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機體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的時候,會出現自然而然的逃避傾向,這是人類出于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反應。由于人的這一個特征,再說,在受到外界刺激過度過強或者作用,時間過久時會使人的心理極其不耐煩,甚至產生逆反情結,這種心理現象叫做“超限效應”!“別看了,去學習”!“你說你到底能考幾分呢?你有個準話嗎”?“還坐在那里不動,我說的話你到底聽到沒有”?小劉剛剛回家,打開電視機不過5分鐘,媽媽的嘮叨已經如潮水般涌過來,為了避免媽媽繼續嘮叨,他趕緊關了電視,坐到了書桌前!這時媽媽又走了過來,開始新一輪的嘮叨,“把腰挺直了”,“告訴你了,不要離桌子這么近,小心眼睛”,“嗯,這樣就挺好,繼續保持,注意拿筆姿勢”!聽著媽媽的嘮叨,小劉趴在桌子上,大聲的喊了一句“天哪”嘮叨是中國具有非常強的代表性,仿佛是中國父母的專利,尤其是母親,一天到晚沒完沒了的說。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更加煩躁,也會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大的溝通障礙。無論是嘮叨還是表揚,父母都應該掌握好一個“度”,任何事情如果“過度了”,就會出現“超限效應”!所以,只有掌握好火候的分寸,這到恰到好處,才能得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怎樣把握好,嘮叨和夸獎孩子的分寸?下面我們來詳細說一下:有的時候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家長們應該記住,批評孩子的時候只說一次,意思就是孩子犯了一次錯誤,只批評一次!而不是沒完沒了的,對錯誤窮追不舍的嘮叨,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更加的厭煩!對于一個錯誤,父母一次兩次三次四次的,作出同樣的批評,會讓孩子,從原本的,感到有一點內疚的心情,變成了不耐煩,最后可能會發展到,“我偏要這樣做”的逆反心理。夸獎孩子同樣如此,做好一件事,只夸獎一次,而不是一直在表揚,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很煩躁,不重視父母說的話,下次可能就不會再做好了!作為父母千萬不要覺得我是孩子的“老子”,而不約束自己!其實教育孩子就是不斷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我們教育孩子,不光教育孩子,也在教育自己,孩子在學習,我們也在學習!其實,對于嘮叨和夸獎孩子,并不是一味的在說,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溝通方式,比如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時間長了,父母肯定會嘮叨孩子看電視時間過長,但是如果我們換一種溝通方式呢,“孩子,你看電視的時間太長了,來把這個眼鏡戴上!”這樣孩子就會知道,看電視時間長了會對眼睛不好,要戴眼鏡!這種方式遠比,在一旁嘮叨沒完,而更有效!嘮叨過多,夸獎過多,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只有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孩子才能聽進去你的話,才會感受到父母的愛就在身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