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五日是重陽節,又逢周日,兒子非要陪我去虞山喝茶。 我是喜歡茶的,從年輕時候的猴王牌紅茶喝起,喝到現在的普洱、龍井、碧螺春。我雖知曉陸羽其人,卻不懂《茶經》,是個喜歡喝茶的道外人。 孩子知道我愛喝茶,在家里備了綠茶、紅茶、白茶。但跑到百里外喝茶,有點顯擺。兒子卻說是去喝心境,去體驗虞山的茶文化。 虞山在常熟地界,北抵長江,南極沙家浜,瀕臨陽澄湖,因江南先祖虞仲(又名仲雍)葬于此山而得名。 虞山是我國東南的歷史文化名山,有文廟、燕園、虞山門、興福寺、古劍閣等名勝古跡。依山傍水的風水環境,留下多處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的墓塚。旅游業的興起,增設了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成為江南著名的旅游勝地,國家4A級景區。 蘆花放、稻谷香的季節,陽澄湖波光粼粼,綠樹掩映江南水鄉。一個小時車程,來到虞城——常熟。“十里青山半入城”,虞山在常熟西北,城中有山,山下有城,共融共生。從停車場步行二十分鐘,來到一處碑坊,向下望去,好大一片場子!中間有清澈的溪流,兩岸是高大的香樟樹,晚秋時節,樹木依然蔥蘢。樹下一頂頂斗篷下,擺著一行行,一片片茶桌。常熟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上午八點時分,場子里已經坐滿茶客,有常熟人、蘇州人、上海人。休閑的日子,帶著家人,或結伴到虞山喝茶,釋放心情,可謂“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 下青石臺階,進入場子,覓得茶座,摘下挎包,有女子前來問茶。一杯要價二十元,續茶一次十元,大眾消費水平。沏上茶,淡淡的清香,“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這是常熟人喜歡白茶的情鐘。談不上車馬勞頓,喝上兩杯,精神爽朗,靜下心慢慢品嘗。 喝茶要加些零食,兒媳買了瓜籽、水果,攤在桌上。有兩束果子象花椒一樣的東西,問兒媳,她說叫雞爪子,告訴我果子不可食用,要摘掉果子,吃像冬蟲夏草一樣的莖。她剝下兩根給我,放在嘴里咀嚼,脆生生,甜甜的味道。用手機百度,說是枳椇子,俗稱雞爪子,有止渴除煩,醒酒安神,止嘔利便,祛風通絡之功效。 (枳椇子) 在場子里喝茶,要吃蕈油面。蕈是一種野生菌,松樹蕈是常熟的特產,用蕈油“澆頭”的蕈油面鮮美清香,深受食客青睞,有文字介紹:1947年10月,宋慶齡、宋美齡姐妹到虞山興福寺禮佛,中午在寺外林中就餐,一碗蕈油面使她們贊不絕口,連聲稱道:“好、好、好,想不到小地方有這么好吃的菜和面”。 中午,我們吃了蕈油面,果真好味道! 場子北邊有一幢小樓,古香古色,題名“望嶽樓”,有性情高雅者登樓望岳,小杯品茗,看上去比地座客風尚許多。 午飯后,有人打牌,有人按摩,盡情享受休閑生活。茶足飯飽,靠在椅背上,按著扶手,身子舒展,心情坦然,在妙曼的音樂聲中,閉目養神,飄飄欲仙。 離開常熟,回望虞山,白云悠悠,心亦悠悠,九月九——明年還有! 注:嶽:岳的繁體字。庚子十月于蘇州 【作者簡介】:常拴富,林州人,教育工作者,退休后開始寫作,或有詩歌、散文、小說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