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標準中,類風濕因子陽性是診斷的依據之一,不是診斷的惟一依據。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類風濕因子的陽性率在80%左右,而另外20%左右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則呈陰性。 因此類風濕因子陰性,不能作為否定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依據。同樣在健康人群中,5%~ 10%的人可以測出類風濕因子陽性,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陽性率也有所增加,如老年人的類風濕因子陽性率可為15%~ 20%,正常人雖然類風濕因子陽性,但滴度較低,且不會經常變化。 而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類風濕因子滴度較高,除了類風濕關節炎可以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外,其他許多疾病也可能出現陽性改變,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各種肝病、結核、慢性支氣管炎、艾滋病及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均可不同程度地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因此類風濕因子陽性未必就是類風濕關節炎。 ![]() 如果類風濕因子陽性,而又有關節炎其他表現的,符合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那肯定需要治療;如果有其他疾病,同時有類風濕因子陽性,那也需要治療,只不過不是針對類風濕因子,而是針對原發病。 關于健康人群中類風濕因子陽性是否需要治療的問題,目前沒有資料顯示治療會比不治療好。我想既然是健康人,又何必去自找麻煩呢。當然也有人認為類風濕因子陽性,提示體內免疫異常,因此提倡治療的。 ![]() 類風濕因子陽性如何治療如果類風濕因子陽性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按照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方案規范治療即可,早期的治療比較及時的話,類風濕因子可以在緩解期轉陰,但對于反復發作的就很難轉陰。對于健康人,類風濕因子陽性類似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一直存在著是否需要治療的爭論,主張治療的人建議用小劑量的免疫抑制藥服用,并定期檢測,類風濕因子轉陰后逐漸停止治療;也有考慮到藥物的安全性,建議只用中藥或中成藥進行治療。但是并不是類風濕因子陽性的健康人經過治療都能轉陰。 ![]() 我們的建議是如果類風濕因子滴度較低,又沒有臨床癥狀,不需要治療,如果類風濕因子滴度較高,目前沒有臨床癥狀,也不需要治療,但需要經常追蹤復查,以防以后出現病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