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為了看瓊花,專門開鑿運河三下揚州。趁高速不收費,我搭老三他們順便車一行五人,于金秋國慶第一天就來到揚州,看望已七十多歲的姑父、姑母?!叭タ词菸骱伞保顼埡蟊淼芴嶙h。于是我們五人加兩個表弟和姑父一行八人,乘車來到瘦西湖北門,打票進了園。
瘦西湖位于揚州西北郊,六朝以來即為風景勝地,清乾隆時期盛極一時,成為揚州雍容華貴的象征。瘦西湖的美主要在于蜿蜒曲折,與杭州西子湖相比,一個如豐滿秀美的雍容少婦,一個似修長清麗的窈窕淑女。
十里瘦西湖,有二十四橋、五亭橋、白塔、大虹橋、小金山、徐園、吹臺、月觀等名勝。瘦西湖 “L”形狹長河道的頂點,是眺景最佳處。揚州瘦西湖以“瘦”為特征,湖面時寬時窄,兩岸林木扶疏,園林建筑古樸多姿,行船其間,景色不斷變化,引人入勝。
揚州在隋唐兩代十分繁華,號稱“人生只合揚州死”。后來更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的說法,把到揚州與當大富翁和做神仙相提并論,可見揚州城的魅力之大。隋煬帝在這樣的錦繡風流之地,曾做過九年總管,自然是十分沉迷。后來,他當了皇帝,依然很懷念在揚州的日子,連看到宮中掛著描繪揚州的圖畫,都注目久之,流連不已。于是隋煬帝三下揚州,難怪他死后都要葬在揚州。
隋煬帝楊廣(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開通永濟渠、通濟渠,加修邗溝、江南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開創科舉制度,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因為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覆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縊殺。初殯于江都宮流珠堂,后葬吳公臺下,唐平江南后,高祖李淵下令以帝禮將隋煬帝陵遷到雷塘。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大學士阮元為其立碑建石,揚州知府伊秉綬隸書“隋煬帝陵”。
隋煬帝一而再、再而三去揚州干什么呢?
瓊花是我國的千古名花。宋朝的張問在《瓊花賦》中描述它是:“儷靚容于茉莉,笑玫瑰于塵凡,惟水仙可并其幽閑,而江梅似同其清淑?!钡拇_,瓊花以它那淡雅的風姿和獨特的風韻,更有關于瓊花的種種富有傳奇浪漫色彩的傳說和迷人的趣聞逸事,博得了世人的厚愛和文人墨客的不絕贊賞,被稱為稀世的奇花異卉和“中國獨特的仙花”。在民間流傳最廣的就是隋煬帝三下揚州是為了賞瓊花。
當然金秋十月我們看不了瓊花,只能一睹瘦西湖的芳容。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边@是杜牧對瘦西湖極具詩情畫意的唯美吟哦。
二十四橋景區,雖然午后看不到月光似水、玉人吹簫的夜景,但這里的建筑,碧瓦飛甍,小橋流水,相互映襯,別有洞天。如煙的垂柳,瀲滟的波光,游弋的小艇,穿梭的人流,人造的水霧,水聲笑聲交織在一起,不能不說是一幅絕妙唯美的畫卷。
“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span> 五亭橋是瘦西湖標志性景觀,從空中俯瞰似一朵盛開的蓮花飄在湖面。站在橋上,對面的白塔隱約可見。這里游人如織,小憩的,拍照的,川流不息,流連忘返。
值得一提的是園中的簪花亭,重檐攢尖頂,為六角形仿宋建筑,亭下設“四相簪花”雕塑,亭周圍遍植芍藥。當年韓琦在揚州做知縣時曾邀王珪、王安石和陳升之到簪花亭宴聚,飲酒賞花,四人各簪花一朵,后來四人先后做了北宋的宰相。
最令人稱道的是,園內一棵唐代的銀杏,因遭雷劈干枯而死,后人在其側植一株凌霄,攀援而上。春末夏初,花紅葉茂,似枯木逢春,妙趣天成。
還有徐園里面的那兩口鐵鑊,更為震撼。不要誤解哦,可不是煮飯用的,也不是用來洗澡的,相傳為南朝簫梁時的鎮水之物,并立有《鐵鑊記》碑文,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
我這是第二次游瘦西湖,第一次還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今昔對比,不可同日而語。那時瘦西湖如娉婷的少女,讓人憧憬和期待;如今似婀娜曼妙的少婦,更有韻味,更是芳香怡人,讓人迷戀。
從北門到南門, 三個多小時的游園終于結束。姑父七十八了,腿腳功夫一點也不輸于我們,一個人已先出了園。帶著無限眷戀,大家依依不舍地踏上歸程。
陳靜,男,1961年7月出生,原名陳永明,漁溝中學畢業。閑暇時偶有舞文弄墨,信手涂鴉,發些感慨,很少有文章發表。平時喜歡尋石訪仙,游山玩水,瘋瘋癲癲,常被戲謔。曾在《淮海晚報》、《淮陰報》發表過幾篇小文,《一段令人難忘的奇緣軼事》收入《淮陰文史資料》第二十三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