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認知新冠肺炎?屬于“疫病”范疇,是瘟疫的一種,具備疫病的易感性、相似性、傳播性、危害性四大共性。但是,究竟屬于“肺溫”“濕溫”“濕毒疫”“濕疫”還是“寒濕疫”?也就是對病因的認識存在溫毒、濕毒、濕熱還是寒濕等不同的認識。治病必求其本。縱觀本次疫情,寒濕入肺,痰飲郁結,出現氣逆咳喘等癥狀;毒邪入里化熱,壅遏于肺,肺失宣降致發熱、咳嗽等癥狀;濕邪入里,加之肺為水上之源,肺失宣降,水經不布,水濕內盛,以致脘痞、納差、嘔惡、便溏等胃腸道癥狀及普遍的舌苔厚膩。《黃帝內經》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言“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本病發病之前即有正氣虛,發病之后,病邪內羈,氣血津液受耗,又容易致虛。因此,雖然致病因素很多,但本病主要由“寒濕之邪”所致,寒濕病邪是核心病機,因而此疫當為“寒濕疫”。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傷寒雜病論》強調“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而這正是中醫臨證思維的精華所在,只要辨析核心病機精準,則組方針對病證精準。有是病、見是證、立是法、組是方、用是藥。證變則法變,法變則方藥變,以變應變,靈活運用,精準匹配。所以,21世紀20年代初的新冠肺炎患者,運用篩選、組合自3世紀初的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的“清肺排毒湯”終能療效顯著、戰績斐然。
“清肺排毒湯”,這是由中醫典籍《傷寒雜病論》中的四首經方為主化裁而來:分別是清肺化熱平喘的麻杏甘石湯、溫陽利水化濕的五苓散、和解少陽郁熱的小柴胡湯以及宣肺止咳化痰的射干麻黃湯。此方經過山西、河北、黑龍江、陜西四省救治確診患者的臨床觀察,獲得90%以上有效率之后,2月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全國推廣使用,并作為治療各型新冠肺炎患者的唯一通用方,成為真正應對這次疫病有良好療效的核心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