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三藤湯
(雞血藤、海風藤、絡石藤)
藤類藥物可通經入絡,有祛風濕、止痹痛、舒經活絡功效,長于治療肢體經絡疾患。雞血藤養血活血舒筋,絡石藤清熱通絡止痛,海風藤祛風除濕通絡。
三藤合用,具有養血通絡、祛風除濕、清熱止痛的功效。養通結合,藥性平和,可用于因風濕熱邪所引起的肢體疼痛及麻木等。
02三草湯
(豨簽草、伸筋草、老鸛草)
三藥均有祛風濕、通經絡作用,常用于各種風濕痹痛等。
豨薟草 “治諸風、風濕癥,……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濕氣流痰,癱瘓痿軟,風濕痰火”等(見《滇南本草》)。老鸛草,《本草綱目拾遺》言能“去風,疏經活血,健筋骨,通絡脈。治損傷,痹癥,麻木”。伸筋草舒經活血通絡,可治筋脈痙攣疼痛。
三藥合用,能改善中風后肢體運動失靈、拘攣疼痛等病癥。
03頸椎方
(葛根、雞血藤、木瓜)
取《傷寒論》中葛根湯治療“項背強幾幾”之義。
葛根能解外感之頸項強痛,緩解頸項之攣急;雞血藤活血舒筋,木瓜祛濕舒筋,三藥以養血活血、舒筋活絡為主,無論外感、津虧、血瘀、濕濁引起的頸項不適,均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適合頸椎病、強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上述癥狀。
04腰椎方
(丹參、杜仲、續斷)
“腰為腎之府”“腎主骨生髓”,腰椎病多與腎臟相關。
杜仲、續斷具有補肝腎、強筋骨作用,為治療腎虛腰痛之要藥?!侗静輩R言》言:“續斷,補續血脈之藥也。大抵所斷之血脈非此不續,所傷之筋骨非此不養,所滯之關節非此不利?!钡B血活血,能通利血脈,《別錄》言有“腰脊強”作用。
三藥配伍,可用于腰椎病所致疼痛、仰伏不利、輾轉不側等疾患。
05上肢痛方
(桂枝、桑枝、伸筋草)
桂枝在《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言有“利關節”作用,現作為溫經散寒、通脈和營常用藥物;桑枝能祛風濕、利關節;伸筋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
三味能通關節之血脈、散痼結之寒凝、伸不展之經絡。且枝類藥物升散向上,善治上肢肢節疼痛等疾患。
06下肢痛方
(羌活、獨活、牛膝)
羌活、獨活均辛溫,歸腎、膀胱經,具有散風寒、祛風濕、止痹痛作用,二藥常配伍使用,治療風寒濕痹,腰腳疼痛、四肢不仁等癥。而牛膝功能逐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通利關節,引血下行。《醫學衷中參西錄》言牛膝“善引氣血下注,是以用藥欲其下行者,恒以之為引經。故善治腎虛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
三味配伍,善治下肢諸肢節疼痛者。
07肩背痛方
(秦艽、威靈仙、海桐皮)
秦艽辛散苦泄,質偏潤而不燥,為“風中之潤劑”,前人認為為“三痹必用之藥”,凡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骨節酸痛,無論新久,均可配伍使用。威靈仙通行十二經絡,對全身風濕痛均適宜。海桐皮祛風去濕,行經絡達病所。
現代研究證明,三藥均有消炎止痛作用,對風濕引起的肩背痛尤為合拍。
08腰肌勞損方
(桑寄生、狗脊、熟地)
《黃帝內經》云“腰為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腰部的酸困疼痛、活動不利與腎臟的虧損有關。三藥藥性平和,均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腰膝、祛風活血功效。
而桑寄生、狗脊以治腎虛腰背強急見長,熟地為滋補腎精第一藥,腰肌勞損所致酸困不適、活動受限三藥較為適宜。所謂“腎得補則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p>
09三味蟲類方
(全蝎、地龍或天龍、土鱉蟲)
久病入絡,頑固性疼痛為脈絡不通所致。蟲類多搜風通絡,常用于頑疾的治療。
全蟲蝎、土鱉蟲、地龍為活血通絡常用藥物,全蝎、土鱉蟲活血散結、通絡止痛;地龍清熱熄風通絡,三藥于散、通、熄為一體,無大寒大熱之弊,適合病久脈絡不通的各種疼痛。若上肢疼痛用蜈蚣(天龍),下肢疼痛用地龍。
10黃芪赤風湯
(黃芪、赤芍、防風)
此方出自王清任《醫林改錯》,原文為“治癱腿,多用一分,服后以腿身動為準,不可再加”。
本方為調氣活血代表方。方用黃芪大補元氣,劑量宜大,以益氣行血、血行風滅之義。此方應用廣泛,不僅應用癱瘓疾病,凡氣血不和者皆可應用。王清任言此方“治諸瘡諸病,或因病虛,服之皆效。”“能使周身之氣,通而不滯,血活而不瘀,氣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p>
11肢體麻木方
(黃芪、桃仁、紅花)
本方由補陽還五湯簡化而來,功能益氣活血通絡,仍遵王清任“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成瘀”的理論,從“因虛致瘀”立法,虛者氣虛也,瘀者血瘀也。治療氣虛血瘀所致的肢體經絡失養之麻木疼痛。
黃芪用量要大于桃仁、紅花,立意為氣行則血行,氣足則血活。
12肢體痙攣方
(何首烏、木瓜、雙鉤藤)
何首烏滋陰養血,《本草綱目》言其“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為血中之氣藥,入肝經滋補陰血而祛風。木瓜味酸入肝,功舒筋活絡,能緩解筋脈的拘急疼痛。鉤藤息風止痙,《本草新編》言:“鉤藤,去風甚速,有風癥者必宜用之?!焙问诪跖c木瓜配伍,以滋補肝腎之陰以固本。
三味合力,滋陰養血、熄風止痙,為治療肢體痙攣之良方。
13肢體酸困方
(黃芪、五爪龍、仙鶴草)
肢體酸困為氣虛證。黃芪為補氣之圣藥,李時珍稱為“補者之長”,善補肺脾之氣。五爪龍為南方補氣藥,與北方黃芪同功。仙鶴草,又名脫力草,有補虛、強壯的作用,可治勞力過度所致的脫力勞傷。
民間單方,用仙鶴草30克,大棗10枚,同煮去藥液,飲之,治療勞力后脫力困乏者。
14足跟痛方
(熟地、牛膝、透骨草)
腎主骨,足跟痛為腎虛,必須補腎。熟地補腎填精益髓,為治療腎精不足之要藥。牛膝除補腎強筋、活血通絡外,可引藥下達病所。透骨草可引藥透入經絡、血脈,并有祛風活血止痛作用。
三味藥既有補腎強筋固本作用,又有祛風活血止痛功效,隨癥加減,常取良效。
15手足肢節寒涼方
(黃芪、桂枝、當歸)
本方由黃芪桂枝五物湯化裁而來。原方益氣溫經、和血通痹,主治肌膚麻木不仁,手足不溫等。但養血活血之力不足,今以當歸代白芍配黃芪,有當歸補血湯義,并增補血、活血、通絡之效。
三藥配伍養血活血作用增強,對氣血不足、血脈不和之手足寒涼更為適宜。
16關節腫大方
(僵蠶、透骨草、知母)
三藥以僵蠶祛風化痰散結,治有形之包塊;知母養陰行痹,治肢節浮腫,《神農本草經》言知母有治療“肢體浮腫”之效;透骨草活血解毒、通經透骨。
有形之關節腫大或無形之關節脹痛,三藥均可應用。常用于治療現代醫學的類風濕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病、腱鞘炎等疾病。
17溫養督脈方
(鹿角膠、桂枝、紅參)
督脈行于背部正中,上達顛頂,主一身陽氣,為“陽脈之?!保矫}陽虛可見畏寒怕冷、腰膝冷痛。桂枝溫經通脈,能通達陽氣于諸脈;鹿角膠溫腎助陽、養血填精,通督脈補命火;紅參大補元氣,能固脫回陽,通十二經脈。
三藥能生元陽、貫督脈而達全身,對命門火衰、陽氣不足所致的各種虛寒癥狀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18外用泡足方
(透骨草、當歸、黃芪)
凡足跟疼痛或下肢寒涼難忍者,為下肢氣血虧虛夾絡脈瘀滯所致。藥取當歸補血湯(黃芪、當歸)溫陽護衛、養血活瘀,另加透骨草通經達絡、祛風止痛。具體應用時,可加白酒與姜汁醋適量,加強藥物的溫經通絡、透骨活瘀作用。此方要比單純祛風濕藥效果好。
19御風防濕方
(黃芪、補骨脂、大棗)
中醫認為體質虛弱,衛外不固,風寒濕邪易侵,形成風濕痹癥。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故痹癥的預防頗為重要。黃芪補肺固表充肺衛,補骨脂補腎納氣填元陽,大棗健脾益氣調中土。
三藥合用補肺、健脾、溫腎,適合痹癥體弱者長期服用。
20去杖方
(白芍、甘草、黃芪)
此方為芍藥甘草湯加黃芪。古人將芍藥甘草湯名為去杖湯,可養血通絡、舒筋緩急,主治腳弱無力、步行艱辛。對行走不便病人服藥后可棄杖而行,故名去杖湯。
方中大劑量白芍養血柔筋為君藥,甘草和中健脾為佐使藥,毛德西在此方中加黃芪,可以補氣退廢,尤適合年老、體弱、久病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