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MJ,題圖無關) 序: 源于 B 站復旦王德峰教授的講座,一共是 2 次講座,總計約 10 小時左右的課程,分別是《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傳習錄》,內容有交錯重疊之處,可以對照著看,故合并發布 大綱:
王德峰教授哲學課堂:《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視頻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M411c7yo/?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3dc8b3fc4499f51734dbe45cec8008c7 ![]() 編者按:
(一)什么是中國哲學王陽明哲學是中國哲學最高成果,中國哲學本質是人生哲學。王陽明最重要的著作是《傳習錄》。 你信不信命? ![]() ![]() 孟子說,“求”有 2 種:
中國哲學,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我們從這里開始講。人所面對的最困難的問題,就是自己的生命的問題。佛家講,現實世界叫塵世,塵就是煩惱,拂塵,就是去除煩惱。外部的麻煩依靠社會、技術的進步逐步解決。內部的麻煩則比較麻煩,是什么,就是心的安頓。外部的麻煩容易處理,內部的麻煩不容易處理。中國哲學的主題是安頓心 什么是心?動物肉體得病,僅肉體痛苦。人的肉體得病,不僅肉體痛苦,心也痛苦、煩惱,甚至肉體不痛苦,也會心生煩惱。心沒有安頓好的人,是左也不安,右也不安,怎么都不舒坦 ![]() 為什么要安頓心?為什么心難安?因為心無限,而現實世界有限。 如果著眼于現實世界,心是始終無法安放得下的,塞不進去,塞不進去就會不安 ![]() ![]() ![]() 怎么辦呢?第一步,就是要出世。從現實世界超脫出去,進入廣闊無垠的精神天地。第二步,就是帶著出世的精神入世,返回現實世界去實實在在過人生。 ![]() 歐洲哲學的主題是什么?是知識問題(哲學的英文原意就是愛智慧)。是理性,是邏輯。這是從古希臘時代一路傳承下來的。中國哲學的主題是什么?是人生問題,是從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一路傳承下來的。印度哲學的主題是什么?哎,沒講???♂?。但是印度佛教傳到中國了。兩漢之際,佛教來到中國,至于唐代,佛經說漢語了,佛學實現中國化,最高成果:禪宗 (二)儒釋道合流世界各國怎么出世?宗教
“
中國的出世的路 —— 哲學,儒釋道三家,分別給出了 3 條出世、入世的路 儒家:無所為而為無所為而為 = 不要帶著刻意的(功利性的)目的去做事情,做事情的價值就在于你認為它確實值得做,這就夠了 小故事: “ 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不做人為的事情;人為 = 偽,造作。道家反對造作,要法自然 道家和儒家的共同理念:天人合一,但是重點不同
道家認為幸福來自于天,而煩惱來自于人,所以做人生的減法,減少人為(偽)的因素 ![]() 如何看到天道?天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天道是無法正面言說,「道可道非常道」,道只能反著說,不是 xx 也不是 xx。所以道家是 「減法哲學」 ,去除人為因素,退干凈,就自然了。學會了做減法,就順應了天道,于是「無為而無不為」了 佛家:無心而為事情一定要認真做、要上心,但是對它的結果不要上心,一上心就有「業」了,就 「著相」 了。(佛家這一塊,后面還有很大篇幅,這里先不展開。) 三家合流在宋明兩代,儒釋道合流,儒家吸收了佛家(主要是禪宗)、道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家。主要分為兩大派:
(三)什么是中國人講的心心學開端于孟子。 孔子是儒家開創者,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孟子是儒家的繼承者,從仁學到「心」學,人心有四善端 “ 荀子 —— 性惡論
孟子 —— 性善論
兩者矛盾嗎?no,壓根不在一個頻道上 荀子學說的核心:「禮」
![]() 「心」這個詞,怎么翻譯?
中世紀歐洲,人依附于教會,人與人在教會的體系下連接在一起;近代歐洲,資本主義興起,而教會衰落,人從教會中出來,成為個人(individual),樹立起了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新原則,人與人之間靠契約原則連接在一起 ![]() 那中國人呢?依靠「仁」連接在一起,所謂 一體之仁。仁心可通萬物:他人、鳥獸、花木、瓦石、乃至宇宙。 ![]() 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的目的是生生不息,是趨向于生命
(四)王陽明的心什么是心?心是生命的情感。陽明學第一命題:心即理,心外無理。 心是天理所在的地方。 ![]() 心之外的理,是趨利避害的“理性” ![]() 編者按:古文中的「理」,乃「紋理」的「理」,是指事物本身的條理、紋路、事物的本真。而非現在意義上的物理的理、數理化的理、理論的理、理性的理 ![]() (插敘)禪宗“ ![]() 成佛,佛在哪?佛在心中,人人都有佛性。禪宗怎么修行?修心。怎么修心呢?用煩惱來修心(煩惱也來自心) 《寶藏論》:不睹眾相,常觀金體
孟子學說的再發現禪宗起了大作用,禪宗后來被吸收入儒學,構成新儒學,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啟蒙運動
![]() 平時的“心”,驅動我們的種種欲望,這不是真正的心,只是業識,是五蘊:
《弘忍傳衣缽》(請讀者自行百度) 神秀的詩: ![]()
“ 慧能的詩: ![]()
(五)陽明心學第一層:心即理,心外沒有理 第二層:致良知 如何致良知?第三層:知行合一
學而時習之,陽明學是實踐學而非理論學 王德峰教授哲學課堂:《傳習錄》B 站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s4y1U7jb?p=1&vd_source=3dc8b3fc4499f51734dbe45cec8008c7 編者按:前 50% 是科普陽明心學,后 50% 是選讀《傳習錄·陸澄錄》 傳習錄,關鍵在于「習」字,也就是實踐,生命的實踐 (一)心學由來受禪宗啟發,修行就是修心 ![]() 陽明心學是關于養心的功夫,而不是關于心的哲學理論。關鍵在于行動,在于「習」 ![]() 要修心,就要打破私欲之遮蔽,就要克服生命情感的毛病 ![]() 北宋二程兄弟
新儒家:吸收了道家、佛家(主要是禪宗)
二者道路不同,而目標一致:挽救中國衰落的生命文化,破心中之賊。可以視為中國人自己的啟蒙運動。 如何破心中之賊? 舉個例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再舉個例子??:職場 PUA
but 如果認為上司 PUA 自己是合理的,是天經地義的,這種情況叫什么?叫良知被遮蔽了。那么就一定會繼續 PUA 自己的下屬。這是什么?這是典型的主奴關系。這就是奴性,是心中賊 (二)心即理「理」不是今天大家以為的理,理智,不是 reason。而是生命情感的條理、紋理。
(三)良知即天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 故事一:宰我問孔子 “ 故事二:企業家與雇員 “ 故事三:羞恥之心人皆有之 “ (四)《傳習錄》
![]() ![]() (五)陸澄錄選讀主一![]() 人的一生要做很多很多事情,但是只須要專注于一件事,就是遵循天理 立志![]() 處友![]() 與人相處,看自己要多看短處,看別人要多看長處。處「下」之位 好名![]() 養心的第一步是去病。病者,思想上的缺陷,譬如:好名 舊學![]() 思想上的大智慧在古代(古希臘、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成型,后世所謂哲學史,無非是當時代的哲人將古人智慧結合當時代的問題所做的闡發。要自己去讀原始的經典,而不是去看后人的注解。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要有自己的生命體驗做鋪墊 應變不窮![]() 以不變且明如鏡之心應萬變,君子唯患心之未明,不患事之所變 須事上磨![]() 看書看得覺得自己很厲害,一實踐立刻就慌了,不行了。這種就是假把式,立不住,反復在事上練,才能靜亦定,動亦定 上達![]() 破二元對立,下學與上達合一。只要下學的功夫深,那么上達的境界自然開 知行合一![]() 繼續破二元對立。知與行,一體兩面不可分 孔門言志![]() 繼續破二元對立。君子既要「器」又要「不器」,兩者都要肯定:
后記無論是王德峰還是王陽明,內容都多得很,本文僅作拋磚引玉,B 站有海量視頻,君可自取。王德峰的講課形式還是比較認可的,從大處、從全局逐步收攏到王陽明一處,把背景、把橫向比較,都有所闡述(但確實也有點拖沓)。如果就陽明學而論陽明學,大概就要懵圈了????? 真正的知識是不能從書上得的,更不可能速成而來,必須要長時間的學習、體悟、實踐、反思,循環往復,日積月累,方才稍有所成。人生路很長,須持續學而習 --- EO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