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物組成 歸脾丸:黨參 炒白術 炙黃芪 炙甘草 茯苓 制遠志 炒酸棗仁 龍眼肉 當歸 木香 大棗 健脾丸:黨參 炒白術 陳皮 炒枳實 炒山楂 炒麥芽 啟脾丸:人參 炒白術 茯苓 甘草 陳皮 山藥 炒蓮子 炒山楂 炒六神曲 炒麥芽 澤瀉 ◆ 處方解析 ●歸脾丸:適用于心脾兩虛而引起的心悸氣短、失眠多夢、頭昏頭暈、體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之征。脾氣虛弱,則不能統血歸經,故方中使用黨參、黃芪、白術、甘草益氣補脾以統攝血液;血不歸經則心失所養、心神不寧,故用龍眼肉、酸棗仁、茯苓養血補心以安神定志;更用木香行氣助運,以防補藥膩滯礙胃。諸藥合用,共奏健脾養心、氣血雙補之功。歸脾丸重在補心脾,使“心氣壯則神自寧”,“脾氣強則血可統”,但其重點則在補脾,脾旺則化血有源,心神得養,血行得攝。方名歸脾,其意即此。其所適應的臨床表現有兩方面:一是心血不足,心神失養為主,兼有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盜汗虛熱、面色萎黃等癥狀,同時兼見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等脾虛癥狀者;二是脾虛不能統血,以致諸血妄行之癥,如吐血、便血、皮下出血紫癜,以及婦女月經先期、量多色淡,崩漏等。 ●健脾丸:適用于脾胃虛弱而引起的脘腹脹滿、食少便溏之證。 方中黨參、白術補氣健脾以資運化;山楂消肉類食積;麥芽消谷類食積;陳皮、枳實理氣和胃,枳實又可消積化痞,佐以黨參、白術,則消積之功更捷而不傷正氣。諸藥合用共奏健脾開胃之功,用于脾胃虛弱引起的飲食不化、惡心嘔吐、腹痛便溏、不思飲食、體弱倦怠、食少不眠等癥。臨床多用于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久瀉以及思慮過度、體倦食少、失眠等。 ● 啟脾丸:適用于脾胃虛弱而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便溏之證。當我們人體脾虛之后,更容易傷食,吃一點就堵在胸口,不易消化,還會出現厭食、腹脹、消瘦等癥狀,治療應采取補脾加消食的方法。而啟脾丸通過四君子湯補氣健脾;陳皮理胃氣,使胃氣順暢;蓮子補中、養神、益氣力;山楂消肉食積滯;麥芽消面食積滯;澤瀉利尿,除胃腸濕熱,對脾胃有濕熱,造成頭重、目昏、耳鳴的,能滲去其濕,使熱也隨之去,這樣脾胃功能正常,清氣上升,頭眩消失、耳聰目明。啟脾丸通過攻補兼施,標本兼治,而達到治療脾虛停食的作用。“啟脾丸”是個老方子,始建于宋代的《增補內經拾遺方論》,是在最常用的補氣藥“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了幾味既是藥物又是食物的藥:山藥、山楂、蓮子肉、陳皮,味道酸甜不像其他的大丸藥,所以小孩子們一般都喜歡吃。而且消食健脾是日常的事,只要孩子的大便不干燥,這個“啟脾丸”是可以當零食吃的保養藥。 ◆ 鑒別用藥 ● 共同點:三者均可益氣健脾;健脾丸、啟脾丸均可健胃消食。 ● 不同點: 歸脾丸:純為補劑,偏于補氣血。用于心脾兩虛而引起的心悸氣短、失眠多夢、頭昏頭暈、體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等。 健脾丸:偏于消食,主要功效健脾開胃,小兒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最為常用。 啟脾丸:偏于消食,主要功效健脾和胃,側重于脾胃虛弱兼有濕邪而致的消化不良,通過攻補兼施,標本兼治,而達到治療脾虛食積的效果。 市面上類似名字的中成藥物很多,比如三妙丸、四妙丸、二妙丸,又比如桂附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再如桂附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歸芍地黃丸、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麥味地黃丸等等,以后有時間,我再寫些文章介紹,敬請期待閱讀!!本文解決了很多患者有很大疑問的啟脾丸、健脾丸和歸脾丸的區別有哪些,哪個適合的問題,其實它們都是很好的藥物,只要應用對了地方,對癥選藥,對于我們疾病的治療都有很好的療效。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即使對癥,這三種藥也應在有經驗的中醫的指導下用藥,不可隨意濫服,以免并發他癥。同時,把“三丸”作為保健品長期服用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
|