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殘酷的真相也好過最奢華的假相;
就像清煮糙米也好過紅燒毒藥一樣;
什么叫“觀察思維”?就是不管遇到了什么情緒,別被情緒牽著走,告訴自己:這是現象,去找本質。
然后穩住自己去看情緒底下的本質,找到哪里受力不均、哪里能力欠缺、哪里標準錯誤,哪里自欺欺人,看明白了,知道怎么做了,情緒自然也消了。
非但沒有被情緒毀了狀態,反而人又升了一級,這就是“觀察思維”的妙義。
無知不算糟,誠心即可得人助;
糟糕的是無知卻又無誠,既不能靠自己前行,又不能借力前行,只把自己陷在原地自怨自憐。
體會到做事的擅長感,做一次就高一度;
體會到做事的糊弄感,做一次就挖一坑;
所以,即便再辛苦、再操心,也要去做“讓人感覺到擅長”的引導、教育和鼓勵,且不可為了輕松縱容糊弄。
和孩子間的和睦,是溝通出來的一致,而不是獨裁出來的順從;是不設戒心的親近,而不是帶著卑微的隱忍。
不同高度的人對“強大”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高處的人認為:
我強,我的價值在于--我能讓你變美好;
低處的人認為:
我強,我的價值在于--我能讓你不痛快;
啥叫“不做錯事”?
---沒去做那些錯事就是不做錯事啊!
相信很多人都這樣以為,對嗎?
不對!
只有做對的事才等于不做錯事!
“什么都沒做”或“沒對也沒錯”都只等于走向錯事!
話不好懂,通則受用無窮。
家長給孩子講題三要素:
一、以“把思維降到孩子的思維高度”為前提,否則以高維壓低維,造成孩子恐懼學習,是恐怖;
二、以“讓孩子因懂而自信、因收獲而喜悅”為標準,否則造成孩子自我否定和委屈卑微,是壓迫;
三、以“孩子能熟練做幾道題、透徹講一道題”為結果,否則,學而不能講、行而不達終點,是半途而廢。
“醉心于某事”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是生活最明顯的捷徑。父母一旦發現了孩子對某方面的“醉心”,一定要護持和助力,這比其他盲目的嘗試和積累都更準確、更有意義。
遇到一個事,我們會出現多個標準:好和壞、利和弊、喜歡和厭惡、易和難、心安和心不安,該怎么選呢?
選“喜歡”和“心安”的交集。
別怕找不到,堅持分辨就一定能找到;
為啥一定要這么選呢?
因為用“心安”去驗證“喜歡”,才能得出那個真正源于自己的、“一心不二”的答案。
性格差別體現在做一件事情的風格上,而不體現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上;
孩子能力的差異,只代表被尊重的程度和重復練習的次數,和性格無關;
家長們千萬別被“性格使然”誤導,我們需要的不是抱怨天性,我們需要的只是“尊重、重復”的去做對的事情。
為什么很多事明明很苦,卻那么多人追逐呢?是人傻嗎?
不!不是因為傻,而是因為弱;
世界就是個磁力場,力強則自由,力弱則困束;弱者逐苦,強者逐樂,這就是基本法則;
所以,做什么還是不做什么,不取決于自己想不想,而取決于自己弱不弱。
好的親子關系,不光要有血液里的愛,還要有人與人間的欣賞和喜愛;
血液里的愛最后會轉化成一種“有敬”,而相處時的欣賞和喜愛最后會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具備親近和信任的“有愛”;
在“有愛”的關系里生活,是命運對關系里每個人的善待;
知是由行獲得的;
是因為去做而有了方法和把握;
不是因為有了方法和把握才去做;
不管什么,
建立善因也好,阻斷禍害也罷;
得去做才知道怎么做;
而不是傻傻等著;
沒有使命的人,不會自律;
沒有車架的馬,不會向前;
什么是自律?是個品質嗎?是個意愿嗎?
不準確!
自律有虛實兩部分:
實者,是有目標有原則有規范的一種機制;
虛者,是有意愿有認同有喜悅的一種觀念;
有了實的機制,虛的觀念能逐漸有;
只有虛的想法,則自律會慢慢成空談;
以前覺得智慧最主要是個“化”字,后來覺得智慧最主要是個“迎”字,現在覺得這兩字本就是一個事:
沒有“迎”的態度,就一定不是“化”,而是“抗”;
沒有“化”的本事,也一定不是“迎”,而是“撞”;
家長的居高臨下會造成孩子的什么?
沒有主見?自卑懦弱?情緒暴躁?
是,但這還都不是最主要的傷害。
最主要的是:
---思維模式上,不以真誠為必須;
---關系處理上,不以尊重為必須;
---面對自我上,不以自信為必須;
而這三點,給孩子的一生設置了無數的彎路和艱難。
對,只有極小的一個區間;而錯,則有無窮無盡的可能;
排除錯誤未必能夠找到對;唯有依據對的見解對的感覺找到對,才能不耗費;
我們常說:任何經歷都有意義;
是的,但意義有大小、時間有長度,我們真的沒必要逐個體會;
至少,要從心里知道我們的目的是:“找到對”;而不是麻木自己:任何經歷和選擇都可貴。
孩子,就該是光芒四射的;
卑微順從的,只可能是奴才;
很多家長所謂的嚴厲作風,其實不是什么風格,也不是什么性情,只是卑微多年、終于當上了“奴隸主”后的肆意和隨性。
天理后面是原則;
感受后面是看法;
智慧后面是態度;
原則是不變的,看法是多變的;
所謂智慧,就是通過改變態度來轉變人的看法使之和原則一致。
對,靠的是心安,不是證明。
人會犯很多錯,但最常犯的就這兩個:
該給予時,卻提要求;
該努力時,卻想選擇;
當人把自己當弱者時,萬事亨通的門就關閉了,因為那是強者的專利;
何時人是把自己當弱者?
---自憐、自疑!
---盼溫暖、避恐懼!
---驚慌失措、滿腹情緒!
一說到人心,人們就都說“愛”,好像愛就是人心的全部;
其實,對人心有影響的事物有三:影響最大的是“自信”,其次是“愛”,第三是感染;
既能建立自信又能善待和感染的,是最好教育;
只有愛,其他自生自滅的不是教育,是甜蜜放棄。
失意的人事事都失意,
人換了、事改了,失意仍繼續;
抱怨的人時時都抱怨,
時光過、年紀長,抱怨卻未停;
是境遇不佳嗎?不!是自己弱!
人生如球,若是被自己的目標使命計劃考核驅動,則受自己驅力,外擾自然忽略;若自己弱小無驅力,則外界的任何事都是大驅力,讓這球隨煩惱而動、被壓迫不停。
如果夢想不能浸在生活的日常里,那夢想就永無實現之機;
如果生活不能和夢想有一致的樂趣,那生活也將逐漸遠離力量、成為束縛和迷題。
有真實和真誠,就能讓一切外力成為自己的助力;
有信心和耐心,就能讓自己的內力不害自己而幫自己;
有真實真誠,有信心耐心,什么都能闖過去,這就是化煩惱為菩提的秘密。
沒有目標感的人,注定成為塵埃,即便再努力,也只是高品質的塵埃;
目標哪里來?自知!
自知哪里來?照見!
如何照見?
面對和挖掘不安,體驗和證得喜悅,厘清和確定主次,認同和鎖定使命。
信,是自己證出來的,不是選擇出來的;
信什么,取決于人為了那信仰付出多少、學習了多少、努力了多少、證明了多少;
若什么都沒做,什么都沒證得,不管人說自己信什么,都是瞎扯;
因為一遇事那“信”就動搖,一權衡那“信”就讓路,那“信”就成了口里的“說辭”、身上的“標簽”,不是自己靈魂的依靠和守則,不能幫人分辨虛實、離苦逐樂。
有高度,人生才美好;
沒高度,人生只是點綴著幾處美好卻大片大片重疊的糟糕;
世界從不平等;
世間的美好也從不平等;
平等的只有每天都是24小時的時間和每個人都能管理自己行為的本性;
想要平等的美好,就用對時間的珍惜和對行為的驅動去爭;
再無他徑。
我們常說要引導孩子,什么是引導呢?具體指什么?有什么可參照的框架呢?如下:
讓孩子感受到:迎接挑戰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刻意的鼓舞和勇敢;
讓孩子感受到:愛和被愛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刻意的取悅和盤算;
讓孩子感受到:縝密而細致的發現自己、耐心而逐步的突破自己,是喜悅的、是開心的、是享受的,是無功利、無目的、什么都不為的純粹享受。
心靈雞湯是什么?
就是告訴小樹:你別彎、你別彎;
智慧是什么?
就是教會小樹如何擋風、遮雨、成長、參天。
孩子玩樂的好處在于:熱愛生活;
熱愛生活的好處在于:眼里除了權衡利弊外,還有對未知美好的莫名的向往、連接和歡喜;
而這個向往、連接和歡喜,就是我們無法言說的、源自同一起點的“信力”,這個力是母體,能生出野心、生出韌性、生出樂觀、生出信念、生出意志、生出積極……遠遠大于那個只知權謀爭奪、只知權衡利弊的“我意”。
對改變自己是絕望的,注意力就都在要求人和事與自己的匹配上,而人和事不可能為自己所控,就感受到憂和怨;
對改變自己是樂觀的,注意力就都在自己的計劃、安排和行動上,而自己的行為自己可以做主,就感受到安和忙。
先有“信、勤、喜”,是歸“性”,
后有“仁”,是用“性”;
未歸性,先求仁,則求得是苦;
先歸性,后用仁,則率性不疑;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聽到這句話別絕望,因為還有:
----天地人一體,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人之道,以不足奉有余;
也就是說,只要人樂觀積極,態度是“有余”,就能創造樂觀積極的一切,獲得有余;
保持樂觀積極,就是最好的捷徑;
相信樂觀積極,就是最普適的信仰;
強大包括兩部分:
外要積累事物的量;
內要開啟喜悅的門;
二者一打通,強大無比;
而說到開啟喜悅,就有人想到玩樂了;
不不,內求喜悅和外求玩樂是兩回事;
內求喜悅是開發自己本能的平衡和舒適,是讓自己最適宜,即使要取舍;
外求快樂是開發事物組合帶來的趣味,是讓自己興奮,即使會不適;
先被全世界所拋棄,展翅飛上天空;
在天空學習、探索、體悟、成長、翱翔;
進而再次擁有世界、照耀一方。
怪他人時,我們是小人;
于是我們改了,進步了,開始怪自己了;
但怪自己時,我們雖不小人,卻是懦夫;
只有當“啥都不怪,只是解決和征服”時,我們才是強者,才有幸福;
---不要只滿足于進步,那還依舊是苦;
---只有卓越、只有勇者無敵、只有心無恐怖……才是我們的路。
心臟為什么跳動?理由是什么?
肺葉為什么呼吸?理由是什么?
沒理由!為了自己活的好,無條件跳動!
對啊,為了讓自己好,就是要無條件的跳動、無條件的樂觀、無條件的積極;
作為我們一個部件的心和肺都能做到無條件,而作為主人的我們憑什么說那句:我樂觀不起來……
啥叫勇敢?就是:無條件的干!
信念要在平時樹立,當面對坎坷的,才能不糾結的一鼓作氣;
溫和要在日常培養,當面對分歧時,才能不耗費的求同存異;
車,先有發動機,才可能成為擁有方向感的交通工具;
而人,也必須先是個“力量體”,才可能成長為一個“智慧體”;
一切關系,本質都是教育;
而建立力量體,永遠是教育的第一要義。
努力和努力也是不盡相同的;
先有感覺后有愿力,事半功倍;
先有愿力后找感覺,事倍功半。
經歷一個事情后,客觀世界會形成一個“事實”,而主觀世界會形成一個“歸因”;
順利時,客觀事實和主觀歸因是一致的,都是:強。
坎坷時,這倆往往是分歧的,客觀事實是:“弱”,而主觀歸因卻會美化一下自己,說:因為我太重視什么了。
只有當“事實”和“歸因”永遠一致時,人就真的是智慧了。
沒有人會故意走向糟糕,那些不如意者只是無力和無措,Ta們更需要的不是指責,而是幫助Ta們創造出新的選擇。
無目標而有日常,就是自下而上看人生,則每一天都是日復一日不由控制的重演,都是重復;
有目標而有步驟,就是自上而下看人生,則每一天都是掌控著自己身心的前行,都是沖鋒;
選擇了進步,其實就是選了死磕自己;
生活不是電視劇,根本就沒有吃著玩著卻能保持進步的奇跡;
別惦記太多舒服,成功的路上沒有;
只須簡單專注執行,前行即是意義;
綁定任務,遠離享樂;保持自律、保持強硬如鐵;不犯錯誤,不留可乘之機;
然后,耐心的持續,就會迎來那個連自己都會驚訝的全新自己;
沒有有序的練習,人的智就遠小于識;
所以遇事時,
若不能適時跳出、俯視全局;
便就會迷于事物、忘記本意;
若經歷了長期的練習,人就可以刻意用智;
每當六識意起,便問覺性初心;
于是行跟智走,不從于意識;
這便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這個“智”如何擁有呢?
獨處,靜心,反省,沉思。一天若沒有獨處深思的安排,何必談智,只須去吃……
沒有確定,就永遠不會有力量;
沒有行動,就永遠不會有方法;
就是要無條件追求進步;
就是要無條件付出行動;
這是不需要討論的事;
如果這兩點還需要討論,還有猶豫;
那就不必干,因為干什么都不會成;
總感動自己的人,都是不能驅動自己的人;
能驅動自己的人,都在解決問題,哪有時間渲染情緒?
情緒是火,閑是氧氣;
自古有氧火才燒,從來閑人才鬧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