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電視劇《甄嬛傳》中曾有一段劇情是熹妃生育后,蘇培盛向熹妃賀喜,請熹妃賞賜,熹妃便借此機會想要讓皇上來親口承認蘇培盛和槿汐對食之事。皇上在此時也就順水推舟的將槿汐賜給蘇培盛,做他的“對食”妻子。 太監這個身份想來大家并不陌生,在各種古裝的電視劇之中都有出現。太監也就是宦官,是專供君主及其家族的仆役,從東漢時期開始均為閹人擔任。 閹人是沒有生育能力的,因此對于娶妻也有很大的影響,在很多人的觀念當中太監都是沒有妻子妾室的,最多可能是認個干兒子什么的,在歷史真的就是如此嗎? 一、所謂“對食”對食,原本的意思指的是搭伙共食,后來發展成兩種解釋,第一種是宮里女子間的愛情。皇宮之中最多的兩種人,一是太監,又一就是宮女了,她們生活在深宮之中接觸的異性可謂是少之又少,因此同性之間產生愛情的機率也就大大提升了。 第二種指的是宮女和太監結成掛名夫妻,正如《甄嬛傳》之中的蘇培盛和崔槿汐。 對食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了,《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趙皇后傳》中曾記載:
東漢的應劭注解說:
由此可以看出,在至少在漢代,太監和宮女之間組合,成為對食的現象已經開始出現了。 但在這一時期“對食”更多的是一種宮中隱語,帶著不能宣之于口的意思。那么是在什么時候“對食”開始成為正式規定,并且頻繁出現的呢? 二、太監娶妻,為情或為權?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曾經出現過這樣的一個朝代,對外開放,對內包容,政治、經濟、文化等都發展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便是盛唐。細數唐朝的歷史,提起宦官不得不說的就是高力士。 高力士畫像 高力士原名馮元一,是唐朝潘州刺史的后人,在成為太監之后被高延福收為養子。在高力士30多歲的時候,被晉為三品右監門衛將軍,權勢顯赫,深得皇帝信任。這時候就有一個叫做呂言晤的人,為求升官,主動將女兒嫁與高力士為妻。 實際上在高力士之前就早有先例,太監娶妻并不是憑空出現,高力士的養父高延福也曾娶妻,并且在唐朝也已經有了規定說入品的太監可以成親。 在中國古代,太監是一種特殊的產物,在宮墻之中侍奉皇族,可以近距離接觸國家之中權力最盛的人,一旦得到信任,大富大貴可以說是信手拈來。也因此很多人為了升官發財,不惜將女兒嫁給不能人道的閹人來謀求富貴。 在唐代太監娶妻的還有李輔國,并且是皇帝親自為他挑選的夫人,他的岳父也在此之后當上了梁州刺史。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以后太監“對食”現象逐漸走向常態化,被人們所普遍接受的原因,在與太監群體的擴大,以及其社會地位,權利的擴大。隨著太監們依附皇權,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漸顯著,產生了向高力士這樣的寵臣,其社會話語權也逐漸增加。 而這,就成了“對食”現象從隱秘走向半公開的基礎。 權之一字,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誘惑,為了得到權力,為了成為“人上人”,多大的代價也是在所不惜的,正如前文的呂言晤。 但是所有的太監娶妻都是為了權力嗎?我想也不僅是如此,正如《甄嬛傳》之中的蘇培盛與崔槿汐,雖然兩人走到一起也是有一些謀求算計的,可隨著劇情發展經歷了大的變動,兩人的感情也得到升華,想來也是真心希望可以相伴到老的。 三、太監“對食”關系的發展:“菜戶”明朝以后,隨著東廠西廠的設立,太監們在國家政治權力之中的占比越來越重,他們的婚戀關系,也開始發生了轉變,從對食走向了“菜戶”。 在明朝時期宦官與宮女之間的伴侶關系,還有另外一種稱呼:菜戶。從史料來看,菜戶和對食是有一定區別的,對食可以是宦官、宮女之間,也可以是同性之間,且大多具有臨時性。 菜戶則是如夫妻一般共同生活,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明朝初年,對于宦官與宮女之間的這種行為,朱元璋深惡之,嚴加取締,甚至要對對娶妻成家的宦官處以剝皮之刑。到了永樂而后,宦官地位上升,這一禁令也就慢慢解開了。 在沈德符所編的《萬歷野獲編》就有很多關于宦官娶妻或者奪妻的記載。從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在嘉靖萬歷年間,太監與宮女的互相配對已經開始盛行了。 進一步發展之后菜戶成為了公然允許的。宦官和宮女接觸的較多,便開始逐漸產生感情。以此為基礎,宦官便會主動替宮女采辦衣食、首飾及日用雜物,來表達追慕之情。 宮女若是也相中這位宦官,便可以由此結成伴侶,稱為菜戶。在宮廷之中有一定地位的“菜戶”、“對食”不僅可以如夫妻一般同吃同住,還可以雇請傭人,比起平常的殷實之家,似乎也不差些什么。 四、“對食”現象的產生和發展,是太監這一特殊群體,對自身權力的追尋與實踐宦官娶妻并沒有辦法如平常人家一般生子繼承家業等等,那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的宮女宦官趨之若鶩,并且宦官娶妻、奪妻等事件也是史不絕書呢? 這個時候就要先來了解一下太監這個身份了,太監是沒有生育能力的人,在入宮之前都是要通過凈身,“來一刀”的。 在古代的歷史上,閹割也就是宮刑可以算是僅次于殺頭的重刑。在皇宮之中有很多的差役若單單憑借女性是無法完成的,也就需要有大力氣的男性的擔任。 可在古代,皇室血統是不容混淆的,要保持血統的純潔,所以進入宮廷服侍的男子便需要凈身。 太監很多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迫于生計無奈,在很小的時候被閹割賣進了皇宮,而這樣的人總是會遭到別人的歧視,若非宮中的宮女或是想要謀求富貴之人是不愿意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閹人的。 在清朝的時候,宮女到了一定的年紀便會放出宮去,可以嫁人了,而在此之前是沒有這樣的制度的,入了皇宮之中再想出去就沒那么容易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孤苦一生,最終死在了皇宮里。 在皇宮之中,獨身之人如同浮萍一般,在很多古裝劇之中也不難看出皇宮之中不得寵的妃嬪日子過的都是孤苦寂寞,與之相較,宮女和太監也是如此。深宮寂寞,若是有一相伴之人,日子或許會好過的多。 宦官與宮女成為“菜戶”后,形如夫妻。他們也會彼此盟誓,終生彼此相愛,不再與別人發生感情。在《萬歷野獲編》中曾記載作者在城外的一座寺廟游歷之時,曾見過有宮女來祭拜太監亡夫的場景。 雖說宦官娶妻只能形婚并不能行其實。曾經聽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是“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宮女太監的對食想來也是為此吧。 結語:現代人說起太監的時候,大多想到的都是一些負面形象。諸如明朝時期的劉瑾,漢代時期的十常侍等等。 實際上,之所以會有這種觀感形成,是歷朝歷代以來,封建統治者將家國破滅的責任推諉給別人的結果。正如同“紅顏禍水”這個詞揭示的道理一樣,貴族和士大夫們,在將朝廷玩壞以后,又不愿意承擔惡名,所以只能將一切推給沒有話語權的女人和太監。 實際上這兩個群體,恰好是中國古代最可憐的人。太監和宮女們生死全在皇室貴族的一念之間,相比于普通百姓,他們更沒人權,所承擔的壓力也更大。這個時候,在深宮大院之中,如果能找到另一個同樣可憐的人,結為對食甚至更近一步的菜戶,實際上更多的是一種溺水的人尋求救命稻草的行為,是相濡以沫,是相依為命。 也因此,古代太監和宮女之間的愛情,往往比什么才子佳人的愛情要深刻,要牢固。 參考文獻: 《漢書》 《萬歷野獲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