓子彈飛》,這部電影票房口碑雙豐收,雅俗共賞的劇情,還有討論不完的隱喻,一下子把姜文捧上了神壇。 而在此之前,無論是作為演員的姜文,還是導演的姜文,更多還是在影評人和文藝青年的世界里被認知。 姜文1963年出生于唐山市,摩羯座。是家中三個孩子的老大,弟弟是姜武,妹妹叫姜歡。 姜家三兄妹 姜文的父親姜洪齊是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軍人,母親高陽是一名音樂教師。 姜文小時候經常搬家,直到定居北京之后,進入北京72中,認識了后來的好友、《我愛我家》的導演英達。 英達的父親是著名舞臺劇演員英若誠,用姜文的話來說,是中國演員的“傳奇”。 6歲就喜歡上看電影的姜文,在英達的攛掇下考進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與呂麗萍同班。 中戲表演系80級 畢業后姜文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演了一年話劇,沒過多久就被陳家林看中,在影片《末代皇后》中出演溥儀。 《末代皇后》中的溥儀 其實,在此之前電視劇版的《末代皇帝》也找過姜文演溥儀,姜文那時候還滿心期待,誰知道最后被陳道明代替,原因是“他長得不太討觀眾喜歡”。 再后來主演謝晉的《芙蓉鎮》,當年24歲的姜文與32歲的劉曉慶飾演一對銀幕情侶,沒想到假戲真做,這段戀情持續了8年。 《芙蓉鎮》不但為姜文贏得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也開啟了他與大導演的合作之路。 在張藝謀的《紅高粱》里演農民,謝飛的《本命年》里演小混混,田壯壯的《大太監李蓮英》演太監。當然,還有家喻戶曉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里的大提琴手。 《大太監李蓮英》 作為演員的姜文,演什么像什么,而且從不演相似的角色。合作過的導演都夸他有才氣。 但同時他們也特“討厭”他——因為姜文的意見太多了,這個地方為什么要這么演,那個地方道具不應該那么放,全片場就他“為什么”最多,還愛提反對意見,據說《尋槍》時期的陸川就飽受其苦,差點沒被他問崩潰。 《尋槍》 可能也是發現了自己“指手畫腳”的才能,1994年,姜文推出了自己的導演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 這部電影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講述 文/ 革 時期一群紅/ 衛 /兵小青年的成長故事。 《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讓姜文拿到金馬獎最佳導演,接下來的《鬼子來了》更是獲得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姜文一下子成為中國最被看好的青年導演,可惜卻因為《鬼子來了》“違規參賽”被禁五年。 2000年《鬼子來了》劇組在戛納 五年后,姜文帶著《太陽照常升起》回歸,卻因為電影超前的表達方式,被很多觀眾批評看不懂。 這種情況在2014年《一步之遙》的時候又發生了,氣得姜文直罵“怎么就看不懂了呢!” 《讓子彈飛》 天才or暴君? 他更像矛盾的聚合體 姜文不明白為什么觀眾總說看不懂,就像他特煩工作室的人說他不接地氣。 在軍區大院里長大的他,是中國最早接觸西方文化藝術的那批人。中戲科班出身,每次在各種訪談里聊電影,他開口不是莎士比亞,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俄國導演、演員)和布萊希特(德國戲劇家)。 姜文說他不為錢拍戲,他也的確是少數有資格說這句話的人之一。 《讓子彈飛》的名臺詞:站著把錢掙了! 在他的世界里,事情分為“有勁”和“沒勁”,他不做沒勁兒的事。 “我覺得我拍的電影是很有質量的。我拍戲主要是迷戀于創造一個世界,或者把自己感受到的世界呈現出來,往這里搭時間是愉快的。” 他創造的這個世界,得比現實世界更美、更浪漫,讓他自己沉浸其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逃脫實現。 許知遠在《十三邀》里問他為什么愛拍歷史,姜文說一口否認:“我是在拍民國嗎?根本不是。我是在拍 文/ 革嗎,也不是。我拍的是現在的生活。” 對于姜文來說,是民國,或者是未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借此表達的自己。因為“每個人都只能表達自己”。 焦雄屏的《聚焦》里他也說,“一個導演不管怎么標榜自己,都只能做一件事兒,那就是拍他想看的電影。” 比如他拍《邪不壓正》,他對原著《俠隱》中“俠”的部分沒興趣,離他的生活太遠了。于是他就把這部分去掉。“因為它會干擾我,為什么要拿短板在創作過程中干擾我?我覺得沒意義。” 而姜文喜歡的電影表達方式,從他對臺詞的要求可見一斑。 他看不上直白、實在的臺詞,臺詞對他來說是找尋角色內心的切入口,好的臺詞應該在相反的、或者經過掩飾的、不留神暴露出來的一瞬間,讓觀眾來洞察出角色的內心。 比如:
短短三句臺詞,這兩個人的內心就在否定、掩飾中暴露出來。 都說姜文拍電影慢,24年才拍了6部,平均四年一部,最花時間的既不是拍攝也不是后期,而且寫劇本,每次都要花2-3年。 姜文與昆汀塔倫蒂諾(左) 就和所有天才一樣,伴隨姜文的爭議也沒有停過。 愛他的人如崇拜君王,愛他的野性、愛他的直男荷爾蒙,連他的蠻不講理也是一種魅力。 討厭他的人叫他“暴君”,覺得他的自信不過是自負。 姜文的采訪出了名的難做,因為他有事兒沒事兒總愛懟記者,還因此流傳出好多段子。 姜文不愛跟媒體打交道,但這次為了《邪不壓正》,難得耐下性子出來站臺。好好坐下聊電影時候的姜文,引經據典侃侃而談,又顯得很真誠。 上海電影節主席論壇 從他身上,你能看到很多矛盾的聚合。 一方面說著“喜歡我的人都不會太差”,轉過頭又說自己非常自卑。 “大部分時間,我討厭我自己,比如我做的節目我就很少看。為什么?因為每次我看見自己,我!就!煩!” 長著一副五大三粗的外形,實際上姜文有一顆極其細膩的內心。“人應該花更多的時間,讀懂自己的內心。” 他愛拍人,現實中卻覺得自己處理人際關系很失敗。 拍電影的時候,拉一個團隊,圍繞這部電影,任何事情他都可以處理得如魚得水。 但不拍電影的時候,他又回到十幾歲時候的困境,不知道怎么處理生活中。 “生活沒招,才去假裝創造一個生活。” 矛盾塑造了姜文的,也有可能毀滅了他。作為人的姜文也許并不那么美好,但他的電影世界的確獨具魅力。 在《甲骨文》一書里,何偉(Peter Hessler,美國記者)跑到西部去采訪了正在給何平拍《天地英雄》的姜文,那時候他還在《鬼子來了》之后的“禁拍期”。 兩人東拉西扯聊了一大堆,最后姜文的結尾頗讓人感嘆。 “就像抽煙”,他說:“我離不開拍電影,就跟我離不開煙一樣。” 文/編 _ 阿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