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庭作業何以成家長作業
檢查孩子作業家長不堪重負
“家長給孩子的作業簽字看似簡單,想要達到老師的要求,卻并不容易。孩子上了小學,寫作業的事情常把我們折騰得筋疲力盡。 ”家住合肥市經開區芙蓉社區的“80后”媽媽楊女士感嘆說。
楊女士和愛人都是大學本科學歷,原以為給上小學的孩子輔導作業、簽個字不是什么大問題,沒想到去年9月孩子剛開學不久,他們就遇到了煩惱。 “老師說孩子的作業里有錯題,建議我們以后認真檢查再簽字,不要出錯了。我認為孩子寫錯一兩題作業很正常,在老師訂正講解時還可以加深印象。”楊女士說,盡管心里有不同意見,但她還是積極配合老師,開始認真檢查孩子的作業。
從單純的簽字,到每天檢查、訂正完孩子的作業再簽字,楊女士和愛人感到非常吃力,“拼音里的元音輔音、平舌翹舌、前鼻音后鼻音等知識點,我們差不多忘光了,根本沒法輔導孩子;漢字筆畫和英語識字卡片,孩子學得快忘得快,要反復去教,像橫、豎、撇、捺、彎鉤等這些漢字孩子也不認識,不知道題目要求,需要一點點教。 ”
“每門功課的作業都按照這種方式檢查和簽字,實際上是把家庭作業變成了‘家長作業’,讓家長承擔了老師的一部分教育職責。”楊女士說,家長畢竟不是專業教師,而且平常工作也比較忙,遇到輔導不好、輔導不了或是同類題目孩子反復出錯的情況,由不得會急躁,會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揮巴掌。每次一到寫作業時,孩子都是一臉苦相,弄得親媽好像“后媽”一樣。
相比學歷較高的楊女士,沒有多少文化的潘奶奶更是發愁。潘奶奶的兒子兒媳工作較忙,兒媳常年在外地,孫子的作業主要靠潘奶奶輔導、簽字,“小學高年級作業比較多,不少作業都超出課本知識,像英語閱讀理解、數學小論文、科學小實驗等,老師提前不講解,孩子不會做,我又輔導不了,只能找答案給孩子抄。 ”
有媒體調查顯示,79%的家長反對孩子作業由家簽字,其主要原因在于反對課業過量;反對強行增加難度,脫離實際的作業;反對老師教育職能的“缺位”。
學習需要督促老師不能全包
一些家長感嘆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家長承擔了老師的工作。對這樣的觀點,合肥市淮河路第三小學英語老師張蓮娣并不認同。她說:“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相互配合,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更需要家長擔起責任督促他們學習,幫助他們打好基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
張蓮娣帶著3個班級160多個孩子的英語課,還擔任其中一個班的班主任。她告訴記者,英語學習最重要的是積累,初學者要進行大量的“聽說讀寫背”訓練,持之以恒才能培養語感、學會應用,“讓家長簽字是希望家長重視孩子的作業,督促孩子保質保量完成作業,因為老師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顧到每一個孩子。 ”
從張蓮娣多年的教學實踐看,家長重視孩子的作業,認真檢查簽字,孩子的作業和學習成績相對會比較好。相反,如果家長對孩子的作業不重視,一些孩子可能幾天都不做作業、不交作業,有的孩子雖然寫了作業,也字跡潦草,敷衍了事。
“每個班級一周上3次英語課,家長最多只要簽3次字,對孩子學習的促進作用卻非常明顯。 ”張蓮娣說,家長給孩子的作業檢查簽字,一方面會督促孩子端正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家長也能隨時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孩子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及時與老師溝通,共同“補缺補差”。
“孩子的學習,不能要求老師‘全包’。 ”張蓮娣的同事、語文老師張文宣也贊成家長配合督促孩子的學習,把老師對作業的要求執行到位。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她們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比如在今年暑假的閱讀作業中,張文宣老師要求四年級學生為每本書寫一段閱讀體會,以此檢查孩子的閱讀情況。張蓮娣老師向六年級學生推薦了英語配音軟件,讓孩子在網上學習為自己喜愛的動畫短片配音,上傳配音視頻到班級群。
家長給孩子作業檢查簽字的好處,淮河路第三小學的學生家長范恒元深有體會。 “我的孩子以前比較調皮,性子有些浮躁,如果不看著,他不能靜下心來認真寫作業。這幾年堅持下來理順路了,家長和孩子都習慣成自然了。 ”范恒元說,孩子正常上課時,她每天都要花1至2個小時陪兒子完成各項作業,老師布置的作業完成后,她還會額外給孩子布置一些作業,孩子也會聽話地完成。
家校各盡其職形成教育合力
合肥市淮河路第三小學校長方業菊表示,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雙方各盡其職、相輔相成,增進理解與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在孩子的學習上,家庭和學校該如何“各盡其職”?淮河路第三小學的骨干教師李釗認為,家長和學校應當各展所長,有的家長看著孩子做了很多題、簽了很多字,孩子的成績還是上不去,不是家長不想把孩子教好,而是他們沒有這個能力。 “老師有教育專長,可以帶著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復習,既避免大量刷題增加課業負擔,又能提高學習效率。 ”李釗說。
擔任小學數學老師21年,李釗曾多次指導學生獲得省級獎項。多年來,他把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12冊數學課本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歸納,濃宿成一本講義,帶著學生一個一個知識點去攻克。記者看到這本講義里有20多道數學題,其中每一題代表一個題目類型,20多道題幾乎涵蓋了小學階段所有的數學題目類型。
“孩子對知識點學得扎實,同一類型的題目只要‘吃透’其中一題,就可以觸類旁通。 ”李釗說,老師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比一味要求家長陪孩子刷題、簽字更有效果。
“批改學生作業是教師職責范圍內的事,不能交給家長來做。 ”合肥市經開區芙蓉社區的“80后”媽媽楊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持這樣的觀點并不是在推卸責任,而是希望相關部門出臺措施,為家校合作劃定一個邊界,明確老師和家長各自的責任范圍,讓家校合作形成“正向合力”。
為了輔導孩子學習,楊女士把孩子的小學課本抱起來自學了一遍,還和愛人一起上網查了很多知識,但實際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家長做老師的事情,難免事倍功半,如果讓我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我想我會做得更好一些。 ”
教育專家表示,家長和學校在教會孩子學習方法的同時,應當注重培養孩子在學習方面的自立能力、自律意識,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角”,家長作為引導者要支持孩子,充分關注孩子的學習與成長,“但這絕不是一味強迫孩子去學習,甚至去代替孩子的角色。 ”
網友觀點
@樂_寧:雖然沒有哪個文件規定,小學生作業家長一定要檢查簽字,但在我熟悉的家長群體中,老師對家長簽字的建議和要求已經成為大家默認的一項“規矩”。不管心里愿意不愿意,只要老師提了出來,絕大部分家長都會配合執行。
@一生追夢:自己的孩子自己不管,還能指望別人?把孩子的學習全部推給學校和老師,說實話,我是不太放心的。一個班好幾十個孩子,老師怎么可能每個孩子都100%照顧到。老師不注意、沒管到的地方,家長就得負起責任來。為了自己的孩子,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阿迪媽:不是不想管孩子學習,實在是學歷不高管不了。語文還能勉強應付,孩子的數學和英語書,我好多都看不懂,孩子不會的題我輔導不了,做錯的題也發現不了,檢查作業就是看看孩子的字寫得是不是工整。長此以往,會不會家長文化水平越高孩子學習越好、家長沒文化孩子就只能墊底呢?
@落雨無聲:說起來都是淚,自從娃上學之后,我們作為家長就練就了十八般武藝,改作業、做手工、做PPT、辦小報、辦萬圣節,還得陪讀、陪上興趣班。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很多作業難度太高,比如讓小學一年級學生做PPT,不設題目、沒有事前輔導就讓小學生去寫數學論文,這不明擺著是把作業布置給家長嘛!
@默默:我在網上看到江蘇省教育部門曾明確規定“不得將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取消家長簽字在我們這里或許不太現實,但是希望學校至少能考慮到每個家庭的不同情況,不能一刀切讓所有家長按同一個標準去檢查簽字。有的孩子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能力不夠,有的孩子是單親家庭、隔代教育,對這部分孩子的作業,老師應當多費些心力去批改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