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木鏤雕云蝠紋嵌玉筆屏,清中期所制,寬20.5厘米,高32.8厘米,清宮舊藏。此筆屏為紫檀木框,背屏做鏤空設計,邊緣鏤雕螭紋,開光鏤雕五蝠及云紋,描朱底金漆內嵌白玉雕虎口銜芝。可以插筆五支。筆屏是放置毛筆的用具,始于宋代,前為筆插(有孔或槽可以插毛筆),后為屏風。 掐絲琺瑯寶座式筆屏,清晚期所制,寬22.5厘米,高19.5厘米,清宮舊藏。筆屏為寶座式,通體為銅胎鎏金,嵌以金絲琺瑯裝飾。背屏為正面龍形,龍首鍍金,目視前方,氣勢威嚴。中間寶座上架有橫梁并固定四個倒置的銅鍍金筆帽,可插筆四支。寶座上設有三個調色池,并有朱砂痕跡,其上為可活動的蓋板,鏨刻龍紋裝飾。 筆掭是用毛筆寫字、作畫過程中蘸墨吮毫、調整筆鋒的工具。在明代筆掭較為流行并延續至清代。白玉荷葉式筆掭,明代所制,長9厘米,寬7.2厘米,清宮舊藏。玉質潔白溫潤。鏤空透雕相連的兩片荷葉和兩片菇葉枝莖相互纏繞,用作底托,荷葉折邊處有雙陰線刻飾的葉脈。 綠釉秋葉式筆掭,清康熙年間所制,通長12.8厘米,寬6.8厘米,高1.2厘米,清宮舊藏。此筆掭為卷邊秋葉形,一端出葉莖為柄。通體施綠釉,兩面葉脈清晰,一邊卷葉巧做自然蟲蛀,并施黃釉,極其逼真。 粉青釉海螺式筆掭,清乾隆時期所制,長8.4厘米,寬5.1厘米,高1.2厘米。筆掭呈海螺式,螺口可作掭筆部位,螺旋形的螺身呈扁弧形,底部有四支釘痕,外底施白釉。 仿哥釉秋葉式筆掭,清乾隆年間所制,筆掭為秋葉形,通體施青灰色仿哥釉,釉面自然開片。 綠色玻璃水丞筆掭,清中期所制,通高2.6厘米,口徑1.8厘米,長6.8厘米,清宮舊藏。筆掭為秋葉形,呈天藍色,與果綠色水盛相連,圓形小口,可儲水,旁有枝葉點綴,構思新穎。 金星玻璃荷葉式筆掭,清乾隆年間所制,長8.3厘米,寬6.1厘米,高1.5厘米,清宮舊藏。筆掭通體巧雕荷葉形,葉脈清晰,以蓮藕、茨菇和田螺為足,下承象牙座。 黃楊木雕桐葉秋蟬筆掭,清中期所制,長9.5厘米,寬7.2厘米,高2.8厘米,清宮舊藏。黃楊木質,筆掭為一桐葉,葉片自然向內彎曲,正背兩面的筋脈刻劃清晰自然。伏于葉片上的一只秋蟬雙翅緊收貼于體側,似乎是正午后休息。此筆掭底部刻有“以蟲鳴秋,何為寂寂,金風其涼,獨解止息。” 瑪瑙瓜葉式筆掭,長9厘米,寬6厘米,高2.7厘米,清宮舊藏。此筆掭以黃色瑪瑙雕刻成葉形筆掭,葉上圓雕一瓜形巧做水丞,瓜莖及瓜瓣向底部延伸,作為托座。 象牙雕葫蘆式筆掭,清中期所制,長17.5厘米,寬9.13厘米,高1.5厘米,清宮舊藏。筆掭以象牙雕做碟式,葫蘆形。柄處藤蔓盤曲纏繞交織于器底,數片小葉舒展于旁,葉下綴以一葫蘆,卷須分枝探入碟內,藍綠色葉片翻卷自然,葉莖筋脈清晰可見。葫蘆右側伏有一只紅色蝙蝠。葫蘆發音接近“福祿”,紅色蝙蝠發音接近“洪福”。此器采用圓雕、陰刻、陽文等多種技法,刀工精煉流暢,器體輕薄如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