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詩人,你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你一定聽過他的詩,他就是唐朝詩人張若虛。他筆下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以孤篇壓倒全唐”。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樣一首有名的詩卻在800多年的時空里寂寂無名,幾乎橫跨唐、宋、元三個朝代,直到明朝才被人發現它的光芒,是什么原因讓這首詩備受冷遇?這背后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被冷落800多年的詩作張若虛平生只留下兩首詩,與其詩作數量相同的是,他本人的故事也流傳甚少。我們只知道,他是個揚州人,曾擔任兗州兵曹一職。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 《舊唐書·賀知章傳》中提到了他,說他在唐中宗神龍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看來他的文采受到大家的認可,本人也是個名人。但為何他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沒有被收錄在集齊唐詩精華的《唐詩三百首》中,甚至在唐朝其他的著作也沒有提到過。 據考究,《春江花月夜》最早被北宋郭茂倩收錄在《樂府詩集》中。《樂府詩集》是漢朝、魏晉、南北朝民歌精華所在,中學生必修的《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皆被收錄于此。 圖片來源于網絡 與《春江花月夜》一起被收錄的還有其他六首《春江花月夜》,其中有兩首是隋煬帝的詩。這說明了,因為《春江花月夜》的文學價值得到認可才被收錄的可能性并不大,因為《春江花月夜》剛好是樂府詩才得以被收錄的可能性才是最大的。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等了800多年,《春江花月夜》才等到它的伯樂。明朝有一個叫李攀龍的文學家,他編著了一本《古今詩刪》,選各代之詩,影響頗大,《春江花月夜》被他收錄于此。至此,《春江花月夜》才結束他的冷遇,開始逐漸受到廣泛認可并得到它應有的地位。 隨著初唐四杰流派的命運而浮沉著名文史學家程千帆在他的文章——“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的被理解和被誤解”中從詩歌風會變遷的角度,對《春江花月夜》為什么受冷遇多年進行了深入探討。 程千帆(圖片來源于網絡) 按他的理解,《春江花月夜》的風格屬于初唐四杰流派,其命運也隨著初唐四杰的浮沉而浮沉。初唐四杰這一流派在一個時代文學地位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了《春江花月夜》的命運。初唐四杰這一流派地位在明清提高了,因此《春江花月夜》也在那個時候開始發光發熱。 還有一種說法是,將《春江花月夜》歸為宮體詩一類。因為《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后主所作,原詞沒有流傳下來。陳后主是宮體詩的代表詩人之一。 宮體詩常令人有“談虎色變之感”,因為其用詞常見于艷麗、妖艷,內容多為宮廷生活和男女私情。宮體詩發展到唐朝已經是由盛轉衰的狀態,《春江花月夜》也因此沒有揚名。 關于《春江花月夜》屬不屬于宮體詩,存在諸多爭議,最為認可的說法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脫胎于宮體詩,但又超越和突破了宮體詩,不能完全把它歸為宮體詩范疇。 最后,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首“以孤篇壓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是不是感覺似曾相識,從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到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再到黃藥師的“碧海潮生曲”,都有這首詩的影子,《春江花月夜》的優秀也體現在此。 小評:是金子總會發光,要想發光得先是金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