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何時都存在回音室效應,只是在互聯網時代它的作用被前所未有地放大?;匾羰倚侵冈谙鄬Ψ忾]的環境中,相似的觀點不斷地重復,使人們相信那些觀點就是事實。 在回音室效應下,人們越來越容易變得偏激,更愿意接受與自己相同的觀點。持相同觀點的人之間形成一個群體,他們很難聽到群體之外的聲音,更別說接受不同的觀點。因此,我們需要從多角度去認識問題,批判自己的想法。 我們沒有辦法避開回音室效應,但是可以通過提高思維能力來減少它對我們的傷害?!端伎嫉乃囆g》正是一本幫助我們拓寬思路,批判觀點的入門書。它介紹形成良好思維習慣的基礎及技巧,傳授開拓思路、批判觀點的技能,使讀者避免偏聽偏信、人云亦云。 文森特·賴安·拉吉羅是一名教授,國際公認的“使思考課程成為教育的重點”運動的先驅,著有二十多本書。從1984年第一次出版到2016年,《思考的藝術》已經更新到第十版,是一本兼具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思維訓練入門書。 它先告訴讀者哪些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列舉常見的思維誤區。接著,針對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訓練,拉吉羅教授分別傳授了不同的方法技巧。最后,作者列舉了在不同場景下進行批判性思考的方法。全書通讀下來,你會發現它是如此全面,即使你從未接受過任何思維訓練或者常常陷入思維混亂中。 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改變一些習慣和觀念會讓你事半功倍。你可能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或許關注一下時間、場合,會讓工作學習效率更高。你可能經常參加浪費時間的會議或討論,或許遵循一些討論禮儀,討論結果便會更有意義、會議氣氛更和諧。這些禮儀包括提前準備、設定預期、不以自我為中心、避免情緒化等。 “所謂全神貫注,就是指思考的過程如同一條持續、不間斷的直線?!焙芏嗳藢θ褙炞⒌睦斫飧厦娴囊粯印T谡麄€思考過程中,注意力沒有一點分散,也沒有停下來思考。事實上,“保持全神貫注就像駕駛小汽車一樣。”即使汽車行駛在直線上,方向也會發生偏移,人們通過細微的調整使汽車保持直線行駛。人們在思考的過程中有可能被打斷或者分神,只需調整一下,繼續進行被打斷前的工作即可。千萬別否定自己,覺得走神了,浪費很多時間,陷入自我不滿的情緒中。 除此以外,在思考的過程中,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喜好與判斷”、“知道與知識”的區別。 例如,“我喜歡香菜的味道”,“香菜是好吃的”。前者是在表達喜好,后者是在下判斷。當喜好與判斷的邊界模糊時,人們容易將喜好誤以為判斷,從而產生誤會、爭論。 “喜好與判斷”有關自己與他人順暢交流,“知道與知識”則事關自己不犯錯。我們知道的不一定是事實??鬃永ш惒虝r,看到顏回偷偷從鍋中抓取飯吃。經過顏回解釋,孔子才知道事實。有煤灰掉入鍋中,顏回吃的是臟米飯。眼見不一定為實,更何況是經過多次傳播的消息或者是他人的經驗。 信息來源不可靠、偏聽偏信都可以讓人以為自己知道。況且,很多人并不愿意對信息進行查證、深究,而更愿意相信“我所知=知識”。在想要獲取更可靠的信息時,應該對所使用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有所注意,注意更新知識,時常反省。 類似上述的誤區還有“原因與結果”、“基本道德問題”。上述的誤區也許不容易被人意識,而更為普遍和更為人們熟知的是,愛面子、拒絕改變、從眾、懷有偏見、自我欺騙、過度自戀。它們使我們難以接受不同的聲音,固執己見,封閉自我。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應該時常反省自己是否有這些行為。 訓練創造性思維 當你靈感枯竭或一籌莫展時,是否在心中不斷問自己怎么辦或重復默念已有的方法?閱讀《思考的藝術》之后,你會明白問題出在創造性思考階段,并且知道如何解決。拉吉羅教授在書中提供了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訓練方法,步驟如下: 1.尋找挑戰。在生活中總有很多不如意的事物,你需要對其記錄和研究,將其作為激發創造性思維的主題。 2.描述問題和爭議。問題更多地是指需要解決的矛盾、麻煩。而爭議是指人們眾說紛紜的事情?!啊鯓硬拍?.....’是表達問題的最好方式,而‘...是否(應該)......’的句式用來表達爭議非常有效,但并不意味著它提問的方式就沒有價值”。表達問題時,所用詞句應該表現出解決問題的決心,思考方向。表達爭議時,體現出商量口吻。 此外,應當注意準確而簡潔的表達,弄清自己所要表達的概念,區別統稱和特指。例如,”角落里的羽絨服“和”角落里那件藍色的新的羽絨服“。精煉對問題的描述時,”如何將的時間用來學習“和”如何減少玩手機的時間,將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習上。當你學會恰當地描述問題或爭議時,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3.研究問題或爭議。擴大信息源、利用能利用的資源,以求加深對問題的認識。 4.產生想法。對問題或爭議有準確的定位和深入的認識,是產生有價值的想法的基礎和關鍵。在做了上述工作的前提下,你可以通過各種方法激發想象力。當遇到思考障礙、模糊和混亂等障礙時,使用相應的辦法一一清除。 訓練批判性思維 產生眾多想法之后,你需要對它們進行批判,以選擇更優秀的。針對問題和爭議的評價方法不一樣,但共通的是都要避免先入為主。這確實是一個很難的過程。你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多次嘗試,才能有所進步。對于問題的批判,你需要重點判斷是否有影響真實性和有效性的錯誤。 真實性是指論證中前提和結論的準確性。也就是論據或者前提本身就不正確。例如,男人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句話并不正確,這句話將范圍過度放大。合適的表述是:有些男人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相反地,過度簡化則容易導致推理證據和力度不足。除此以外,“不是/就是”思維,回避爭議,雙重標準,轉移證明責任也是常見的錯誤。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在討論中會犯轉移證明責任的錯誤,而對方卻無法反駁。例如, 甲:有人能在水中憋氣一小時。 乙:胡說,哪會有這樣的人。 甲:地球上有那么多人,你怎么知道沒有。 乙:... 甲提出一個觀點,不用論據證明它,而是因為乙無法證明它不對,而覺得自己獲勝。這是犯了典型的轉移證明責任錯誤。 有效性則更多體現在邏輯論證上。也許你覺得學習邏輯很枯燥、困難,看相關的書看不進去。但是有簡單常見的方法幫助我們檢驗呀,例如命題及其逆命題,否命題,逆否命題的關系。 我掉進河里了,所以我衣服濕了。這個是原命題且是正確的。我們來看看它的逆命題。我衣服濕了。因此,我掉進了河里。事實上,除了掉進河里會導致衣服濕,還有其他原因也會導致同樣的結果,如洗完澡在浴室滑了一跤、下雨時出門不帶雨具。所以,當一個命題判斷為真時,其逆命題不一定為真。 再來看看它的否命題。我沒掉進河里所以我的衣服沒濕。同樣地,當有多個原因分別會導致結果發生,結果的出現可能是由事情B發生而引起的,而不是A的發生。對應上述例子就是:我的衣服濕有可能是因為下雨天出門不帶雨具或者洗完澡在浴室滑了一跤,不一定是掉進河里。所以,當一個命題正確時,其逆命題不一定是正確的。 最后,我們來看看逆否命題。我的衣服沒濕,所以我沒掉進河里。如果掉進河里,衣服必然是濕的。而我的衣服是干的,所以我肯定沒有掉進河里。所以,當命題正確時,其逆否命題是正確。 《思考的藝術》不僅探討提高思維能力的方法,也是一本注重實用的書。書中針對集中場景分別給出做批判性思考的方法。例如在演講時就要提前想到觀點不被接受的原因,預估聽眾的反駁理由,考慮聽眾的水平。例如,在寫作時,結構統一協調、連貫一致、重點突出。看到這里,你也也許會覺得這是一本繁雜的書。演講和寫作的技巧,你早就從別的地方獲知,而且與之相差無幾。但是,有了前面的基礎,你就知道為什么這么做,這么做有什么作用。 將書中的方法應用于實踐分析,你會發現,面對他人侃侃而談或者長篇大論時,你知道如何分析、評價,有自己的想法。在這互聯網上,不再是被人牽著鼻子走,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是一生受益的財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