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認為乏力主要由陰陽氣血虧虛所致,但臨床所見證型多不符合,而相應的補益法亦不都適用于現代臨床“虛證”。本文從陰虛火旺,津液虧耗;氣機郁滯,經脈不暢;濕熱困脾,痰瘀脈絡;氣滯血瘀,脈絡不通;氣血虧虛,筋脈失養5個方面闡明其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 【關鍵詞】乏力;辨證論治;中醫藥療法 乏力又稱疲乏無力,是中西醫內科多種疾病的常見癥狀。屬中醫虛勞范疇。傳統認為乏力主要由陰陽氣血虧虛所致,而相應的補益法亦不都適用于現代臨床“虛證”,為準確把握中醫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關系,理順“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法度,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特對乏力辨治體會簡述如下。 1 陰虛火旺,津液虧耗 當今臨床屬陰虛證者居多,因陰虛病因病機已越來越增多。隨著自然界氣候逐漸變暖,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侵襲人體易化火傷陰;七情內傷,五志過極易化火傷陰;世人又多嗜食煙酒油炸炙烤辛辣肥膩食物,或過服藥補食補之品,皆易化火傷陰;或陰虛體質者病后沒有及時補陰,或過用參芪香竄燥烈之品以助火耗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少火生氣”。臨床更有甚者見乏力癥即重用參芪膠棗之流,反致陰愈虧,火愈熾,氣愈衰。陰津虧虛是導致很多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礎。火易生易旺,朱丹溪謂:“陰常不足,陽常有余”。臨床上筆者經常遇到很多疾病伴周身乏力者,因忽略了滋陰致病情纏綿難愈。陰虛生熱,水虧不能濟火,火熱耗氣傷津,更加重陰虧之勢。如高熱、高血壓病、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等屬陰津虧虛者,常致血黏度增高,血小板凝聚力和黏附力增加,影響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失眠患者、亞健康狀態亦常因陰虛火旺,內擾心神,神明失養,神不安寧而證見疲乏無力,徹夜不寐,心煩易怒,健忘多夢,多慮善憂,日漸消瘦,口苦口干,便秘,小便黃。舌紅少苔少津,脈細數均屬陰虛火旺之象。 病案舉例 男,36歲,2004年3月6日初診。失眠伴周身乏力5年。5年來經常徹夜不眠,長期依賴佳樂定維持睡眠。近1月來耐藥性增加,每夜睡1~2h,疲倦乏力,精神不振,健忘,自汗盜汗,心煩易怒,頭暈,耳鳴,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少津,脈細數。西醫檢查未見器質性病變及病理征。自服補腎健腦、人參蜂王漿等滋補品,效果不佳。中醫辨證屬陰虛津虧,虛火內擾。治宜滋陰瀉火,安神定志。方選知柏地黃湯加減。處方:知母15 g , 黃柏9 g,生地黃20 g, 丹皮12 g, 澤瀉15 g, 百合30 g,女貞子15 g ,旱蓮草15 g,白芍15 g,麥冬15 g, 玄參15 g,磁石20 g, 合歡皮20 g,夜交藤20 g,水煎服。服藥6劑,癥狀明顯減輕,體力增加,同時漸減佳樂定用量。效不更方,繼服12劑,諸癥愈,體力睡眠均正常。叮囑患者少食滋補辛辣食物,以防助火傷陰。 2 氣機郁滯,經脈不暢 臨床中常因七情(喜、怒、憂、思、悲、驚、恐)過度,導致人體的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脈不暢,臟腑功能紊亂而發病者居多。亦有很多患者因七情刺激而舊病復發或病情加重,中醫雖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之說,但“百病皆生于氣”最常見。《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這充分說明不同的情志刺激常使人體氣機失調,導致臨床不同的證候。內科雜病中,以肝氣失調最突出。諸多患者不論是器質性或功能性的疾病,常伴見有肢體疲倦乏力,胸脅脹悶,納呆,嘔惡,二便不調,脈弦等表現,辨證多屬于氣機失調,肝氣郁結。“肝為罷極之本”,肝藏血,主疏泄,主筋脈,主謀慮,一有氣機郁滯,諸癥生焉。人體氣血的循環,全身肌腱關節運動,脾胃消化及精神活動的功能影響表現最為常見。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肝與肌肉活動,與疲勞的產生及消除具有重要的聯系。所以治宜調肝理氣為首要,使氣機升降有序。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某些調肝理氣中藥具有改善肌肉能量代謝的作用,并能使損傷的肌纖維得以恢復和消除疲勞。 病案舉例 女,45歲,2004年3月30日初診。胃脘痞滿伴乏力納呆3月余。患者素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史多年。3月前因生氣著急致胃脘痞滿不適,周身疲乏無力,納呆,呃逆頻作,頭暈,眠差,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脈弦。證屬肝氣犯胃、痰火蘊結,治宜疏肝理氣、調和脾胃。方選小柴胡湯合黃連溫膽湯加減。處方:柴胡9 g,枳實9 g,陳皮9 g,半夏9 g,黃芩9 g,黃連9 g,黨參9 g,干姜6 g,竹茹12 g,茯苓15 g,百合30 g,生麥芽15 g,炙甘草6 g,水煎服。服6劑,諸癥好轉,體力增。繼服12劑,諸癥愈。 3濕熱困脾,痰瘀脈絡 隨著人的居住環境、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臨床很多疾病的病因病機亦隨之變化。尤其是中老年人中,形體肥胖者居中。平時食欲好,且嗜食肥甘厚膩、煙酒等,而體重不斷增加,難以控制,經常感到疲乏無力。檢查身體時多病集于一身,如高血壓病、高血脂病、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病經常在同一患者身上發現。患者經常感周身疲憊乏力,脘腹痞滿,口苦口干,面色萎黃,大便秘結,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丹溪心法》曰:“酒面無節,酷食炙煿,……炎火上升,臟腑生熱”。且老年人脾胃受納腐熟功能降低,加之肥甘厚味飲食不宜消化,日久成積,脾失健運,濕熱交阻,甚則熏蒸肝膽。氣血津液運行不暢,聚濕生痰,痰濁內蘊,脈絡痹阻,四肢肌肉失其濡養,故身體困重,疲乏無力等臨床表現時輕時重,經久不愈。另有些患者擅自應用參芪膠茸等補品,且出現“愈補愈滯”的現象。臨床辨治本證時,重點要辨明濕與熱孰輕孰重,在選方用藥時,配伍要精當,可選平胃散、梔子柏皮湯或二妙散、三仁湯等加減,使脾胃氣機升降有序,達到《內經》所云:“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的陰陽升降正常的功能。 病案舉例 男,50歲,2002年8月20日初診。周身疲倦乏力半年。患者平素嗜食辛辣肥膩,形體肥胖。半年來經常周身困倦無力,四肢沉重,頭昏沉不爽,健忘,嗜睡,腹部膨隆,大便干,小便黃。舌體胖大,舌質紅,苔厚黃膩,脈弦滑。測血壓21/13 kPa。查血脂血黏度均高于正常值。辨證屬濕熱困脾、痰瘀阻絡。治宜清熱燥濕、行氣化痰。方選黃連溫膽湯合二妙散加減。處方:黃連 9g,黃柏 9g,枳實 12g,竹茹 12g,半夏 9g,陳皮 9g,茯苓 15g,川牛膝 15g,梔子 12g,牡丹皮 12g,澤瀉 20g,荷葉 15g,郁李仁 30g,生大黃 6g(后入),炙甘草 6g,水煎服。二診:服藥6劑,大便通暢,腹脹好轉,舌苔黃厚膩轉為薄黃,體力較前明顯增加。上方加蒼術 15g以增強燥濕健脾之力,繼服12劑,諸癥好轉,體力正常,測血壓17/12 kPa。并囑今后合理膳食,半年后復查血脂、血黏度均在正常范圍內。 4 氣滯血瘀,脈絡不通 臨床氣滯血瘀證很常見,活血化瘀廣泛應用于諸多疾病的辨證治療中。氣滯血瘀不僅見于痛、麻、脹、積、聚、稠、黏等癥,而且周身疲憊乏力亦是常見證候。由于“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這種密切關系,氣血在人體生理上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在病理上臟腑和氣血的變化相互影響。《丹溪心法·六郁》認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強調疏通氣血瘀滯的重要性。“血瘀者,四肢無力”,臨床上情志不遂常是導致氣滯血瘀的主要病因,一有因病致瘀,因瘀不祛,病情久治不效,遷延日久的患者居多。故在辨證中從不同的臨床現象深入明確氣滯血瘀證的病因病機,把握使用活血化瘀法的標準,提高臨床療效,具有可靠保證。《普濟方》指出:“人之一身,不離乎氣血,凡病經多日治療不愈,須當為之調血。”清·唐容川在《血證論》中強調:“一切不治之癥,總由不善祛瘀之故。”這對指導臨床有重要意義。 病案舉例 男,70歲,2004年12月19日初診。周身乏力伴活動后憋氣加重1月余。患者素有冠心病病史5年。平素經常感胸悶,乏力,活動后憋喘、氣短。近1月來上述癥狀加重,伴咳嗽,咯少量白黏痰,心煩,失眠,大便干,舌質紅,苔黃,脈弦滑。心電圖示:V4~6T波低平。于某省級醫院住院治療,經中西醫多種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證屬氣滯血瘀、絡脈不通。治宜活血化瘀、潤暢通便。方選血府逐瘀湯加味。處方:柴胡 9g,枳實 12g,川芎 9g,當歸 12g,紅花 9g,桔梗 9g,川牛膝 15g,生地黃 15g,丹參 20g,桃仁 12g,赤芍15g ,紫蘇子9g,葶藶子 9g,郁李仁 30g,甘草 6g,水煎服。二診:服藥6劑。諸癥明顯減輕,體力增加,大便轉為正常,亦能步行千余米,上樓梯無明顯憋喘,復查心電圖示:正常范圍。 5 氣血虧虛,筋脈失養 臨床諸多疾病中,尤其是老年體弱、久病、飲食不調等因素導致氣血虧虛者并非少見。常表現全身疲乏無力,頭暈目眩,少氣懶言,自汗,面色晄白,心悸氣短,活動加重。舌質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等臟腑機能活動衰減癥狀。氣具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和氣化的作用;血由心所主,藏于肝,統于脾,循行于脈中,充調營養全身的臟腑組織。目之視,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攝,五臟六腑之協調,無不賴血之濡養。故人體的臟腑離不開氣血的供養。一旦氣血虧虛,即導致臟腑功能減退,首先表現以全身疲倦乏力等上述氣血虧虛癥狀。另外在辨證氣血虧虛的情況下,亦常挾有熱、實、濕、瘀等虛實錯雜表現,臨床要密切結合舌質、舌苔、脈象變化,以及現代醫學檢驗指標,權衡氣血虧虛的孰輕孰重或氣血虧虛在哪臟哪腑或是本虛標實等不同程度,正確把握氣血虧虛的病因病機,合理使用補益法,治療氣血虧虛才能有的放矢。 病案舉例: 女,36歲,2004年2月24日初診。患者素有缺鐵性貧血病2年。現感倦怠乏力,畏寒肢涼,面色萎黃,口唇蒼白,爪甲粗糙,反甲,記憶力減退,活動后心悸,納可,眠差,大便干,小便調。月經周期正常,量多色鮮紅有血塊。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血常規示:血紅蛋白60 g/l。證屬心脾兩虛,氣血虧虛。治宜健脾益氣,補血養血。方用歸脾湯加減。處方:黨參 15g,白術 15g,黃芪 15g,當歸 12g,遠志 9g,龍眼肉 9g,柴胡 9g,炒酸棗仁 30g,五味子 6g,白芍 15g,郁李仁 30g,枳實 12g,甘草 6g,水煎服。二診:服藥6劑,諸癥減輕,原方加丹參 20g活血安神,繼服20劑,體力明顯增加,諸癥好轉,復查血紅蛋白90 g/l,改人參歸脾丸服藥1月余,貧血痊愈。 作者簡介 相修平1 王 娣2 (1.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250011 (2. 山東中醫藥大學2003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2500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