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成化青花折枝花卉紋臥足杯 3016萬元成交 成化年間審美風尚大變,為迎合皇帝和萬貴妃品味,御窯廠改制玲瓏巧器。此杯尺寸小巧,胎體細致精巧,器形玲瓏,青花柔和淡雅,屬典型成化青花風格器物。底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成化帶款瓷器中,以此紋飾小杯最為珍罕。蘇富比專家朱湯生先生曾認為,此類成化臥足杯是可與成化斗彩雞缸杯媲美之器。同類器物存世有二,一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出自清宮舊藏。另一件收藏于上海博物館。臺北故宮雖以珍藏有眾多成化精品聞名于世,卻無此類臥足杯。

青花團花紋臥足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有專家認為,此類臥足杯在當時被用作飲茶器,“飲茶常識告訴我們,茶的濃度與茶杯的容量成反比。以容量僅數十毫升的小杯飲茶,茶汁必濃苦。……其器胎稍厚,端拿不燙手,口坦而淺,便于散熱。當時這種飲用熟茶的習慣,在后世逐漸發展成為風行的所謂“功夫茶”。 
明成化斗彩月季花高足杯 1185萬元成交 成化十二年,萬貴妃寵冠后宮,獲封皇貴妃,對明代宮廷朝野影響至深。此后數十年,宮廷用度奢靡,成化斗彩也大多出自這前后十年間。成化斗彩瓷,從拉坯至施釉上彩,須經多次窯燒,工藝復雜縝密,以燒造極難著稱,成品珍稀且多為觀賞把玩小器。2011年蘇富比玫茵堂專場成交一例形制相同,紋飾有別的成化斗彩高足杯,可咨比較。
2011年蘇富比拍明成化斗彩團蓮紋高足杯 
清雍正斗彩雞缸杯 1078.1萬元成交 2.4億的成化雞缸杯問世以來,數年來穩守藏瓷之冠,近幾年市場中屢有同類產品稀出。其實有關成化雞缸杯的潮流已風行百載,名杯成器肇始之時已蔚然成風,清代康熙、雍正均有仿燒。康熙、雍正年制雞缸杯,均高度參照成化原器,青花質細且薄,通體釉色瑩澈婉潤,粉淡細膩。細觀成化斗彩雞缸杯,不難察見一種釉色的缺失——黑釉。成化杯之上,雞尾仿若呈黑,實際以淡褐彩覆蓋釉下青花繪制。成化年間欲制潤澤而牢固的黑釉,遍尋良法而不得,直至清代始見突破。康熙窯率用黑釉繪畫雞尾,然而色啞無光,甚易剝落,還要罩施粉青或紫釉加以鞏固。及雍正時期,真正的黑釉終于錘煉而生。新釉為瓷器紋飾滲入書畫效果,無論書法題字,抑或繪畫竹石、雄雞尾巴,皆相得益彰。盛極一時的黑釉,為工匠開辟造瓷新徑,令羽毛型態倍見自然流麗,雞群躍躍欲動,釉色燁然。
成化斗彩雞缸杯 
康熙仿成化斗彩雞缸杯 日本山中商會舊藏 
清乾隆洋彩月白地錦上添花開光籃花圖茶碗
757萬元成交 清宮琺瑯彩瓷分兩類,一是瓷胎畫琺瑯(琺瑯彩),一是瓷胎洋彩。洋彩與琺瑯彩,都是采用琺瑯釉,因而長期以來被混為一談,其實兩者之間從制作地點、繪法、紋飾、題詞、印章、款式等都有所不同;
清雍正洋彩瓷紅地四季花卉碗
何謂洋彩?督陶官唐英說:“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瑯畫法”;“圓琢白器,五采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彩”;再釋:“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所用顏料與法瑯色同。”
乾隆洋彩開光花籃圖茶碗
臺北故宮藏 本品工精繪,華麗典雅,屬乾隆朝早期珍稀洋彩瓷。此碗紋飾以粉藍、粉青、粉紅等西洋色調為主,開光卷草紋及籃花紋周圍,巧妙施以淡雅褐彩,增添立體感并顯暖金光澤。月白地上以針錐剔刻卷葉紋,連綿不絕,細巧繁工,屬唐英開創之“錦上添花”技法。如同此碗之月白地可見于金屬胎畫琺瑯器,然瓷例者甚稀。月白錦地托襯嬌蕊卷葉,宛若當朝由傳教士及廣東歐洲商隊傳入清廷的法國洛可可式織錦。 1、使用了西洋明暗光點裝飾圖案,主要以光點表現圓狀物體;2、花卉葉紋上大多以白料渲染,表現出枝葉的光影明暗,此一繪法幾乎未使用于瓷胎畫琺瑯上;4、西洋花卉的使用,如洋菊與洋蓮等洋花:部分紋飾應用了西洋花草藤蔓紋飾圖案設計構圖。

清乾隆瓷胎洋彩胭脂地錦上添花海棠式杯/托-臺北故宮藏
洋彩器上充滿了代表清高宗個人的印記,例如御制詩、“乾隆辰翰”、“惟精惟一”、“乾隆”等款印,充分說明清高宗對洋彩的重視,或可解讀為清高宗認為洋彩足以代表乾隆盛世創新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