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大部分的孩子是在媽媽的嘮叨聲中長大的,有人稱之為幸福的嘮叨,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孩子,不以為然。面對嘮叨,他們回避、 抵觸、厭煩,甚至是反抗頂嘴。結果是孩子很受傷,父母很糾結。 我們把這種情緒叫做超限效應。超限效應,即如果一個人接受某種刺激過多、過強、過久,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就會引起他心理上的厭倦和反抗,使他的行為朝相反的方向發展。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沒考好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這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后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因為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復批評時,他心里會嘀咕:“怎么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批評千萬不要超過限度,反復指責。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才不會覺得很受傷。 換個角度,對于孩子來說,也應該試著對父母有一份理解。父母嘮叨的背后是關懷,是愛。如果懂了這一點,可能被嘮叨的不開心和不愉快就會少一些。因為很多時候,父母的嘮叨里邊,有他們的成長和生活的經驗,是非常有價值的。當孩子長大了,父母變老了,父母的嘮叨飽含著對子女的關心、責備和期望。適當的嘮叨,會讓孩子在未來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保持清醒。反之呢,會讓孩子產生厭煩和逆反的心理。親子關系的良好維系,需要科學、合理的溝通。 最后,有一組漫畫小編覺得很感人,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對正在煩惱的同學們和糾結的媽媽們有所啟發。 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應對媽媽的嘮叨?為了孩子成長而焦慮的媽媽們又該如何避免孩子的反感?今晚18:00江蘇教育頻道《成長》,南京市中小學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師工作站心理咨詢師胡文宇老師現場把脈支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