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前后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史稱“春秋五霸”,然而春秋五霸也有很多說法,今天我們聊的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個說法。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逆襲上位然后稱霸的,我們來看看: 齊桓公(?~前643年9月12日),姜姓,呂氏,名小白。齊襄公時,齊國政治混亂。管仲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保護小白逃到莒國。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內部討論重立君主。高、國兩家士族事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國。魯國聽說以后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并派管仲帶兵堵截小白,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帶鉤。小白這方本來是處于劣勢的,但是公子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達齊國。這時小白靠裝死逆襲公子糾,早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是為桓公。最終,齊桓公通過攻滅譚遂兩國,救援燕國擊敗山戎,并多次舉行會盟確定了自己的霸主之位。 晉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晉獻公二十一年(前656年)晉國驪姬之亂,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繼位時已經六十一歲了,最終通過秦晉之好,在秦穆公幫助下復國,可謂是大器晚成的逆襲了。后來晉文公通過多次中原之戰,最終稱霸諸侯。 楚莊王熊旅(?—公元前591年),羋姓,熊氏,名旅。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多次的叛亂。在復雜的形勢下,他采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對策,表現出沉湎于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三年后,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最終楚莊王擊敗晉國,問鼎中原,成為了下一任霸主。楚莊王最開始三年韜光養晦,等到時機成熟,最終逆襲成功。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就是說的楚莊王。 吳王闔閭(約前559年—前496年),一作闔廬,姬姓,名光,又稱公子光。闔閭的父親是吳王諸樊,但是諸樊死后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弟弟馀昧,馀昧死后又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兒子,是為吳王僚。闔閭心有不甘,常常認為自己的父親兄弟四人,應當傳位給叔父季子。季子既不接受國家,而自己的父親最先繼位。既然沒有傳位給季子,自己就應當繼位。于是吳王僚十二年(前515年),吳王闔閭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吳國王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專諸刺王僚”的故事。由此闔閭逆襲成功奪得吳國王位。闔閭登位后任用伍子胥和孫武,最終打敗楚國威震東南,成為霸主。 越王勾踐(約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吳軍大敗,被迫向吳求和。給吳王夫差當了三年的奴仆,之后吳王相信了勾踐,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后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最終逆襲成功。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瑯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 由此可見春秋五霸,都是用了各自方法,逆襲上位,稱霸諸侯。他們的事跡值得我們學習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