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量的區(qū)別。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少陽證篇,原方如下。柴胡八兩,人參三兩,黃芩三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切)。 漢朝的度量衡,一兩等于15.6克,半夏一升大約是130克。(資料參考:漢代度量衡的轉化——郝萬山) 換算下來,小柴胡湯的原方是: 柴胡124.8克,人參46.8克,炙甘草46.8克,半夏65克,大棗十二枚。 合計,一劑藥的總量差不多是420克左右。 小柴胡顆粒的藥典標準如下: 柴胡150g、黃芩56g、姜半夏56g、黨參56g、生姜56g、甘草56g、大棗56g 制法:以上七味,柴胡、黃芩、黨參、甘草及大棗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 姜半夏、生姜用7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約600ml,回收乙醇,與上述濃縮液合并,濃縮至適量,加入適量的蔗糖,制成顆粒,干燥,制成1000g;或與適量的糊精、甘露醇等輔料制成顆粒400g;或與適量的乳糖制成顆粒250g,即得。 這個是2010年的藥典標準,2015年的我沒查到。藥典中的小柴胡顆粒有三種規(guī)格。 第一種輔料是蔗糖的,1000克相當于原方的1.2劑; 第二種輔料是糊精、甘露醇的,400克,相當于原方的1.2劑; 第三種是輔料是乳糖的,250克相當于原來的1.2劑。 我看現(xiàn)在的小柴胡顆粒幾乎全部是輔料蔗糖的,一袋10克,一盒十袋,不知道他們是做成了1000克的顆粒分裝的,還是做成250的顆粒分裝的。 按照這個量來算的話,傷寒論中一劑小柴胡湯至少相當于現(xiàn)在的2盒多小柴胡顆粒。也就是說,如果你得的感冒恰巧是少陽證,就是那種一會冷一會熱,還有點想吐的感冒,想一天搞定,至少要每次7包小柴胡顆粒,每天喝三次,而不是藥廠建議的,每次1-2袋每天3次。 如果按照藥廠建議的量,3天能好就不錯了。 為什么廠家不建議按照傷寒論原方的量來服用呢?一來是普通群眾沒有辯病的能力,吃多了萬一不對癥,不管是藥廠還是病人都會很麻煩,二來是中藥的方劑從宋朝往后,都是越來量越小,據(jù)張錫純說,之所以會這樣,也是醫(yī)生的辯證水平日趨低下,不敢用那么大的藥量。 這個就不多發(fā)散了,原題問的是小柴胡顆粒和小柴胡湯有什么區(qū)別,那我接著說。 第二、煎煮方法的區(qū)別。 小柴胡湯的原方煮法是七味藥,一起煎煮1.5個小時,去渣,再煮45分鐘,分三次服用的,具體的深意,我還不太能夠理解。 顆粒的煮法是,把除半夏、生姜的五味,煎煮兩次,每次1.5小時,而生姜和半夏是用浸漬法來取湯液的,這和傷寒論的原方煎煮方法是不同的。 因為這個方子我還沒有研究過,所以那種煮法好,我不發(fā)表論斷。但從個人角度來講,我傾向于傷寒論原方的煎煮方法更好。 另外,顆粒的制作方法是用輔料烘干,服用時再沖開。 我個人覺得這種做法會損失很多的藥效,就想好我煲骨頭湯時一不小心把湯煮干了,再加水煲,怎么也煲不出之前的那么濃。不知道有沒有人專門研究過這方面的朋友指點指點我。 第三、方子用藥原料的區(qū)別。 小柴胡湯的原方中,人參到底是五加科人參還是桔梗科黨參,至今還有各種說法。 宋承吉教授的結論,傷寒論原方中的人參是五加科人參,因為唐朝時,日本派遣使者來我國曾帶走一批人參,至今還有在日本博物館保存,后來經過儀器分析確定,日本使者在唐朝帶回去的人參是五加科人參。 但學界也有不同意見,認為《傷寒論》中,動輒人參三兩,如若是五加科人參,很少有人能用的起,故而傾向于人參為桔梗科黨參的結論,而且在陶弘景書中描述的人參特征也明顯是桔梗科黨參。 據(jù)我多次體驗,人參與黨參實際使用中還是會有一些區(qū)別的,人參大補元氣,增強體力效果很明顯,雖然黨參也有補氣之功,但在增強體力方面效果一般。 即便原方是用黨參,差別也是挺大的。現(xiàn)在的黨都是種植的黨參,種植黨參和野生黨參的差別非常之大,我曾經試過用120克種植黨參服用,感覺不大,但50顆的野生黨參服下,一整天不停的排氣,還是黨參味的。。。 另,小柴胡湯原方中的半夏是生半夏,并非顆粒劑型中的姜半夏,如今的姜半夏炮制標準是要用明礬浸泡的,明礬泡過之后的藥效比起生半夏應該差距還是有一些的。 差別大概就這樣吧。 如果不是搞學術研究,不必要知道這么詳細,就把小柴胡顆粒當成小劑量的小柴胡湯就可以了。 另,小柴胡顆粒不能包治感冒,確切的說,很多感冒小柴胡顆粒都不管用,小柴胡顆粒治療的感冒一般有以下幾種癥狀:忽冷忽熱,胸脅滿漲,不欲飲食,心煩干嘔、口苦咽干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