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霄羽 字數:3013字,閱讀時間:約9分鐘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初,總領蜀國朝政的大將軍、錄尚書事費祎在酒宴中被人刺殺身亡,引燃了加速蜀漢滅亡的導火索。 “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歡飲沈醉,為循手刃所害”(《三國志蜀書·費祎傳》)。一國首相被刺客暗殺,如此驚天大事陳壽居然只用了二十五個字記載,這本身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陳壽不想多說,一定是有難言之隱。這事單從《費祎傳》看,似乎只是一次偶發事件,但如果結合其他史料深挖一番,其內幕簡直深不可測! 一 刺客郭循(也叫郭修)原本是曹魏的中郎將,在西平之戰中被姜維俘虜,隨即投降蜀漢。在殺死費祎后,郭循也當場被殺。曹魏方面直到半年后才作出反應,對郭循“殺身成仁、釋生取義”的壯舉予以表彰。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述《魏氏春秋》記載:郭循在降蜀之后曾經試圖刺殺蜀漢后主劉禪,每次朝拜時總是要“且拜且前”,目的是為了接近天子以圖行刺,但每次都“為禪左右所遏”。由于實在找不到下手的機會,只好退而求其次,把行刺目標改為劉禪一人之下的費祎。 這條記載嚴重違反常識,因為如果真是郭循刺殺后主而“為左右所遏”的話,那他早就該被抓起來,蜀國怎么可能還會放任他到延熙十六年初去參加宴會?所以這條記載一看就是掌握話語權的人為證明郭循早就是個是個壞蛋而加進去的補敘。 這種經歷人人都有。比方說如果一個人做了壞事,那么很多人就會說:“我早看出這小子不是好東西,只不過我沒說。”這事也一樣,劉禪聽說有人刺殺了自己的重臣,大怒之下號召群臣揭批刺客的反動行徑,于是大家就會說:“郭循早就打算刺殺陛下,幸虧我們冒著生命危險給攔下來了,要不然……” 那劉禪為什么就不問問:“你早看出來了?那你怎么不早說啊?” 總之,這條記載不可信,郭循的刺殺目標本來就是費祎,根本沒想過劉禪。 那么郭循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非要和費祎同歸于盡呢?蜀國上下一致認為,郭循是曹魏派到蜀國的臥底,是一顆極度危險的定時炸彈! 二 首先對郭循刺費事件提出質疑的是給《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裴氏認為凡是舍生取義者,必然要有為義而舍、死得其所的道理,而郭循的作案動機實在令人費解。 費祎是蜀漢綏靖政策的主要實施者,上臺以來不斷抑制姜維北伐的強烈愿望。對魏國來說,這樣人在臺上對自己不構成威脅,完全符合自身的利益。更何況,曹魏剛剛經歷了司馬懿奪權的高平陵之變,正值政局動蕩的多事之秋,迫切需要穩定壓倒一切,實在也不想在這個時候大動干戈。 事實上,費祎死后,蜀漢自諸葛亮去世后奉行的和平主義路線徹底終結,以姜維為代表的鷹派勢力掌握了軍政大權,重拾諸葛亮的攻勢防御戰略,魏蜀之間再啟兵釁,戰爭規模不斷升級,給曹魏帶來了很大麻煩。 這完全不是曹魏主政者想看到的,所以根本犯不著采取這種玉石俱焚的手段。退一萬步說,即便魏國有這樣的打算,刺殺一國重臣的技術難度也實在太大,誰能保證郭循被俘后不被立即殺掉?誰能保證郭循歸降后能混到接近費祎的那種地位? 另外,按照常理,刺殺事件發生后曹魏方面應該在旬月之間就能獲得這一情報,他們應該迅速將這一重大事件昭告于天下才是,為啥一直拖延到八月份才對郭循下詔予以表彰呢?對于這一點,早就有人推測出——曹魏方面始終處在云里霧里,根本搞不清楚蜀漢高層究竟出現了什么問題。 所以說,郭循刺殺費祎不符合曹魏的利益,其行為并非是為了報答故主,更非曹魏派來的臥底。 三 推測兇手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被害人死亡之后,誰會獲得最大的利益,以此確定作案的動機。這樣看來,最具備殺費祎動機的人,是姜維。 姜維與費祎的政見不和是眾所周知的,前者是恨不得天天打仗的鷹派,而后者則是高呼和平萬歲的大鴿子。在費祎當政期間,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祎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被費祎死死壓制。費祎死后,姜維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十六年春,祎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三國志·姜維傳》里這短短的一行字,意味深長。 姜維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們不要被《三國演義》所誤導。《三國志·姜維傳》裴注里有載:“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也就是說姜維這個人對功名很執著,城府極深,平日里偷偷養著一批甘為自己驅使的亡命徒。至于偷著養這些人是做什么用的,那就不好說了,反正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 蜀漢延熙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50年,姜維再度率軍殺出祁山,進攻魏國的西平郡。但未能取得勝利,沒拿下郡城就撤兵而回。而在這場戰役中,姜維也有收獲,那就是活捉了時任魏中郎將的郭循。 西平戰役的發動者是姜維,捉住郭循的是姜維,把他抓住不殺反而送回朝廷的還是姜維。換句話說,郭循看似是偶然地被俘才入蜀,實際上這些偶然卻是完全可以被姜維所控制——姜維有能力決定發動戰役的時間、地點以及對俘虜的處置,這一連串偶然只有姜維能將其變成必然。 而郭循在眾目暌睽之下刺殺費祎,擺明了就是要拼個同歸于盡,壓根沒打算活著回去。這是標準的死士作風。 四 綜合上述種種跡象不難發現,整個刺殺事件的形成可能是這樣:為了創造出郭循“被俘魏將,歸順我朝”這么一個令人信服的身份背景,姜維發動了西平戰役,順利擒獲了郭循,并收羅他做了自己的死士,隨后指使他殺了費祎。姜維怕別人懷疑到自己頭上,于是在事后對劉禪和其他同僚說:這家伙早就腦后有反骨,好幾次想刺殺皇帝都被左右攔下了。然后大家“嗷”地一聲恍然大悟,再不去懷疑姜維殺費祎的動機,紛紛譴責魏國的恐怖主義行為。 這恐怕就是前文所述《魏氏春秋》中那段嚴重違反常識的史料的來源。這段話為所有人都開脫了全部責任,以至于連司馬光都給騙過了,他老人家把這段話原原本本地抄進了《資治通鑒》里,那可是權威著作啊! 不過,這樣一來又一個問題出現了:姜維是如何把郭循培養成自己的死士的呢?郭循究竟得到了姜維怎樣的恩惠才能把命都賣給他? 限于史料的匱乏,這個問題可能永遠都無法回答,也許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真正的郭循早就被姜維殺了,姜維拿自己豢養的死士冒充了郭循的名字! 這種假設實在是過于腦洞大開,只能存在于網絡小說之中,現實中的可操作性幾乎為零。如此說來,我們是不是冤枉了姜維呢? 五 行刺國家領導人,啥時候都是極為困難的事,因為你根本接近不了他,更不要說人家身邊隨時都有大批武裝到牙齒的安保人員。那么顯易而見的事實是,要刺殺像費祎這樣的大人物,就必須要把行刺者安放在相應的位置,使他具有接近行刺目標進而下手的機會。 郭循在歸降蜀漢后,這個沒有表現出任何特殊才能的敵國降將迅速飆升至蜀漢政權的左將軍,享受到與蜀漢先烈馬超、吳懿同樣的待遇,這種火箭式的破格提拔極不正常。因而,后人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如果費祎遇刺事件確為蜀漢方面的內部設計,那么其設計者無疑就是那個破格提拔郭循的人。 那么,究竟是誰有如此大的權力,把一個來自敵方陣營的中級軍官安排在如此顯赫的位置上呢?會是姜維嗎?顯然不是。姜維雖然與“大將軍費袆共錄尚書事”,但他當時只是“輔錄”,真正的人事大權仍然掌握在費袆手里。姜維尚且處處受到費袆的節制,更不可能破格提拔一個曹魏降將。即使郭循的提拔任用為姜維所提議,那也必須要經過劉禪和費袆同意才行。 這樣看來,本著疑罪從無的原則,我們也不能斷定姜維就是兇手。不過,雖然缺乏最直接的證據,但從動機、能力、條件和其一貫作風來看,我們至少可以肯定姜維與費祎之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不管這起血案的幕后黑手是不是姜維,總之費祎的死給蜀國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從此姜維開始獨當一面,又一次走上了先軍政治的道路,直到滅亡。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