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人生總是有所求,求有兩種: 1.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2.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民族形成的民風: 各施其能,各謀其利紛爭付諸于法律,前途交給了偶然 民風本身無可厚非,但可能出現的問題: 如果這個民風伴隨著重功利輕道義,民族將內不能安,外不能立。——— 一個民族不可能以他所擁有的貨幣作為這個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根本。 中華民族不是一個有宗教的民族,是一個沒有上帝管人心的民族。 一、中國哲學的根本特征 人面對的根本問題——生命的問題 佛家:現實世界為塵世——塵即煩惱、麻煩 生命外部的麻煩:生存環境(易解決) 生命內部的麻煩:心的安頓(不易解決) 什么叫心? 煩惱來自人心,動物無人心,因而動物無煩惱,最多有肉體痛苦。人在無肉體痛苦下同樣能生出煩惱。 孔子:“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約———貧賤的生活處境 樂———富貴的生活處境 不仁者———心沒有安頓好的人,即:心中無人之常體。 因而:心中無人之常體的人,怎樣的生活處境都沒用,貧賤難耐凄涼,富貴不能樂業。 中國哲學的根本問題:何為人之常體? 中國哲學的主題:如何安排好生命,如何安頓心。 動物的生命不構成問題,是自然現象,人的生命構成問題——人生的問題,因為人有“無限心”。 無限心的存在的證明: 人在時間中存在,人活著的每一個當下都在籌劃著未來,人活在每一個瞬間,這個瞬間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均勻的時間點(牛頓:把時間看成無數同質的瞬間點連綴而成)。 時間對于人來說是三維的,即:過去、當下、未來。 人活在當下的方式:以籌劃著未來的方式活在當下 而未來不是事現實,未來并不存在,人超越現實去籌劃尚不存在的未來,因而證明了人心存在“無限性”。 無限心無法安頓在有限事物上,因此:無限心無法在現實世界得到安頓。(現實世界存在都是有限事物) 第一步:超越現實世界———出世 第二步:入世 因此中國哲學的境界在于: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世界三大哲學及其性質 1.中國哲學———人生問題 2.印度哲學 3.歐洲哲學(古希臘哲學)———自身問題(認為人生問題的解決前提是自身問題的解決) 中國人生哲學三大派: 1.儒家———無所為而為 2.道家———無為而無不為 3.佛家(唐代禪宗)———無心而為 宋明儒道佛合流———陸王心學 中國人三條出世的路 1.儒家:無所為而為 即:做一件事是因為這件事本應當做,而不考慮不把其當做做達到另外一個目的手段和途徑。(有所為而為) 儒家出世的精神與入世的統一: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2.道家:無為而無不為 人+為=偽 ———道家反對人為,即反對“偽” 道家的出發點:人生的幸福都來源于天,人生的痛苦麻煩來源于人。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人生做減法 列子:“生非貴之所能存,身非愛之所能厚” 做減法的方法———排除人為因素做決定,以“不是什么”定義事物的“是什么” 3.佛家:無心而為 每個人帶著“業力”來到現世。 人一生要做什么,即想要實現什么愿望,實現愿望的方法是自由的但愿望的選擇不是自由的,每個人都帶著“業力”而來,“業力”決定人生愿望。 做事是為了“消業”,因此做事無結果,也不求結果。如果做事一定要求結果,則舊業未消,新業又起。因此,若想做事無結果,首先要不求結果,即事做完后得到的結果與自己無關,便不生新業,于己,便是做事無結果。 禪宗的表達:出心不出世 充分領會面對的虛無,以對虛無的領會活在當下。 中西方出世的方式的差別: 西方人:以宗教為人找到一條出世的路———敬畏上帝,渴望天國(超現實) 中國人:中國哲學 其他國家地區人民的出世方法———宗教 1.歐洲———基督教(猶太教) 猶太教出發點:人都有原罪 亞當夏娃違背上帝禁令偷吃智慧樹的果實有了理性,以為自己無所不知能征服一切,上帝懲罰他們,從伊甸園趕出,使其無法吃到生命之樹的果實。 因此人存在的處境:一方面憑借自己知識的能力無所不知,另一方面總是面對虛無,終有一死。 即:人的存在在根本上的有限和渺小與人自身能力的無限擴展形成矛盾。(莊子:“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已。”———以有限的存在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總是失敗) 2.阿拉伯———伊斯蘭教 【假如一個人認為自己的知識是可以無限的擴展,憑借理性的能力可以征服一切,能遺忘了自己存在的根本渺小和卑賤的話,這樣的人是最可怕的,他失去了必要的謙卑態度。信仰的前提是謙卑,這不是一種美德,而是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的有限和渺小】 何為《心學》 孔子論道的核心觀念:人———儒家學說:人學 從“人學”到“心學”由孟子開始 孟子與荀子———“性善論”與“性惡論”的爭端: 1.荀子———“人性本惡”: 人為生物,生物有自保本能,當生活資源有限,人與人一定有利益紛爭,因而性本惡。但人不同于動物,為避免因利益爭斗同歸于盡,人發明了道德———即把利益紛爭限制在一個合適的范圍之內,以避免社會解體。 因此荀子人為“道德”來源于人的智力水準 2.孟子———“人性本善”: 人心有四大善端: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辭讓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何為孟子所說的“心”: “heart”是生理學上的心臟 “mind”是意識狀態心理狀態,是心理學意義上的心 孟子所說的“心”超越生理學,超越心理學上的“心” “gemut”(德語)反應了孟子所說“心”的意思 因而,英語母語民族思想上缺乏“心”的研究,固英國近代哲學走“經驗主義道路”而德國近代哲學(康德,黑格爾)是思辨主義。 【荀子所說的“心”在生物學層面,孟子所說的“心”在心學層面】 論證孟子所說的“心”的存在: 假如某人搶銀行,送到法庭審判,法官要了解罪犯的犯罪動機。罪犯講“你是否承認有一個胃?胃在饑餓的時候是否需要食物?食物在今天是否用錢買來的?”法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罪犯向法官提供了三個月內身無分文的證明,并反問法官“這三個月來身無分文我的胃是否還在?是否需要食物?是否要用錢買來?”答案依舊是可能的。“那么錢在哪里?錢在銀行,因此我去拿了。”由此法官發現罪犯每一句都是對的無可辯駁,因此當庭釋放。 ———這樣的審判在現實中不會發生,因為這種審判是停留于心理與生理層面的。任何法律審判的前提是把被審判者當人看,即知道被審判者都有心,有一個孟子所說的“心”,因此才對自己的行為有責任能力,才有意志和行為的責任能力。 同理,狗咬人不需要審判狗,因為狗無“心”,咬人是自然現象,而人犯罪與對犯罪者的審判是社會現象。 中國的宇宙觀: 整個宇宙趨向于生命,生命趨向于生命情感。 心不是西方哲學的理性認知能力,是生命情感。 心外之理 與 心里之理: 1.心外之理:用頭腦趨利避害的道理 心之亡失 2.心里之理:心即理,心外無理 王陽明:“良知乃是天理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 王陽明心學的第一命題:心即理 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孟子心學 荀子 學說的核心觀念:(較孟子同時期盛行) 禮儀——以禮治國 問題:外遵禮儀,內無仁心。———容易演變為表面恭敬有禮,其實把道德規則當做手段來謀取自己的私利。(鄉願人格———中國國民性病癥) 問題原因:頭腦的聰明發明出的限制利益斗爭的規則,遵守他歸根到底還是為了利益。遵守道德不出于內心的選擇,而是對利益的考慮。 禪宗學派 地位:介于荀子禮學到孟子心學轉變期間,重要的過度者。 禪宗宗旨: 教外別傳,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人人有佛性,佛性在人心,求佛性不能到心外去求,見者是心。 僧肇:“不睹眾相,常觀金體。”(《寶藏論》)———即不是看不到相,而是不為相所惑。 問題一:何以觀金? 不住相,金即佛性,用心觀金,眼耳鼻舌只能看到器。禪宗修心(《金剛經》核心思想:“心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題二:金本身能單獨存在嗎? 金本身是金屬,只能在不同的器中存在,即:不能把佛性從現實世界抽離。(惠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因此,常觀金體(出世)不為眾相所迷惑。但金本身不離開種種的器,求金仍需器中求(入世) 禪宗的修行:煩惱皆菩提 煩惱與智慧皆出于“心” 煩惱證明了人的“無限心”(沒有此心,皆 無煩惱)——煩惱成為了修行的材料。 如風吹水,自然成紋。———風起成紋便是煩惱,但水不增不減。 “業識”的五蘊:色受想行識 破小我,修“大其心” 佛性不是“空寂”,何為佛性? 佛性是人生不朽價值的總和。 “自性”即本性佛性,即本心: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即心即佛 宋明儒學吸收禪宗———新儒學 兩大流派: 1.程朱理學(程頤、朱熹) 2.陸王心學(陸象山、王陽明) 一個目標:中國人,人人心中有賊,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何為陽明心學 第一命題:心即理心外無理 《大學》———初學入德之門: 三綱領: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1.“明德”:即心之德性(virtue) 2.“親民”:天道在人民生活————途徑 3.“止于至善”:此心純乎天理之極,即符合天理之標準,不摻雜私欲偏見————目標 八條目: 1.格物: 對事物觀察理解,從“個體”中看出“一般”(朱熹的啟發);自性具足,心外無物(龍場頓悟,自悟) 2.致知 3.誠意 4.正心 5.修身 6.齊家 7.治國 8.平天下 程朱理學破心中賊的道路: 先從世間萬物領會天理,再說明天理,說服百姓,使自己客服私欲———“存天理滅人欲” 存在的問題: 天理如果在人心之外人心之上,勢必脫離人性,那天理就是僵死的教條,沒有力量,對生命意義毫無影響。 王陽明:“良知當下呈現”: 即生命情感的真相在此時此刻不由自主的呈現,因而良知不在頭腦里,而在心里,良知是生命情感的本身所在。 區別:“心里”:生命情感 “頭腦里”:概念判斷推理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頭腦與心哪個更根本? 心更根本:人不能用頭腦中的概念判斷推理,消解掉心中的生命情感。 因而解讀“心即理”: 即王陽明、禪宗、孟子所講之“心”,“心”非西方哲學的“理性”。人在世界上行動的動力絕非來自于“頭腦”,趨勢人去行動的是“情感力量”,“情感”發自于“心”,這個發自于心的情感要在它的本真的真相里即叫“天理”。 第二命題:致良知 “致”:既非獲取,也非創立 致即聽 “聽”的前提:1.放下私欲 2.無理性邏輯之遮蓋 3.知行合一,在生命實踐中聽到良知(不同于朱熹理學)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行之始”:心向往之 “知之成”:自身融為一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