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因果關系的具體表現上來看,它體現出條件與結果之間的相關性,其中條件與結果這兩個要素本身是已經被認知系統所能單獨識別的關系要素。相關關系是相對的,那么基于相關關系基礎之上的相關關系也應該是相對的,即因果關系也應該是相對的,那么實際上是這樣嗎?答案不一定。有很多因素會打破因果關系的相對性,例如一種因素為因,一種因素為果,在特定的作用方式下,基于因可以得到果,但是反過來,基于果卻不能得到因,而是得到另一種果,也就是說,從因到果的轉換是單向的,此時,因是因,果是果,因果關系是較為明確的,這種明確性緣于背后那個組織因與果之間相關性的解碼系統的作用不可逆性。 我們在認識不同的要素之間的關系時,通常是先認識到一種關系,再認識到另一種關系,然后才發現它們之間有關聯性,于是自然的形成了一種因果邏輯。由于認知是建立在行為之上的,認知系統會自然的將大部分涉及作用過程的要素相關性理解為一種因果關聯,這對于我們適應社會環境來說并沒有什么不妥,這種基于經驗的延伸可以避免我們重犯許多低級性錯誤,也能更好的發揮我們的所長。然而,對于科學研究來說,這種思維通常會成為探究問題的重大障礙。我們習慣性的將一種關系變量當作因,一種關系變量當作果,只因它們有先有后,而假如這種因果關聯是基于一種循環周期運動,那我們所了解的因果邏輯可能與實際剛好相反,后發生的事件有可能才是真正的因,而前發生的事件只不過是上一循環周期中的某事件的果。對于一個要素因子完全同步的因果關系來說,單方面的認為其中一種為因,另一種為果也可能是存在問題的,例如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萬有引力學說到相對論,事物關系的因果邏輯就出現了完全對立的變化。 認知意味著一種同步關系感知,而關系是建立在物質相互作用影響基礎之上的,我們對物質的質性認知,本質上是對作用關聯的感知,由于這種關聯性等同于一種樣本之上的概率性,它并不等同于樣本本身,因此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真正了解物質本身。有人說,科學的發展雖然不能揭示真理,但是科學的發展能夠使得我們無限接近真理,仔細想想的話,這句話也是存在問題的。在對真理的評判過程中,人們傾向于相信自己最發達的探測系統——視覺,人如果認為視覺對世界的感知是真實的,那么蝸牛也會認為觸須對世界的感知是真實的。真理永遠是相對的,當一種新發現解決了人們所長久困惑的問題時,它可能會帶來1000個新的問題,科學的鉆研越深入,問題的不確定就愈高,困惑性就愈大,面對這些新的難以解決的問題,人們的認知不是接近真理,而是接近于無知,于是我們會發現,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在那些毫無頭緒的問題面前,開始關聯神學。 牛頓晚年醉心于神學 在求知的道路上,我們當然要摒棄這種思想,但是我們也不得不去面對那些無盡的未定性問題,知識的大爆炸以及學科之間的鴻溝,使得每一個人的認知水平相對于社會來說,都在趨向于無知,尤其是不保持謙虛學習態度的個體。當沒有有效參照系,當沒有有效關聯邏輯的時候,大腦總是會在歷史認知的記憶數據庫中去搜尋各種潛在的關聯(9.1節),因大腦認知體系計算的時延問題,因經驗認知的時序問題,意識會天然的生成一些因果關聯邏輯,并且在這種慣性認知下,使得我們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因,什么是真正的果,以及因與果的實質性關聯,這就是因果關系陷阱。越前沿的領域,我們對問題要素之間的關聯性的感知就越抽象,我們就愈受思維的本身邏輯慣性所掣肘,因此,越前沿的未知領域,這種問題愈加突出。 能夠消除不確定性確實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在明確這種關聯性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深入的思考,其內在邏輯性是否還有其它探測的角度,其它探測的方式,其它的觀察尺度,因為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參照性、不同的探測方式,其性狀表現會發生顯著的變化,其邏輯關聯因此也會跟著發生變化。站在地球上看月亮運動,站在火星上看地月運動,站在銀河系旋臂上看太陽系運動,站在銀河系中心附近看太陽系運動,這幾個視角所看到的星體運動軌跡完全不一樣,軌跡的變化,客觀上反映了同一前景與不同背景之間關聯性的變化,因而間接映射出了邏輯關聯性的變化。然而,我們卻經常習慣于同一背景下看事物,同時我們還經常忽略了那個背景的存在,這就是問題所在。 在解析人的意識問題上,我們的觀察視角、探測方式永遠都不能夠跳出大腦思維體系本身,這是意識研究的最大障礙。既然我們無論如何都跳不出自身的思維枷鎖,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求知方式,就是以更貼近于自然的邏輯方式來反思自身,以更加物化的機械系統思維來映射意識思維,然后用自然科學的知識解讀這套體系,還原其內在面貌,就像是愛因斯坦的思考方式那樣(3.2節),如此,才有可能更好的發掘意識內在的本質關聯,也能夠更有效的規避復雜認知邏輯對這種內在關聯性的干擾。 本章所給出的行為與認知之間的邏輯關聯,與我們的主觀認知是有出入的,如果不深入挖掘因果邏輯的建構條件建構背景,是較難以獲得這種認知的。而關于自然界的運行機制究竟是基于因果的,還是基于相關的,這其實并不是問題的核心,真正的問題在于我們建立在什么尺度和什么維度上去認知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