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閑讀《莊子》,有個故事說的是南海王“倏”與北海王“忽”,二王經常相聚于中央王“混沌”處,混沌王熱情款待,倏、忽二王很是感謝,想給混沌鑿出七竅,使他能夠吃美味,看風景,聽音樂,聞花香,可惜的是一天鑿一個竅,用了七天,七竅鑿好,混沌死了。 按莊子的意思,倏在南方,代表存在,忽在北方,代表虛無,而混沌則代表自然。倏忽刻意改變自然,導致混沌死亡,不可謂可惜。 最近因一事兒鬧心,導致晚上睡眠不足,胡思亂想,竟然有耳鳴跡象。于是就想到了昨天發生的事情,是現實存在的,不能改變;明天將發生什么事情,是不可預知研判的,是虛無的,所以就將昨天和明天分別比喻為倏和忽,感覺比較貼切。而晚上呢?應該稱作是混沌,自然規律需要你去睡覺,聽不見,看不見,聞不到,吃不得,七竅關閉,這樣才會有充足的睡眠,旺盛的精力。意識到了混沌的重要性,也就心安理得不去胡思亂想了,睡眠質量提高,次日一早耳鳴現象消失。 中國古人的智慧之一便是將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對應人的五臟,把人體比喻為一個循環運作的小宇宙。大腦放電現象已被現代醫學科技證明,二三十瓦的電量竟然能使一個燈泡發光。并且醫學的進步程度可以通過手術剝離腦瘤,改變大腦放電部位和電量,從而治療帕金森病癥。可見一個健康人的存在,需要多么精細準確的構造啊!如果上帝造人,上帝真的是太費心思和精力了。 倏忽之間,雖然有南海北海、中央大地,可是他們的交際相遇卻是那么地迅速,所以后來就有了用倏忽一詞表示時光的飛逝。是啊,宇宙間萬物,滄海桑田,谷嶺交替,哪兒有永恒呢?而我們人類,繁衍生息,一代代倏忽而過,幾百萬年只不過地球的一群過客而已。而作為自然之代表的混沌,才是永恒。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處于混沌狀態的家務事、公事、國事等,又何嘗不是難以厘清呢?《耶路撒冷三千年》,是是非非間又怎么去評判誰對誰錯呢?看過《羅生門》電影后,誰還敢輕易判斷一個事情的真偽呢? 伏羲食百草導致腹部透明,這是一個傳說。但是,在巴拿馬某個小島上的確有玻璃蛙可以看到透明的五臟六腑——如果一個國家、一個單位、一個人,真的能夠建立一套足夠合理的制度或者程序,完全透明的理想狀態也是不難的,是非曲直也就一目了然了。唐吉坷德以及最近流行的舉報達人魯女某等也就可以不那么糾結痛苦了。 人有七竅,故而有七情六欲,于是便有了貪婪之心,恨不得擁有天下所有,卻忘記了混沌的重要性,想把睡覺的時間也用來享樂,那只有死路一條。真可謂愚蠢之極。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失”。老子《道德經》五千言,無不在強調混沌的自然屬性的重要。“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一些美好的東西努力過了,得到了當然值得慶賀,而得不到也不必去傷心難過——這就是我們的人生規律:倏忽之間,大道存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