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十三邀》上, 許知遠問姜文: “日常的危險是怎么樣的?” 姜文答:“起床”, 起床就是他的日常危險, 違背了他的意愿。 看完這段采訪, 文先生只想說一句: “姜文,你真的太調皮了!” 如果說人到中年, 一個男人變得油膩的標志是 變得故作深沉,好為人師,那顯然, 55歲的姜文還是那個從不按套路出牌 將人生活得恣意瀟灑的熊孩子。 人到中年,最難得的就是 不會被這個世界改變, 身上始終有著一種天真爛漫, 能把人生的每時每刻都活得有滋有味。 毫無疑問,姜文就是這種人。 0 1 什么是浪? “生來兇猛,何不浪得坦蕩” 姜文的名字是姥爺起的, 可是很遺憾, 不管是在幼稚的童年還是懵懂的少年, 他和“文”這個字搭不上邊兒。 反而是一股帶著刀槍棍棒的江湖氣, 還有種自大狂妄和鋒芒畢露。 姜文小時候又黑又瘦,像個馬猴, 人特仗義,經常幫弟弟姜武揍人。 兄弟倆結伴淘,整天上躥下跳, 有一次班上開聯歡會, 倆人趴在墻頭亂扔茄子土豆, 姜武平時“蔫兒壞”,但姜文很“直”, 犯了錯坦蕩得很,從來是敢作敢當, 所以這挨打的份兒也是預定給他了。 有一次都晚上12點了, 姜媽一把把姜文撈起來胖揍,邊打邊問: ‘你知道你哪里犯錯嗎?’ 姜文一臉的懵,自己平時沒少淘氣, 一時猜不到母親說是哪件。 但是只要是母親揍他, 他肯定是犯錯沒跑了。 姜文、姜歡和姜武 后來姜文轉到北京72中上學, 有個特要好的同班同學,叫英達。 英達父是表演藝術家英若誠, 耳濡目染,也愛好文藝。 這倆人簡直“相見恨晚”, 他倆最常干的事兒就是勾肩搭背的, 看英若誠的話劇《茶館》。 十來歲的姜文已經能把《茶館》的臺詞倒背如流, 模仿起老爺子的語氣能把英達都蒙住。 如此天賦姜文當然不會放過, 當年,72中傳達室有部電話, 趁沒人看見,姜文和英達溜進去給北影廠打電話。 鈴——電話通了,“找誰呀?” 姜文眼睛一轉,不慌不忙地說: “找一下安振江老師。” 安振江接電話了,“哎,誰呀?” 姜文就問:“您是安振江老師嗎?” 接著,姜文就表演了一段安振江的臺詞, 語氣和聲音一模一樣。 “哎,別鬧別鬧,您是哪位呀?” 姜文又把安振江的臺詞全給背了一遍。 安振江憤慨地說:“是我國人不是?” 就把電話給掛了。 這倆人除了惡作劇, 還愛湊一起抽煙、聽歌、彈吉他, 英達還介紹姜文還看了不少劇本。 少年都是好奇,喜歡刺激,貪玩, 等考試時候就傻了,姜文功課不太好, 只能抄英達試卷糊弄過關。 高考那年,姜文15歲, 英達考上了北大,姜文落榜。 他聽英達的話,在家好好學了一年, 第二年考上了中戲。 在上中戲的時候, 姜文跟班里的幾個男生特能鬧騰, 南鑼鼓巷住戶們嚷著要投訴他們擾民。 幾個小伙子看了看姜文,不到20歲卻40歲的臉, 想出了個好辦法, 讓姜文裝成工作人員,去居民家里訪問。 姜文讓居民寫了材料,還很正經的跟他們說, “相不相信組織?相信就別鬧了, 等我們落實這個事兒。” 他還假裝過老頭,騙倒了騎自行車的老師, 偶爾,還冒充家長,給弟弟姜武開家長會。 少年時期的姜文當真是貧的沒邊兒, 也許正因為血液里流淌著貪玩、天真、坦蕩, 才終于成了今天這個—— 天馬行空、自由自在的姜文。 0 2 沒有我不敢演的 “不是錢的事,重復沒意思” 1992年, 陳凱歌要拍《霸王別姬》, 找姜文出演男一號段小樓, 姜文不干: “段小樓沒什么挑戰性,我要演就演程蝶衣。” 對,就是張國榮飾演的那個程蝶衣。 不過,陳凱歌幸好沒由著姜文, 實在不敢想象: 一個五大三粗的程蝶衣, 嬌滴滴地靠在張豐毅懷里是什么樣子? 程蝶衣沒演上,是硬件上的鍋, 這實在變通不了。 但姜文演技絕對沒的說, 一直是公認的好演員, 大學還沒畢業時就被很多導演盯上了。 當年陳道明版的《末代皇帝》, 本來是找姜文演的,連合同都簽了。 有一天朋友問他:“你干嘛呢?” 姜文回答:“等著演《末代皇帝》呢。” 朋友說:“不會吧,人家都開拍了。” 姜文才知道,自己被替了。 姜文跑去問劇組:“為什么啊?” 劇組回答:“你的樣子不招人喜歡” 姜文說:“可是我長得像溥儀啊!” 姜文鼻子都氣歪了, 為此郁悶了好長一段時間。 這事兒吧,他看得很淡,不計較。 他又看得很重,逮到機會,他一定要演個溥儀。 1985年,《末代皇后》劇組又找到姜文, 讓他出演溥儀。 看片名就知道,這部電影的主角是婉容, 溥儀只是個配角, 姜文卻把這個角色演成了全片的亮點。 22歲的姜文鉚著勁想演好第一部電影, 他查資料,看紀錄片, 甚至特地去找溥儀的弟弟溥杰, 那段時間姜武每天都聽著哥哥念叨溥儀入睡。 年輕時的姜文很瘦,長得極像溥儀, 那時潘虹賞識他說, 將來可以成為孫飛虎那樣的特型演員。 因為她這句話, 姜文從此決定一輩子不再演溥儀,甚至后來增肥。 次年他演了第二個電影角色, 知識分子秦書田。 1986年姜文收到了謝晉的親筆信,
姜文很珍惜那封信,沒事兒就拿出來看看, 然后再藏起來,到最后竟然藏丟了。 姜文如愿成了《芙蓉鎮》里男一號, 跟他對戲的女一號, 是當時中國第一明星劉曉慶。 謝晉給劉曉慶這樣介紹姜文: “五分中的五分,戲劇學院最優秀的演員。” 姜文果然不負眾望, 表演極其細膩質樸、真誠而感人, 憑“秦書田”一角,拿下了當時中國所有的表演獎。 后來,他演過皇帝,也演過太監, 演過知識子,也演過農民。 重復的角色,姜文不演。 “不是錢的事,我覺得沒意思。” 0 3 把吹過的牛都實現 你見過這么來勁的導演嗎? 1991年,田壯壯帶姜文去香港宣傳電影, 臺灣著名影評家焦雄屏采訪姜文: “中國這么多導演,哪個優秀?” 姜文:“現在沒有,以后有。” 焦雄屏:“誰呀?” 姜文霸氣回答:“我。” 那一年,姜文28歲, 還沒拍過一部電影。 不久,一次飯局上, 住在他街對面的兄弟王朔 遞給姜文一本新小說《動物世界》, 那晚半夜三點,姜文睡前隨意翻到這篇小說, 這一看激動得熱血上涌:“就是它了!” 1995年,《陽光燦爛的日子》一出來, 就以5000萬票房奪得中國年度票房冠軍, 并且被美國《時代周刊》票選 為全球十大電影之首。 《陽光燦爛的日子》 姜文拍電影也很姜文, 他拍電影不是為了賺錢, 只拍自己喜歡的,而且每次都霸氣外露, 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到極致。 拍《太陽照常升起》的時候, “為了做好瘋媽那雙繡花鞋, 我讓工作人員跑了幾個省, 糅合了各地不同的民間絕技, 其制作成本超過了一輛汽車。” 《太陽照常升起》 拍《陽光燦爛的日子》時, 為了拍攝那張讓馬小軍丟魂的米蘭照片, 我讓寧靜在床頭擺一張照片, 攝影師拍了整整4天, 然后從23040張照片中, 挑選了上面的那一張。 《陽光燦爛的日子》 拍《鬼子來了》時, 在寫劇本之前翻遍了50多部 關于抗日戰爭的大部頭書, 拍戲時的屋頂是從山西專程運來, 為拍出砍頭特效,專門從美國進口了 幾臺能滾動拍攝的特殊攝影機。 《鬼子來了》 拍《讓子彈飛》的時候, 有一場三人鴻門宴, 為拍出三足鼎立霸氣,專門搭建了環形軌道, 三臺運動攝像機交替轉動,影片用了55萬尺膠卷, 這一場戲就耗掉五分之一。 《讓子彈飛》 20多年,姜文只拍了5部戲, 四、五年打磨一部電影是他的常態, 但每一部都是大片:《陽光燦爛的日子》、 《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 《讓子彈飛》、《一步之遙》... ... 姜文每次新作一出, 就能獲得無數人否認期待, 作品雖不多,卻每一部都值得反復回味。 就連拿過三座奧斯卡小金人的李安, 看了他的電影也不由贊嘆: “姜文的才氣遠高于我。” 姜文拍電影還有更牛的一點是 他從不會屈從于現實的規則, 《鬼子來了》一出來就遭禁, 但對他來說,一部《鬼子來了》就夠了, 他從不拍娛樂大眾的電影: “我的電影你愛看不看。” 馮小剛在《我把青春獻給你》一書中, 寫過姜文曾對他說過這樣一番話: “電影應該是酒, 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 你拍的東西是葡萄, 很新鮮的葡萄,甚至還掛著霜, 但你沒有把它釀成酒, 開始時是葡萄,到了還是葡萄。 你應該把葡萄釀成酒, 不能僅僅滿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鮮榨葡萄汁。” 別人以為姜文在吹牛, 但不可否認,一旦他開始拍電影, 你會發現,他說的是真的, 多年前吹過的一個牛, 他就有本事把它實現。 姜文是真正把每一部電影 都釀成了酣暢淋漓的酒。 《讓子彈飛》 0 4 這個世界上的成功太多 有趣的靈魂太少 大家都說姜文是“硬漢”、“爺們” “直男”、“行走的荷爾蒙”…… 但生活中的他幽默風趣, 喜歡像孩子一般捉弄人,皮到不行, 常常搞得眾人啼笑皆非,親近又可愛。 有次姜文父母去換煤氣, 但那的人就是想見他們的明星兒子, 不給換,非要姜文自己過去。 沒辦法,姜文只好自己去了, 到了換煤氣的地方,對方刁難他,說唱一段吧。 姜文看了一眼地上的煤氣桶, 二話沒說,掄到肩膀上扛著, 然后大搖大擺地唱著 “妹妹你大膽往前走”把煤氣扛回家了。 在執導電影《邪不壓正》時也很皮, 姜文特羨慕彭于晏的肌肉, 拍戲的時候還感受了下手感, 一邊摸彭于晏腹肌, 一邊發出了“誒呦我去”的感嘆。 別人說他“您50幾歲的大導了, 能不能穩重點?” 姜文卻說:“何必那么認真呢? 你看我長這么胖,臉這么圓, 這樣的人一般不是較勁的人。 我不是的……你叫我努力和認真,那是不可以的。” 還有一次,他被影迷包圍了, 好不容易竄出人群,一上車, 他說的第一句話是: “X!竟然有人叫我文文?” 姜文也不是一味的“霸道總裁”, 在演員眼里他還是個十足的“馬屁精”。 為了請來大腕拍《讓子彈飛》, 姜文給周潤發和葛優,各寫了一封信: 給發哥信中,姜文忽悠道:
給葛優的信,則是另一種風情,
兩封信一經披露,公眾嘩然, 任誰也不會想到這是 讓媒體記者頭疼的硬漢會這么會說話, 后來,兩人都答應了他來拍電影, 果然只有像姜文這種, 不怎么正經的男人才惹人愛。 黃渤也很逗貧,但遇到姜文就沒轍。 FIRST青年電影展,姜文開玩笑問: “這么嚴肅的電影節你為什么來?” 黃渤反問: “這么年輕的電影節你怎么來了?” 姜文說: “你人挺嚴肅的,名字不太嚴肅, 姓黃,你還渤。” 黃渤無言以對: “看得出來,姜文老師確實有文化。” 生活中的姜文更是個段子制造機, 和記者你來我往的段子更是數不勝數。
這個世界之所以乏味不堪, 有時候就是因為功利圓滑的聰明人太多, 而有趣好玩的性情中人太少。 對姜文說,人生活得足夠痛快, 用兩字形容就是——不裝。 因為不裝,所以動人。 這個世界上成功的人設太多, 而有趣的靈魂太少。 如姜文這般有趣又特立獨行的導演, 你很難遇上第二個! 0 5 人到中年 最難得的就是活得明白 前陣子, 姜文被邀請上了訪談節目《十三邀》, 許知遠拼命地想往更高更深的主題上聊, 但每次都被姜文打了回來, 姜文看了一眼仇大苦深的許知遠, 說:“一天瞎擔心什么啊, 人毀滅不了地球也救不了地球, 管好自己的事兒就得了。” 人最難得的就是活得明白, “生活是我自己的,關你們屁事。” 姜文說,他老了要做三件事: 寫三個版本離奇搞怪的自傳, 在不識譜情況下做首曲, 最后畫點眼前能看見的東西。 風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這才是人生正確的打開方式。 人到中年, 很多導演蔫了,油膩了, 但童心未泯的姜文不故作深沉, 有趣又好玩,浪蕩半生,干凈自由, 縱然油膩了軀體,但從不曾油膩歲月。 這世界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世界, 姜文卻依舊是當年的姜文, 真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