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和諧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簡介 曾慶明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生于烏克蘭。1933年從七年制學校畢業,經一年師資訓練班訓練,開始擔任農村小學教師。他以函授方式學完了師范學院語言文學系課程,1939年取得中學教師合格證書。1948年起,他被任命為烏克蘭一所農村十年制中學——帕夫雷什中學的校長,一直到1970年去世時止,他始終在此工作。他一邊從事實際工作,一邊堅持進行教育科學研究,一生中寫了40多部教育專著,600多篇科學論文,近1200篇供兒童閱讀的童話、故事和短篇小說。主要教育著作有:《和青年校長的談話》、《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帕夫雷什中學》、《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卓越的教育實踐和先進的教育思想,贏得了崇高的聲譽。帕夫雷什中學被列為20世紀世界上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他的著作被認為是近幾年來罕見的自成體系的“先進教育經驗的完整的總結”、“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活的教育學”。前蘇聯政府先后授予蘇霍姆林斯基兩枚列寧勛章、一枚紅星勛章、社會主義勞動英雄、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等。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華是什么呢?“培養全面發展的和諧的個性”,把全體學生都培養成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是蘇霍姆林斯基(以下簡稱蘇氏)始終堅持的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他的關于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是 他的教育思想的精華。 蘇氏認為教育就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和諧的個性;認為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是建設共產主義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蘇氏所理解的全面發展,首先包含有多方面的意思,就是要求必須使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忽視哪一方面都是不可以的。其次他更體現著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即明確要求各個方面需要發展到何種程度。蘇氏指出,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再智力、品德、身體、勞動和美感等方面都具備一定條件,或達到一定要求,才可稱得上全面發展。 蘇氏理解的和諧發展,是在闡述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和完成的,是對全面發展的補充、完善和提高。他說:“在我們所教育的人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質,豐富的精神世界和體質的健全發展,應當合二為一。教育者的本領和藝術,在于他每時每刻都能夠清醒地把握住這種和諧發展的實質。一個共產主義新人,并非是所有良好特點和品質的機械堆積,而是它們和諧結合的統一體。 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就必須進行全面和諧的教育。學習教育和教育過程的統一整體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這樣幾個部分,這幾部分總是有機地相互聯系和相互滲透的,不可能孤立地發展。他說:“所謂和諧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是第一,是社會物質生產領域得精神精神的創造者;第二,是物質和精神財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養的人,是人類文化財富的鑒賞者和細心的保護者;第四,是積極的社會活動者,公民;最后,是樹立于崇高道德基礎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蘇氏認為,只有這樣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稱算得上真正完善的人,才算是在“各方面都很飽滿”的,有教養、有文化、成熟、堅強的人。 關于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理論的實施,內容博大精深,這里著重論述一下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提供和創造的客觀條件。 蘇氏認為有兩點最重要:一創設良好的環境。第一,利用大自然的教育作用。他把利用自然、保護自然、改造自然作為強有力的教育手段。他堅信,大自然是美育的重要源;從贊賞家鄉自然美景到引發對祖國的熱愛---這是德育的內容和有效途徑;第二,充分發揮學校物質設備的教育作用。蘇氏要求學校盡可能創造足夠的物質財富(如必要的場地、建筑物、學校園地、資料、實驗設施等),使學校的教育條件呈現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格局,構成形式多樣的學生精神生活背景。第三,做到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一體化。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蘇氏認為要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蘇氏常說,教師是最人道的職業。每個人從兒童時期開始,其知識領域的開拓、文明習慣的養成,以至個性、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都對教師起著主要作用,有時甚至是決定作用。他說,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鏡子,信念只有用信念去確定,志向只有用志向去培養。第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熱愛孩子。他認為,熱愛孩子是教育藝術的基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愛護兒童。他要求教師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第二,教師必須相信孩子。要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教育好,都能成為好人。蘇氏認為,教育者要善于發現學期深藏在每個青少年身上的“寶貴財富”,給予必須信任,加以適當的引導。第三,教師必須了解孩子。他認為要與孩子多交往做孩子的朋友。這就要求學校創造條件,開辟多種課外活動吸引學生,使之根據各自不同的興趣愛好投身到各種的興趣活動小組;也要求教師不單純是一個教書匠,不僅會上課,跟學生只在課堂上見面,而且要求教師有多方面的興趣---智力興趣、勞動興趣、創造活動興趣,并要積極廣泛地參加指導學生的各種課外小組,跟學生打成一片。 當前,我國正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學習蘇氏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們對如何開展素質教育作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