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這首五言,在中華大地是家喻戶曉,連小孩子都能背誦,算是中國古詩詞中原本語言含蓄,卻因為紅豆意象固化而變得直白的愛情詩鼎峰之作。 紅豆作為相思的信物在南朝蕭太子(古詩十九首的編者)的傳說中便已經開端,經過王維這首詩和民眾的推波助瀾,終于在中國傳統文化文化中成為愛情與相思的最高象征。
這首詩的詩題確實多,《相思》、《相思子》、《詠紅荳》、還有一個就是標題中說的《江上贈李龜年》,這其中到底哪一個才是真的? 很抱歉,一個都跟王維沒什么關系。 這首五言,在王維集的宋、元、明初和明中葉的各種版本中,根本就沒有收錄。 那是不是說這首詩的作者就不是王維?那倒也不是。 我們能找到距離王維時代最近的記錄是唐僖宗時期范攄的《云溪友議》:
這段文字并不復雜,我們可以看出杜甫贈詩流浪江南的李龜年的舊事。然后李龜年在采訪使宴會上演唱了王維的兩首詩,唱完之后,氣絕四天復蘇。 重要的是這段話:“此詞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園唱焉。”這說明“紅豆生南國”這首詩是王維所作,一直在梨園中傳唱,屬于保留曲目。 所以這首詩是王維的應該沒問題,因為這是距離那個時代最近的記載了,必然是最接近事實真相的。可惜的是,文中并沒有說明這首詩的題目。詩題也許有過,但是在玄宗到僖宗的這一百多年間,可能散佚了,也可能只是個無題詩。 王維這首“紅豆生南國”到底是寫給愛人的,還是寫給友人的,包括具體的寫作時間都沒有定論。 而且我們還能看到,這個最早版本的詩中,不是“春來發幾枝”,而是“秋來發幾枝”。這種描寫也是更適合紅豆結子的自然規律的。 那這首詩的名字都是哪來的呢? 對唐詩的大規模整理從宋朝開始,南宋計有功編著《唐詩紀事》收錄了這首詩,但是也沒有題目,算是比較老實的,但是洪邁編著的《萬首唐人絕句》里收錄的就有名字了,叫做《相思子》。這個名字還好,畢竟唐人李匡文在《資暇集》中寫過:“豆有圓而紅,其首烏者,舉世呼為相思子,即紅豆之異名也。” 所以,這里稱為《相思子》就好像我們今天用別稱稱《紅豆》一樣,算是為王維這首詩劃了個類別,這就是詠物詩。 進入明朝,又不一樣了。明朝的文人是最喜歡改詩的。首先是嘉靖年間刊發的王右丞集首次收入了此詩,并命名為《相思》,讓這首詩從詠物詩上了一個臺階,成為一首抒情詩。然后萬歷年間的《唐詩類苑》又將這首詩命名為《詠紅荳》,這還是在詠物詩類別。到了明末凌濛初刊發的王右丞集中,就變成了《江上贈李龜年》了。 同時,大約萬歷年間的《鄭侯升集》中,“秋來發幾枝”首次變成了“春來發幾枝”。 我們得出個什么結論?這首詩是王維的,但是改動和題目并不是他的。 至于為何變成了《江上贈李龜年》,估計是凌濛初看到了杜甫的那首《江南贈李龜年》,又知道李龜年曾與王維交好,而《云溪友議》中沒有這首詩的名字,其它后來版本又不讓人信服,便自己憑空生造了一個。 其實《云溪友議》也是小說體,但是他離得最近,只能取信于它,不過我們知道玄宗奔四川,王維是沒跟上的,李龜年逃到了江南,王維卻在安祿山偽政權里坐牢和當官,以至于后來差點死在唐王朝的清算中。所以,當時那種情況是不可能《江上贈李龜年》的。而且“此詞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園唱焉。”也說明了這是王維舊作,所以凌濛初這一說大概率是個人臆測。 當然一定要說就是王維年輕的時候送給李龜年的,那也沒辦反駁,因為無據可考,但是如果根據這些東西推出王維有龍陽之好,那就未免太離譜。 至于這首《相思》的最后定名,那就是孫洙的《唐詩三百首》了,蘅塘居士選的這個名字既有詠物的意思,又有相思贈別的意思,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同。 從“秋來發幾枝”到“春來發幾枝”的改動,雖然不忠于原文,但是改出了從春到秋的時間跨度,也是深化了相思的詩意,算是改得好的,也逐漸成為了大部分人認可的版本了。 所以我們今天教小孩子的《相思》,其實是千年來文人在王維創作上的共同結果。 《江上贈李龜年》這個詩題,是最不靠譜的。 至于王維是不是真的思念李龜年,得去地下問他們才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