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后期,我開始接觸“裘派”,那韻味醇厚的唱腔優美,極富魅力,我學業余暇也學唱一些唱段。到了1960年代,對“裘派”就情有獨鐘了。所以,想寫關于“裘派”藝術的文字是長久以來的夙愿,只是對其愛得深切而不敢貿然動筆。 京劇發展至今不足二百年,經歷了盛衰起伏的不同時期,整個京劇有巔峰期,也有低谷期。京劇的生、旦、凈、丑各行當的藝術隨著京劇全局的盛衰,不同時期也有各自的高峰與低谷。各行當的演員一代代前赴后繼,不同時期會涌現各自的高峰人物。對于京劇銅錘花臉行,著名京劇音樂家李慕良先生有過精辟的總結。他在《一代銅錘花臉之新風——回顧裘盛戎在聲腔藝術方面的成就》(中國戲劇出版社《裘盛戎藝術評論》1984年9月第1版第123頁)一文中寫道: “一百多年前,何桂山創立了第一個銅錘花臉的流派,他被譽稱為‘銅錘正宗’。作為第二代銅錘花臉的代表人物,金秀山、裘桂仙在繼承何派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金秀山之子金少山以其身材魁偉、氣大聲宏而被公認為本世紀前半葉的‘花臉大王’。無獨有偶,裘桂仙的兒子裘盛戎,又在繼承裘門、博采眾長的基礎上獨創了一代銅錘花臉之新風。膾炙人口的‘裘派’成為二十世紀后半葉銅錘花臉中最受歡迎和具有廣泛影響的流派。” 20世紀上半期,眾所公認金少山是銅錘花臉行的頂尖人物,形成幾乎是“十凈九金”的局面。1948年金少山貧病而亡,代之以崛起的就是裘盛戎了。雖然與他同時代還有銅錘花臉的“三奎”(王泉奎、趙文奎、婁振奎)之稱,但其鋒芒遠遜于裘。裘盛戎以其確立的“裘派”藝術為雄厚基礎,以“挑班”成立“裘社”為標志,終于亮劍,在菊壇開始呈現攬三山五岳、攀七云九霄之勢,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席卷京劇銅錘花臉行,掛起“裘派”旋風,以致到1980年代開始“十凈九裘”的局面,至今歷半個世紀,興旺之勢不衰,把京劇銅錘花臉藝術推到又一個鼎盛時期,達到20世紀的一個高峰。 一、裘盛戎演藝生涯 1.梨園名門之后 裘盛戎(1915-1971)原名裘振芳,生于北京,先輩原籍浙江紹興。其祖父在中藥鋪做工,裘家人從藝始于其父裘桂仙。 裘桂仙(1881-1933)本名裘荔榮,北京生人,自幼拜徐立棠、張鳳臺為師,學銅錘花臉,后入小鴻奎科班正式坐科習藝。之后又拜何桂山為師,經常演出《草橋關》《鍘美案》《鍘判官》《打龍袍》《刺王僚》《斷密澗》《御果園》《二進宮》《白良關》等劇目。裘桂仙嗓音“倒倉”后改行操琴,1900年入同慶社做譚鑫培的琴師,得譚倚重,名重一時。他為譚拉琴六七年,對譚腔及唱法已有全面掌握,在他后來的花臉演唱中多有借鑒,獲益匪淺。1907年裘桂仙的嗓音日漸恢復,重又搭班登臺唱戲,得與陳德霖、王鳳卿、余叔巖等長期合作,忝為名角之列。裘桂仙的唱功扎實,演唱蒼勁有味,能把譚派吐字歸音之法融于花臉唱腔中,愈顯唱腔講究、細膩,富有韻致,然而若與何桂山相比,雖然嗓音尚顯不夠渾宏寬亮,缺少“炸音”,但當他與嗓音高亢的陳德霖或尚小云、王鳳卿或王又宸等合演《二進宮》,與劉鴻升合演《上天臺》《雙包案》時,仍能收到旗鼓相當的效果。他還和余叔巖合演《審潘洪》《陽平關》,與郝壽臣合灌唱片《白良關》《洪洋洞》等,成為余叔巖不可或缺的配戲好手。 裘桂仙屬于“名實不符”的演員。“名實不符”的演員中有一類是“名過其實”,名氣很大,地位很高,實際藝術水平與他的聲望和地位不符;另有一類是雖然具有實力,卻未能贏得相應的榮譽和地位,也是“名實不符”。裘桂仙屬于后者,盡管他在行業里的名望、聲譽和所得經濟收入方面遠不及何桂山、金秀山、郝壽臣等,但是他在銅錘花臉藝術上的成就是不可小覷的,得到同行人的肯定與敬重。郝壽臣曾評價裘桂仙說“目前銅錘花臉這行就得算他了”。裘桂仙被多家唱片公司邀請灌制不少唱片行世,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的演唱藝術確實不同凡響,頗見實力。 2.自幼受教坐科 裘盛戎是裘桂仙的次子,從四、五歲就隨父親出入戲班、劇場,耳濡目染,無師自通,到8歲時開始練功,已經會唱多段花臉唱腔了。父親看他是棵唱戲的苗子,先自己教他,開蒙戲是《天水關》,到12歲時已經教唱20來出戲。1927年春,裘桂仙把他送進北京富連成科班學藝,本來應排在“世”字科做學員的,可是他是帶藝入科,升了一級到“盛”字科學習,取名盛戎。他在科班學習十分用心、刻苦,文戲學于孫盛文,武戲學于王連平,同時經常得到總教習蕭長華的指教。科班里只要是花臉行的活,無論主角還是配角,銅錘、架子、武二花的戲和角色,他什么都學、都演,在唱、念、做、武各方面打下深厚而扎實的基礎。,1933年他坐科期滿,時年18歲離開科班,開始搭班唱戲的作藝生涯。 3.從搭班至組班 1934年出科后,他散搭多家戲班各處演出。如搭楊小樓班演《陽平關》之曹操,搭金少山班演《白良關》之尉遲寶林,另與梅蘭芳、尚小云、程艷秋、荀慧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周信芳、蓋叫天、言菊朋、蕭長華等同臺演出,還去上海與周信芳等諸多南方名家同臺獻藝。1947年他在上海與周信芳合演《連環套》(裘飾竇爾墩,周飾拜山之黃天霸)、《烏龍院》(飾劉唐)、《打嚴嵩》(飾嚴嵩)等。在與諸多名家演出中,他虛心觀摩,潛心研究,多方吸收藝術養份,南北融合,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據劉琦著的《裘盛戎傳》(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84頁)記,1947年下半年,裘盛戎夫人的兄弟李世琦、李志民把他從上海接回北京,緊鑼密鼓地幫助他操辦組班唱戲的事。李世琦是著名京劇老生演員,每天陪他研究戲,李志民包攬成立戲班的一切事務,讓裘盛戎一門心思只管如何唱好戲。成立戲班之前,先搞了一段時期的合作演出作為預演和熱身,實際是在為把裘盛戎扶上頭牌主演寶座造勢,為成立自己的班社做鋪墊。被約的都是好角兒,如老生貫盛習、武生孫毓堃、青衣梁小鸞、老旦李多奎、丑行的馬富祿與慈少泉等,演員陣容非常強大。 4.津門合作演出 京津兩地比鄰,裘盛戎與其他許多“京角兒”一樣,到天津演出是很頻繁的,天津成為他們展示技藝和賴以生計的主要城市。 據報載,1948年1月底,章遏云、裘盛戎、李宗義、梁慧超聯合組班在天津中國大戲院演出,主要演員還有艾世菊、夏韻龍、李世琦、李寶魁、高維廉、慈少泉、任志秋、羅世寶、郭德奎、劉慶義。29日夜場的大軸戲是頭二本的《連環套》,唱正工老生的李宗義反串飾武生應工的黃天霸,裘盛戎飾竇爾墩。這出戲極受歡迎,在第一和第三天連演兩場。3月16日,裘盛戎、章遏云、貫盛習、李多奎、崔熹云、孫毓堃等再次在天津中國大戲院演出,頭一天的大軸戲是《盜御馬·連環套·盜雙鉤》,由裘盛戎、孫毓堃主演。此外,裘盛戎與貫盛習、李多奎、崔熹云等合演了《鍘美案》,與李世琦、費玉策等合演全部《姚期》,與崔熹云、陳盛泰、郭元祥等合演全部《黑風帕·牧虎關》,與章遏云、貫盛習合演《大·探·二》,與李多奎合演《打龍袍》(這出戲應觀眾要求連演兩場),與貫盛習、章遏云合演《拾玉鐲·法門寺·硃沙井》,與貫盛習、崔熹云等合演《雙投唐·斷密澗·雙帶箭》,他與章遏云、孫毓堃合演《大戰宛城》。21日晚裘盛戎演了雙出戲《探陰山》與《鎖五龍》,這是兩出銅錘花臉唱工最吃功的戲,都是高腔,以唱為主,他能連演這兩出戲就足以證明他的嗓音給力和演出全力以赴的態度。26日晚特煩裘盛戎雙出,前邊是他與李多奎的《天齊廟·遇皇后》,后邊他與貫盛習、李世琦、費玉策合演《伍子胥·刺王僚》。28日裘盛戎再次應邀演雙出,這是他們這次在天津演出的最后一天,前邊有章遏云、裘盛戎與貫盛習的《二進宮》,最后是《大八蠟廟》,裘盛戎飾架子花臉應工的金大力,貫盛習飾褚彪,章遏云飾張媽,孫毓堃飾費德恭,李世琦飾老院子,朱金琴飾施大人,郭元祥飾費興,殷金振飾朱光祖,羅世寶飾老道,孫元彬飾賀人杰,方連元飾張桂蘭,余元龍飾米龍。時隔三個月后的7月,以裘盛戎為首、有孫毓堃、貫盛習、陳永玲、李多奎、任志秋、賈松齡、李德奎、孫元彬、郭元祥等組成的劇團繼續在天津中國大戲院演出,16日開演,至26日止,裘盛戎主演或參加合演的劇目與以前歷次來津上演的劇目大同小異,都是熟戲。 1949年5月1日起,裘盛戎的戲班與李宗義的戲班在天津群英戲院聯合演出,旦角張曼君一人跨兩個班,裘盛戎這邊演員有李洪春、馬富祿等。5月1日登場,頭天早場的戲有李洪春的《百涼樓》、張曼君的《紅樓二尤》,大軸為李宗義、裘盛戎合演《捉放曹》,晚場戲是李洪春的《斬顏良》、裘盛戎的《鎖五龍》、李宗義與張曼玉的《紅鬃烈馬》。裘盛戎與馬富祿在2日晚場唱大軸戲《盜御馬·連環套·盜雙鉤》。接下去,裘盛戎依次演出了《鬧江州》《普球山》《白良關·父子會》《鍘美案》《黑風帕·牧虎關》《姚期》,以及他與李宗義等合演《失·空·斬》《群·借·華》等。這一期演了11天、20場戲。6月16日起,裘盛戎與貫盛習、陳永玲、孫毓堃、李多奎組班再次到天津,仍然在群英戲院演出。這期在同一個劇場演出的還有譚元壽、黃元慶、郭韻蓉等青年演員,只演白天的戲,裘盛戎的戲班只演晚上的戲。裘盛戎陸續上演了《姚期》《打龍袍》《盜御馬·連環套·盜雙鉤》《鍘美案》,共演出5場,最后一天演的是拿手戲全部《姚期》。 1949年11月14日起,裘盛戎聯合小翠花、貫盛習、陳永玲、孫毓堃、馬富祿、尚富霞、李世琦、孫盛文、任志秋、祁榮雯、孫玉祥、夏韻龍、張世年、李德奎、曹世方、劉慶義等組班,蒞臨天津中國大戲院獻藝。這次組班邀請的名角多,劇目豐富,表現不俗,效果甚佳。裘盛戎演出了全部《姚期》《黑風帕·牧虎關》《李七長亭》,與貫盛習、陳永玲、李多奎合演《鍘美案》,與馬富祿合演《普球山》,與貫盛習合演《伍子胥·刺王僚》,與孫毓堃、筱翠花合演《大戰宛城》,與孫毓堃、馬富祿合演《盜御馬·連環套·盜雙鉤》,與李世琦等合演《鎖五龍》,與貫盛習、小翠花、陳永玲、馬富祿、尚富霞等合演《拾玉鐲·法門寺》,與貫盛習、尚富霞、任志秋、李世琦、孫盛文合演《雙投唐·斷密澗》,與李多奎、馬富祿合演《打龍袍》,與孫毓堃合演《挑華車》(裘飾牛皋),與貫盛習、陳永玲、孫毓堃、李多奎、馬富祿合演《甘露寺·美人計·別皇宮·回荊州·蘆花蕩》(裘飾張飛),與李多奎合演《遇皇后》等。這期演出值得一提的有兩點,一是在半個月的演出中,他們至少有三天的戲是每位主角演雙出。16日晚場裘盛戎甚至是一人演三出,即他與馬富祿的《普球山》、與貫盛習的《伍子胥·刺王僚》、與孫毓堃、筱翠花的《大戰宛城》。20日晚場幾位主要演員除了在前邊各演自己的戲之外,還都在最后演出大合作戲《大八蠟廟》,孫毓堃飾黃天霸、貫盛習飾褚彪、裘盛戎飾金大力、馬富祿飾朱光祖、筱翠花飾張桂蘭、陳永玲飾小張媽。二是做為著名銅錘花臉演員的裘盛戎至少三次出演架子花臉應工的角色,《挑華車》中的牛皋,《回荊州·蘆花蕩》中的張飛,《八蠟廟》中的金大力,表現出他花臉行的全才之能。 1950年3月15日至4月2日,裘盛戎與梁小鸞、遲世恭、李多奎、黃元慶、馬富祿六大主角到天津新華戲院演出,主要配演還有劉永利、曹世才、谷玉蘭、李世琦、李榮安、蘇連漢、韋三奎、李德奎。裘盛戎主演的劇目有全部《姚期》《打龍袍》《鍘美案》《盜御馬·連環套·盜雙鉤》《魚腸劍·刺王僚》《甘露寺·美人計·別皇宮·回荊州·蘆花蕩》《大·探·二》《包龍圖鍘包勉》《普球山》《遇皇后》《雙投唐·斷密澗》《拾玉鐲·法門寺》《失·空·斬》《白良關·父子會》。 5.與譚富英搭檔 1950年8月,裘盛戎與譚富英組成北京太平劇社,16日起至8月28日在天津中國大戲院演出13天,主要演員除譚富英、裘盛戎、梁小鸞而外,還有黃元慶、張德華、何盛清、姚玉剛、慈少泉、張洪祥、馬富祿、李世琦、閻世善、韋三奎、李德奎、李盛芳等,票價定為三千至一萬一千元(相當后來的三角至一元一角)。頭三天的“打炮”戲是:16日晚黃元慶、張德華的《挑華車》,何盛清、梁小鸞、姚玉剛的《春秋配》,譚富英、慈少泉、裘盛戎的《開山府·打嚴嵩》,譚富英、裘盛戎、張洪祥、馬富祿、李世琦的《洪洋洞》,譚、裘二人演雙出。17日晚黃元慶的《惡虎村》,姚玉剛、李世琦、梁小鸞的《玉堂春》,裘盛戎、慈少泉、姚玉剛、閻世善、何盛清的《黑風帕·牧虎關》,譚富英、裘盛戎、張洪祥、李世琦、馬富祿的《失·空·斬》。18日晚黃元慶的《武文華》,梁小鸞、馬富祿、姚玉剛的《鐵弓緣》,譚富英、梁小鸞、黃元慶、張德華的《黑水國》,裘盛戎、李世琦、張洪祥、何盛清、韋三奎、閻世善的全部《姚期》。這一期裘盛戎參加主演的劇目共有《開山府·打嚴嵩》《白良關·父子會》《捉放曹》《美人計·別皇宮·回荊州·蘆花蕩》《鎖五龍》《鼎盛春秋》《將相和》《普球山》《定軍山·陽平關》《黑風帕·牧虎關》《失·空·斬》《拾玉鐲·法門寺·硃沙井》《大八蠟廟》。這期演出中,裘盛戎露演了架子花臉應工的角色曹操、嚴嵩、張飛、金大力、劉瑾等。裘盛戎和譚富英還四度演雙出戲。8月28日晚最后一場戲最熱鬧,前邊是《八大錘·斷臂說書》,譚富英飾王佐,黃元慶飾陸文龍,張洪祥飾兀術;然后又是一出大戲《拾玉鐲·法門寺》,譚富英飾趙廉,裘盛戎飾劉瑾,梁小鸞前飾孫玉姣、后飾宋巧嬌,馬富祿前飾劉媒婆、后飾賈桂;最后是一出大合作戲《大八蠟廟》,譚富英的褚彪,張洪祥的費德恭,裘盛戎的金大力,黃元慶的黃天霸,梁小鸞的張桂蘭,馬富祿的朱光祖,每一位主要演員都是一人演三出,都卯上了。 裘盛戎與譚富英做搭檔合作演出是很適宜的,首先是京劇里老生與花臉搭配的劇目多,其次是這二位的嗓音都高亢明亮,三是年歲相當,藝術都已進入成熟階段,特別是譚富英早已是梨園翹楚,而裘盛戎正在往上提升的階段,漸近鋼鋒,這二人合作可以說是棋逢對手,相得益彰。 (未完待續) 作者 趙緒昕,中國作協天津分會、中國劇協天津分會、戲劇文學學會、天津社科聯會員。《中國京劇音配像精萃紀念文集》《周信芳藝術評論集 續集》(筆名徐新)、《天津十大戲曲家》等七種書載有其文,受邀為《李鐵英傳》統稿。從1980年至今發表文章約300篇,著有《趙松樵評傳》出版。1988年獲天津電影評論大賽一等獎,1989年獲華北五省市微型戲劇劇本創作優秀獎,1997年被聘為天津電視臺節目特約評播員,2010年獲第五屆全國王國維戲曲論文三等獎。2013年和2017年兩次受邀為天津圖書館“津海講座”主講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