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經常會看到各種關于“自律、減肥成功、工匠精神”的文章,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那些自律到開掛的人生......” 我們都希望成為這樣的人,可是聽那么多的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如何擁有開掛的人生? 答案是:這樣的人生必然是少數。 我們大多數的普通人是很難達到,這個過程的自我克制本身就持續性的是反人性。 我們成為不了像任正非、馬云、白巖松、成龍這樣的人,他們畢竟是少數。 如果,這些成功人士的運氣是100%,付出的努力是100%。而我們能付出其10%-50%,再加上30%,是不是也小有成就了。 而我們大多數人的目標,不就是小有成就,過著小資的生活,衣食無憂,有點閑錢,可以滿足自己的日常欲望。 如何過小有成就?從這7件事開始: 1.做一個積極主動的人 積極主動體現在學習、工作、心態、執行各個方面。尤其要有積極的心態面對一切,才能讓自身從內而外的變得積極主動。消極的人遇到問題總會找客觀原因并充滿怨言,而積極主動的人會自我反省且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2.以目標為導向,以終為始 俗話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反過來,我們更要以終為始。在工作中經常會提到以目標為導向,我們從小做一件事情就要定目標做計劃然后開始執行。中國農民有這樣一句話:“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沒讀過書都知道定目標做事要有計劃,我們定計劃的目的不就是為了達到一個結果嗎,那么,就請圍繞這個結果去做。 3.最重要的事情擺在第一位 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如果不做會產生嚴重后果的。這樣的事又分緊急和不緊急的:“緊急且重要”的事、“不緊急但很重要”的事。而我們更要關注“不緊急但重要”的事并要堅持做“不緊急但非常重要“的事。因為前者“緊急且重要”可以說是火燒眉毛,你會全力以赴去做,而后者“不緊急但很重要”的通常會拖延。比如說健身,現在不緊迫,但只有現在堅持做,老了以后身體才會健康。 4.凡事切記“雙贏”原則 顧名思義“雙贏”就是利人利己,生活中當我們不能達成共識的時候,總會找到一個折中的辦法。比如說買衣服吧,一位女士想買一件裙子預算是130元,老板說最低150元才能賣,這個時候買家通常會繼續砍價,一般會在140元這樣的價位成交,雙方各讓一步。女士獲得了心儀的裙子,服裝店老板少賺一點總比不賺好,皆大歡喜。這就是雙贏思維。 5.主動聆聽,坦然交談 想要做好這件事,首先把自己當成一名醫生,其次再把自己當成病人。一般看病都是從醫生望聞問切,病人回答后醫生診斷開方子,這個過程醫生需要主動詢問且認真傾聽,而病人也需要認真聽并誠實回答,是不是就做到了主動聆聽和坦然交談了。生活中我們還需要有移情能力,成為扮演他人知音的能力。 6.求同存異,創造1+1>2 求同存異就是說要能傾聽不同的聲音,包容不同性格的人并接納不同的意見。如果一家公司大家的想法都一致,久了就很容易翻車,這樣會讓人固步自封,自以為是,盲目前進。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企業需要人才流動性,需要有不同的想法來擦出創造性的火花。 7.終身學習+不斷更新 現在很多學習軟件都提倡“終身學習”,但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第二步“不斷更新”。很多人今天學明天忘,看完一本書就只是看完了,其中有多少變成你的東西了,這就需要把你所學的新東西進行回憶總結,并結合舊的知識生成新的思維框架,你的腦力才會得到更新。另一層意思是說要不斷跳出舒適區去學習,這就相當于不斷更新學習圈。 最后,圍繞前面6件事并堅持第7件事:終身學習并不斷更新。你一定會離你想要的生活更近,成為更好的自己。 切記:一定要自信,自信會讓你和他人對自己的期許更高,從而你會做的更好。 歌德說:“以一個人的現有表現期許之,他不會有所長進。以他的潛能和應有成就期許之,他定能不負所望。” 以上七件事的感悟來自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本書被美國《財富》雜志評為:迄今為止,長時間持續位居榜單的暢銷書之一。 不是一時的暢銷,是長時間持續暢銷。只有經典才會如此。 最后附一張讀書筆記腦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