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識梳理 1.文言文中的被動句是指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承受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2.指出下列被動句的標志,并準確翻譯全句。 第一組: (1)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賈誼《過秦論》) (2)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蘇洵《六國論》) (3)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司馬遷《鴻門宴》) 第二組: (4)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廉頗藺相如列傳》) (5)而君幸于趙王。 (《廉頗藺相如列傳》) (6)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三組: (7)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8)妝成每被秋娘妒。 (白居易《琵琶行》) 第四組: (9)戍卒叫,函谷舉。 (杜牧《阿房宮賦》) (10)婦女無所幸。 (司馬遷《鴻門宴》) (11)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問題探究 1.“……見……”的句式中的“見”都表示被動嗎? (1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荊軻刺秦王》) (13)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李密《陳情表》) 2.“……于……”句式中的“于”都表示被動嗎? (14)(李氏子蟠)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 (韓愈《師說》) (15)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參考答案: 一、知識梳理 第一組: (1)“……為……”表被動,組合格式是“行為的承受者+為+行為的發出者+動詞”。自己卻死在別人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么呢? (2)“……為……所……”表被動,組合格式是“行為的承受者+為+行為的發出者+所+動詞”,這種被動句式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里。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 (3)在“為……所……”被動句中,“為”后面的行為的發出者可承前省略,變為“……為所……”縮略格式。句中“為”的行為發出者“沛公”被承前省略了。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他(沛公)俘虜。 第二組: (4)“……見……”表被動,組合格式是“行為的承受者+見+動詞”。我恐怕趙國得不到秦國的城池,白白被秦國欺騙。 (5)“……于……”表被動,組合格式是“動詞+于+行為的發出者”。并且您又受到趙王寵幸。 (6)“……見……于……”表示被動,組合格式是“行為的承受者+見+動詞+于+行為的發出者”。我確實擔心被(秦)王欺騙而辜負了趙國。 第三組: (7)(8)“……被……”表被動,組合格式“行動的承受者+被+行動的發出者+動詞”。(7)昔日的舞榭歌臺、顯赫人物,都被風吹雨打化為土。(8)(琵琶女)每次化妝完都被同行歌妓們嫉妒。 第四組: (9)—(11)是謂語動詞本身含有被動意義的意念被動句,這類無標志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9)中“舉”應譯為“被攻下(占領)”。戍邊的陳涉、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劉邦)攻下。(10)中“幸”應譯為“被寵幸”。婦女沒有被(沛公)寵幸的,或“(沛公)不迷戀女色”。(11)中“拜”應譯為“被封”。由于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 二、問題探究 1.(12)……見……。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除掉了。 (13)“見+動詞”中的“見”不表被動,它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剛出生六個月,父親就棄我而死去。 2.(14)中“于”表示被動。(李家的孩子蟠)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 (15)中“于”引進動作支配的對象。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收獲。 文言文被動句能力檢測 1.下列句中的虛詞“見”不表示被動的一項是( ) A.冀君實或見恕也 B.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C.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 D.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2.下列句中的動詞“于”不表示被動的一項是( ) A.不能容于遠近。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徘徊于斗牛之間 3.下列句子中,不含有意念被動句的一項是( ) A.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B.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C.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D.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4.指出下列判斷句的標志,并準確翻譯全句。 (1)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 (柳宗元《愚溪詩序》)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 (3)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司馬遷《屈原列傳》) (4)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 (5)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5.分析下列文言句子在句式上的特點,并翻譯成現代漢語。 (1)(2008年江蘇卷)及得召見,遂見親信。 (2)(2005年廣東卷)暉(朱暉)剛于為吏,見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3)(2004年江蘇卷)尤為帝所禮重,而不至大用,時議惜之。 (4)(2004年重慶卷)公逸(李公逸)感端(夏侯端)之節,亦固守。 參考答案: 1.設計意圖:檢測易混知識點,“……見+動詞……”句式中的“見”并不都表示被動。 答案:A項(A項中“見”用在動詞前,等于前置的“我”。全句譯為“希望您或許能夠寬恕我吧!(《答司馬諫議書》)”B、C、D項中“見”都表示被動。B項: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屈原《漁父》)C項:這就是說,愛人的人必定被人愛。(《墨子·兼愛下》)D項:都愛好文學,而以善作賦被人稱贊。(司馬遷《屈原列傳》)) 2.設計意圖:檢測易混知識點,“……動詞+于……”句式中的“于”并不都表示被動。 答案:D項(A、B、C項中 “于”都表示被動,譯為“被”;D項中“于”表動作的處所,譯為“在”。) 3.設計意圖:檢測沒有標志的意念被動句。 答案:C項(A項“逼”譯為“被逼迫”,B項“感”譯為“被感動”, D項“蔽”譯為“被蒙蔽”。C項出自屈原《漁父》,圣人都不被外界事物所拘束,而能順應時世一起變化。“于”表被動。) 4.(1)……見……于? 現在這條溪水卻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 (2)……見……,……被……。(屈原)誠信卻被(楚懷王)懷疑,忠實卻被(小人)誹謗,能夠沒有怨恨嗎? (3)……于……。(楚懷王)在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 (4)……見……于……。我必定會永遠受到有學識的人的恥笑。 (5)“寵”是“受寵愛”。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鏟除干凈,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 5.(1)……見……。等到獲得皇帝召見,便受到皇帝親近信任。(為突出了受動者,使譯文更順暢,可把被動者以“主動”的方式譯出,即以“被動者+受到+主動者”格式翻譯。) (2)……見……于……,……被……。朱暉。 (3)……為……所……。特別被(受)皇帝禮遇器重,但沒有得到重用,當時的議論為此感到惋惜。 (4)是意念被動句,“感”是“被……感動”。“亦固守”是省略了賓語“杞州”的省略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