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梁山伯 前段時間,曾在家長群里看過這么一則新聞: 疫情期間,8歲男孩解鎖了30道菜的做法。 在寒假延長,家長和孩子們都手足無措時,江蘇揚州市的繆先生,將兒子帶進了廚房。 從學會使用燃氣灶等廚房用具起步,到下面條、包餃子,再到蛋炒飯、炸春卷,70天的時間,兒子竟然學會了30幾道菜。 繆爸爸表示:“我覺得孩子除了學習以外,生活技能更不能缺,在這方面,永遠不要低估小孩子的潛力!” 韓國第一媽媽張炳惠在《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中曾說:“在觀察蔬菜、擇菜、洗菜、切菜、炒菜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孩子們的數學、科學、哲學等各個領域的知識。他們掌握了從課堂上根本沒法接觸到的知識。” 每個孩子從小對家中的事物,都有很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而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大一部分的知識獲取都是來源于用雙手去感知,動手去做事。 動手的同時,也在鍛煉大腦的活動能力。 所以,時常做家務的孩子,學習能力也不會差到哪里;做家務,不單是一項生存技能,也是孩子綜合能力的體現。 一 做家務是孩子的人生必修課 經常聽到有些家長會這么說: 孩子那么小,哪里舍得讓他干家務,萬一磕到碰到怎么辦? 讓孩子學做家務干嘛,他只要把學習搞好,將來考個好大學就行...... 只知道疼愛而不舍得用孩子,已成為當今父母愛孩子的誤區。 卻不知道,做家務也是孩子的人生必修課。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培養身心兩健的人,必須在體力勞動中完成。” 在丹麥,每一所小學都配備了專門的教室,讓孩子們學習烹飪、房間整理等等課程,并且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 日本、芬蘭等國家的家政課程也十分受家長和孩子們的歡迎。 今年剛頒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要求: 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每個學生成為合格的普通勞動者,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本職責。 《意見》頒發后,有些學校已意識到家務勞動的重要性,將做家務列入學分考核。 二 不會做家務的孩子是生活的「弱者」 現實生活中,怕孩子吃苦受累,舍不得讓孩子做家務;認為孩子學業重,功課多,不想占用孩子的寶貴時間;甚至還認為孩子的任務是學習,勞動作為一種技能以后自然會做…… 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弱。 45個初一學生的早餐盒回收后,發現還剩39個雞蛋,原因是學生不會剝雞蛋殼。 某中學軍訓中比賽系鞋帶,竟有三成的學生提著鞋子向老師求助,原因是不會穿鞋帶孔。 神童魏永康,17歲就進了中科院,進行碩博連讀,但后來卻被勸退,勸退的理由:生活自己能力太差。 當你沒有教會孩子必要的生活技能,生活會狠狠地教會他如何面對現實。 舍不得讓孩子動手做家務,是在束縛住他們的手腳,斬斷他們高飛的翅膀,等到孩子長大后再去后悔就已經晚了。 讓孩子動手做家務好處很多,家長適當的放手,才有機會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三 會做家務的孩子 未來更優秀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家務繁瑣多樣,看似細小,其實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做人做事。
每一個孩子都會長大,離開父母獨自生活,而自理能力則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每一個家長愛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獨立成長,堅強面對未來的風雨,有能力解決遇見的問題,而不是留在父母身邊,當一個「巨嬰」。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鼓勵孩子參與到家務活動中去,讓他們意識到,離開父母他們依舊可以生活得很好。
有句老話說:不養兒不懂父母恩。沒有同樣的經歷,很難產生感激的共鳴。 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這么一個案例: 一位開出租車的單親媽媽,曾在兒子學校門口貼過一張告示,誰能幫助兒子戒掉網癮,她支付對方一萬塊錢。 李玫瑾教授看到后給了她一個建議:一萬塊錢還是留著吧,晚上或者周末出車的時間,帶上你的兒子,讓他看看你是怎么賺錢養家糊口。 在出車的過程中,兒子才會體會到媽媽的艱辛,唯有體會到媽媽的不易,他才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分擔。 我們生活中也同樣,讓孩子親身參與到做家務中來,站在家長的角度感受做家務的不易,唯有懂得不易,孩子才知道如何去尊重別人。
9歲的兒子最近總是和我「搶」家務,“媽媽相信我,我能將……”“這個讓我做,我保證……” 昨晚煮的八寶粥,兒子在我沒注意時,自己搬來了風扇,打算將剛做好的粥吹涼,原因是夏天溫度高,大家更愿意吃不燙嘴的八寶粥…… 兒子總想讓家人過的更舒服些,他會覺得自己的努力付出很重要,家人對他的肯定,使他更有成就感,自信,也會油然而起。 所以,適量的讓孩子做些家務,孩子會覺得,自己并不是一無是處,什么都不會,至少可以幫助父母做家務,還能做得很好,幫助孩子找到了成就感,使他變得更有自信心。 對自己充滿自信的孩子,對未來才會更有信心。 四 家務雖事小 意義很重大 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的現象: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怕摔著、碰著,所以這也不讓摸那也不讓碰; 長大后,總是被父母埋怨,這也不會做那也不會干。 怨誰呢? 人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而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從小教會孩子做家務,其實是在為孩子的將來做打算,幫助孩子能夠獨自面對生活。 父母教會孩子做家務,使孩子體會他人的不易,并懂得如何去珍惜這份不易。 父母教會孩子做家務,孩子會變得更加自信、有擔當,有責任感。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能為孩子遮風擋雨一輩子,但大樹下無芳草,過度的保護何嘗不是另一種傷害。 愛孩子,就請適當放手吧! 作者┃一秋 編輯┃丄學號 小酒窩:一名80后寶媽,自由撰稿人。擅長觀點文,懸疑故事文。 點分享 點點贊 點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