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講到古豳(bīn)國(今甘肅寧縣、正寧、合水、鎮(zhèn)原及陜西彬縣一帶),介紹了周部族的前身。周部族為躲避戎狄從古豳地遷徙到岐山(周原)腳下后,以此為根基,逐漸發(fā)展壯大,成為西部強國。其實在殷墟卜辭中,周方的活動一直非常活躍,對外政治上與商王朝保持著頻繁互動。相關先周史料主要出現(xiàn)在殷墟一期卜辭以及周原甲骨,一期卜辭中有“周侯”的記錄,可見早在武丁時期,周已被商封為侯爵。不過,周方與殷商的政治關系反反復復,時好時壞。一期卜辭中的記載或為征伐,或為聯(lián)姻。“(商王)其克囗周。”這估計是商王伐周的一次舉動。而卜辭:“甲子卜,貞婦周不徙。”、“囗寅,貞婦周疾徙。”這組卜辭中提到“婦周”,又說明武丁時周族有女子嫁到王室。該辭大意是貞問婦周的疾病有沒有得到控制。卜辭中除了“婦周”,還有一個“妣庚周”,或許周族不止一人嫁到商王室。看來商周互通婚姻素有傳統(tǒng),從有文字記載的武丁時期到商末《易經(jīng)》中記載的“帝乙歸妹”。“帝乙歸妹”指得就是商王帝乙將自己妹妹嫁給姬昌的事。 “周”的造字本義可能跟圈地規(guī)劃有關,甲骨文象形為“田里種滿了莊稼”,有密密麻麻之狀,故《說文解字》說:“周,密也。”早周部族早已發(fā)現(xiàn)圈地規(guī)劃發(fā)展特殊項目的重要性,可以說是最早的“改革開放”,這也是周部族得以在西部率先致富強族安邦的原因。一般說法認為“周”由古公亶父遷岐(周原)之后才有,但事實上古公亶父可能只是遷都,“周原”的地名應該早就存在。古豳地時期的周部族因為高端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富甲一方,不可能不引起商王朝的關注,這也可以對應到早期卜辭中商周之間的微妙關系。周人發(fā)現(xiàn)岐山一帶土肥地沃,山清水秀,氣候溫潤,更適合發(fā)展,且有岐山可作天然屏障,后能將猖獗的戎狄擋之門外,前可以防御商人的武裝力量,地緣優(yōu)勢顯然。便放棄古豳地舉族遷居岐地,與族人一起疏溝通河,建城筑邑。周部族遷居岐山,史書上只交代為了躲避戎狄,而事實上不但如此,更是為了向東發(fā)展進軍中原打樁奠基。 周的甲骨文 周方雖然時服時叛,但主要還是處于商王朝的控制之下。商周聯(lián)姻后,兩國暫時友好,期間周方經(jīng)常出入王室,向商王進貢了大量的物質(zhì),包括巫師、犧牲、女子、龜甲等等。比如“貞周以巫。”、“……令周取巫于囗。”、“甲午卜,賓,貞令周乞牛多……”等等。而“丁巳卜,貞周以嫀。”這是商王向周索要嫀女,嫀女就是秦部族的女子,商王既向周索嫀女,說明早期秦部族素來與周方關系不錯,秦部族應該是依附于周部族的。據(jù)考古資料,岐山縣西周早期宮殿鳳雛宮遺址曾發(fā)掘一批周初甲骨,其中有“王飲秦”的記載,“飲”是西周時期的一種“飲至”典禮,秦人能參加這種國家級的典禮,可見兩族一直關系友善。周方不但向商王進貢各種物質(zhì),還替商王狩獵,聽命于商王,接受商王的派遣。卜辭:“勿令周往于C?”要派周人前往C地嗎?卜辭:“辛卯卜,貞令周從永止。八月。”這是商王命令周人跟隨一個叫永的人去執(zhí)行工作。 看似商周兩族,從聯(lián)姻到依附,相安無事,其實暗流涌動。周部族表面上對商王服服貼貼,背地里卻隨時準備背叛。之后卜辭中出現(xiàn)了大量商王“寇周”的記載,商王為何要對周方大動干戈?甚至不惜出動“多子族(多個子姓宗族)”全面征討。一方面說明周族軍事力量的強大,另一方面周族的行為確實觸動了商王的底線。卜辭:“己卯卜,貞令多子族從犬侯寇周,囗王事。五月。”商王拜犬侯為大將,率領多子族平叛。此次戰(zhàn)役持續(xù)時間較長,除了犬侯、多子族,還有其它多個未能識得甲骨字的方國勢力共同參與,甚至商王親自前往陣地督戰(zhàn),應該說是一次規(guī)橫較大的平叛戰(zhàn)役。那么此次戰(zhàn)爭結(jié)果如何?沒有更多的卜辭可以證明。除了一期,此后各期的卜辭中再無出現(xiàn)周方的記載,估計周方被征服了。 但這依然是暫時的,《竹書紀年》記載:“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來朝。”周王季,即季歷,文王之父。周方在武乙(文丁之父)時來朝,說明此時周方臣服于商。次年季歷替商王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之后季歷還擔任了殷商的牧師一職。雖然看上去商周關系紅紅火火,但結(jié)合以上卜辭及各種古籍史料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周方服從商朝一直是政治上的“偽裝”,至始至終沒有真正的臣服過,一旦時機成熟,卸下“偽裝”即是背叛。這會不會是后來“文丁殺季歷”的直接因素?周方從武丁以來一直這樣反復無常,陰奉陽違,不可能不引起商人的警覺,甚至厭惡。《竹書紀年》:“帝乙二年,周人伐商。”這是文丁殺季歷四年后周人的一次報復行動,但以慘敗告終。 周人大敗后,帝乙為了獲取更多的政治優(yōu)勢,決定扶持姬昌為侯,并將“歸妹”嫁于姬昌,暫時緩和了商周之間的矛盾,從此商人開始了長達兩代的東征之旅。但這也給了周人極好的蟄伏和喘息機會,也為日后周取代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堰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